以前網購9.9包郵,現在出門買杯喝的,隨處也是“9.9一杯”十分親民。
一眾茶飲品牌,價格忽高忽低,唯一不變的蜜雪冰城,這么多年,都穩定地低價。
昨天下午還出去買了一杯美式,五元。
因為當時學生沒放學,職場人沒下班,人也不是特別多。我要掃碼點單時,小姐姐說:“我可以直接給你點的。”
不用等,很快。
看著那件黑色體恤上寫著“奮斗青年”,突然覺得很有活力。我覺得一個店里都是同齡人,還有統一的工裝,戴著口罩,也不用每天糾結上班穿什么、化什么妝,心理上應該還是帶點松弛感的。
相比之下,其它茶飲或咖啡品牌,就顯得有些被動了。一直被市場逼著做出改變:
書亦閉店出手二手設備、瑞幸與庫迪的低價競爭、還有果茶和鮮奶茶侵占對方市場……
商家不斷調整,消費者這回也是真成了“上帝”了:高價不買,低價貨比三家。
卷到白熱化階段,終究是累了。不久前,喜茶率先宣布“休戰”:
采取“不做單純的低價內卷”、“不追求短期開店速度與數量”、“用差異化的產品和設計,激活用戶對茶飲的消費熱情”等一系列行動。
(圖源網絡,侵刪)
被“9.9”扼住咽喉的新茶飲,接下來會有怎樣的大變動呢?
1.“低價化”競爭難避,還得靠差異化破圈
茶飲店越開越多,走到人群集中的某個區,基本上一條道上,十米到三十米之內,就有好幾家不同的店。
前段時間,比較熱的詞條是“茶飲集體跳水降價”,這才過去沒多久,風向就有些不一樣了。
不是說沒有低價了,而是降價空間拉到底,然后呢?
喜茶最初就是定位走高客單價的茶飲品牌,最初也是從小門店做起。
據說,創始人聶云宸有想法開一家茶飲店時,才21歲,剛開始就是一個人做,后來有幾家店后,當地不少茶飲店都仿冒他的品牌。
這種被夾擊的危機感,給人一種感覺就是:
正主還沒出圈,就要被效仿品牌趕超了?肯定是不可能的。
于是,當時就有了高品質做果茶、大規模擴張的行動。
雖說那時競爭也不小,但有很多剛起來的茶飲品牌,一杯奶茶的制作時間很短,就是把奶精、現成的粉末兌水一沖,就是一杯。
而聶云宸當時做的,就是“差異化”做果茶。
做果茶很難嗎?不是很清楚,但肯定不簡單。霸王茶姬的創始人張俊杰就曾解釋為什么最初不做果茶:
“人人都知道水果茶賽道好,但我是一個特別識時務的人,在這個賽道,我打不過也耗不起。”
畢竟,做茶飲就得先拼規模,通過開直營店或加盟店實現擴張后,就得保證原材料的供應鏈,水果的供應鏈不好做吧。
從這一點來看,喜茶確實牛。
2.新茶飲的下半場,卷“潮流”
插入一個小故事,剛看到的。
2017年,喜茶在上海開店,一度刷爆社交媒體,創始人聶云宸也就此出圈。
彼時,還在上海工作的張俊杰見此情形后,許是想到此前自己在茶飲業的相關經驗,就有了中閃現的沖動:“同為90后,他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于是,六年后,現象級爆火同樣出現在霸王茶姬身上。
可見,茶飲品牌的出圈,有時也并非偶然,就像庫迪復刻瑞幸,瑞幸趕超國內星巴克一樣,看起來有種針對性布局的感覺。
那么,現在呢?價格戰消停后呢?會有怎樣的局面?
我覺得還是要緊跟“潮流”,即跟上流行趨勢。
誰能看見、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誰就能擁有一批”忠粉“。
比如,之前買一杯茶顏悅色,還要排隊。但我前些天閑逛看到,店員會戴著麥克風說:
“現在點單不用等,立馬就做。”
具體不知道是怎么“不用等現做的”,因為沒買。但仔細留意一下,就會發現這對比之前,肯定是做出了很大的調整。
畢竟,卷價格也不是長久之計,還得盈利才行。
總之,不論是喜茶還是蜜雪冰城,無關價格,能回歸到自己的“舒適區”,就已經很難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