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LION
有的人運動細胞很發達,卻深信自己很平庸,這就是“過低的自我評價”,讓我們忽略了自己的優點和價值。
有的人四肢不協調,卻認為自己生來就是個運動明星,這就是“過高的自我期待”,是我們對“我不夠好”的恐懼。
“過高的自我期待—過低的自我評價=焦慮”,這個原則是鑒別完美主義最有效的做法。焦慮越明顯,就會有更多的應激反應如瘋狂練習、不敢面對現實、不斷轉換賽道等等。然而,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會,勇敢面對自己生命中的不完美。
著名精神科主任醫師,杏語心靈診所院長,暢銷書作者陳俊欽最新著作《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義的心理成因與自我松綁》總結了三種人格的完美主義類型:“追求安全型”“渴望認同性”和“自求我道型”。并帶領我們辨別“自我期待”與“自我評價”之間關系,辯證看待完美主義。
點擊上方鏈接,即可優惠購書
1
這本書主要講了什么
Main Content
《自我囚禁的人:
完美主義的心理成因與自我松綁》
“過低的自我評價”與“過高的自我期待”是現代人主要的焦慮來源,也是完美主義的本質。
自我評價與自我期待是緊密相連的。倘若我們覺察到自己在從事一件不擅長的事,就會把期待降低一點;假使發現自己做起來得心應手,就會把期待拉高一些。將兩者緊緊地綁在一起的,就是所謂的“現實感”。但如果基于某種原因,兩者中任何一方出了問題,那便會引發焦慮。兩者脫鉤的程度越大,差距越遠,焦慮也就越強烈,一個人就會用各種方式控制焦慮,呈現出形形色色的完美主義行為——僵化思考、過度努力、無法放松、不斷逃避問題、討好別人、猶豫不決、急切轉換跑道、批評他人做法……
過高的自我期待背后往往隱藏著某些恐懼,比如失敗、害怕被人追趕上、懷疑眼前的成就只是在自我欺騙等等。這通常是個體在成長階段,經歷過“有條件的愛”,即接受者必須達成給予者設下的一些條件,給予者才愿意“愛”接受者。隨著年齡成長,人們會逐漸把這些有條件的愛內化為自身信奉的教條,帶到他的新生活或家庭里。
過低的自我評價讓人看不見自己的任何努力,奮斗再久,成就再高,也無法激勵自己、產生信心或是增強動機。成長環境、自卑感、創傷經驗、長期被否定等原因,均可能造成自我評價不足。
本書將深入討論早期經驗是如何影響我們,并歸納出A、B、C三種人格的完美主義類型——“追求安全型”“渴望認同性”和“自求我道型”,具體到學校生活、職場、伴侶關系、親子教育與退休生涯5大情境,依照不同完美主義類型的特質提供調節方法,讓我們拉近自我期待與自我評價之間的差距,實現與完美主義共存,找回內心的踏實感。也希望能提供一個契機,去解救那些被完美主義者“逼瘋”的靈魂。
2
一起了解作者
Understand the author
陳俊欽
著名精神科主任醫師,杏語心靈診所院長,
暢銷書作者
畢業于“臺灣第一學府”臺灣大學醫學系,曾任職于馬偕醫院精神科。擁有20多年臨床經驗,積累了豐富的個案,并長期于主流媒體推廣心理學科普,對潛藏在社會現況下的心理現象提出獨到的見解。
著有《黑羊效應》《原來這就是B型人格》《我憂郁,但是我沒病》《焦慮也是病嗎?》等十余本心理學圖書,以及《臨床精神藥物學》《急診精神醫學》等大學參考用書。
點擊上方鏈接,即可優惠購書
??添加館長·小獅子:lanshizi321,加入書友群,還有更多及時資訊福利等著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