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祥 | 古為今用 洋為中用 學諸名家用心服務的當代中醫明家
一 / 醫家簡介
陳友祥先生簡介
師從金明淵先生,盡得其傳,也曾隨診姜春華、曾紹智及沈修等醫師,得以增廣見識。善用經方、古方,深究唐宋典奧,新病古治。治常見病、多發病尤多心得,尤善熱病、急病,不敢言疑難雜癥。棄嫌膏方之商化,置陋識於諸篇。尚曰:治病何必分中西,待人豈可識尊卑?
陳老師分享了他學習中醫的經歷,他直言:“學中醫是歷史造就的”。
陳友祥先生在承信余堂開業典禮簽名
因其為老三屆高中生,時高考已停,于是報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參加農業勞動。后隨外公前往江蘇插隊,自學中西醫,兼赤腳醫生,為貧下中農服務。至七十年代到上海學習,后進入基層醫院工作,拜師學習中醫。
有幸得遇恩師金明淵先生,學習交往二十多年。
金老師說:“習一藝其工,先窮本源,順流而下,初似難而后則易;反之,逆流而止,初似易而后則難”。于是,陳老師刻苦學習四大經典,實踐金元四大家絕學,特別重視對宋朝醫書的學習與研究,頗有心得。后結識了姜春華、曾紹智及沈修等醫家拓寬見識,提高了醫術。
陳友祥先生(前排左二)作為講師
參加上海第三屆中醫經典著作研究班合影留念
受其老師影響,陳老師臨床風格為“四兩撥千斤,輕取大實”,很少開大劑量處方。其特色為辨病論治,凡病切合于某方者,遂不做加減。偶有加減,也僅一兩味,他認為,勿使本清毛重,以至多歧。“很少開一兩、三十克到五十克這種”,他說,“多用小處方,價格廉”。
陳友祥先生早年與諸恩師合影,后排左一為陳友祥先生
前排從左至右依次為:金明淵先生、陳蘇生先生、姜春華先生等
陳老師曾撰文曰:余而立之年承恩師金明淵指點,并贈余《和劑局方》一套六冊,囑"此乃好書,精華無數,精心研讀,普惠病家,中醫進步,有賴于此",余豈敢有違,數十年來涉獵《千金》《局方》收獲良多。也造成時醫看不懂,致使諸般爭議。數十年來對《局方》的研讀,我找到諸如治療類風關、脊椎炎、急慢性前列腺炎、糖尿病的控制、手術創口不愈合以及各類繼發性不孕的治療良方良法,收益良多。這正如姜春華老師說:"看不好毛病到《千金》、《外臺》里找"正是字字珠璣,刻骨銘心。
金明淵先生簡介
金氏家族醫脈自晚清至今,歷經百余年。由金百川先生(1857—1931)創中醫家學淵源,其人兼浙醫與吳門醫派之長,曾參與中國紅十字會創建。作為當時上海三大名醫之一,亦曾攜手其他兩大名醫夏應堂先生、殷受田先生(1881—1932)與丁甘仁先生組成聯盟,推動“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于1916年正式成立。直至1947年該學校停止運作之前,其一直都是上海、蘇州、北平和武昌等地的中醫學校的榜樣。
金明淵先生(1917-2006)乃金百川之孫,幼年即侍診當代名醫,隨其祖父百川公及其父養田公行醫,幼承庭訓,融會貫通。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和研究60余年,擅長傷寒經方論治,注重臨床療效,效如桴鼓,聲名遠播;中醫理論更是碩果累累,撰《論傷寒為氣營血與三焦》、《論揆度奇恒》、《血氣刺痛治驗》等論文近百篇,其中四十五篇已輯為《金明淵中醫藥學論著精選》作書出版;所著《傷寒方歷代治案》一書,輯集了宋以來千余年間我國歷代醫家應用仲景《傷寒論》方治病之所有案例,是近百年來《傷寒論》研究之力作。金明淵先生是建國后第一批“上海市名中醫”,為全國首批500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導師之一,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帖。
二 / 醫家觀點
陳友祥先生在承信余堂開業典禮留影
處-方-鑰-匙
治病求本,不收禮物,用心看病
陳老師認為,中醫治病不在于靠太多藥物反應,“一個處方就是一把鑰匙”,對準了疾病“孔竅”,使用恰當,療效顯著。
他引用老師金明淵先生的看法:現在很多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都是服用西藥退熱,“體溫去了,總感渾身不舒服,手腳酸軟”,我們認為病邪未得“透”發,若使用張元素的“九味羌活湯”發汗,以上諸癥即能悉去。
陳老師笑稱,這是“得到了老師的真傳”,“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不能收受病人的禮品,因為我們是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沒有收取禮金的理由,這是老師對我的教誨,永遠銘記在心”,他補充道。
閱-讀-經-典
先讀原文,思考后再看注解
陳老師給我們分享了其師教導他學中醫的方法,“老師給我們定的指標學經典,而且經典要看原版的”,他強調,不可直接看白話文之注解,要先讀原文,去理解去體悟有所思后,再看別人的理解,然后結合自己所學,方有所提高。
陳老師分享了部分讀書經歷,“《傷寒》、《金匱》、《千金》、《外臺》……宋朝是中華文化的鼎盛時期,《局方》是官方編撰,得到國家認可的,我非常認可《局方》中的很多名方,盡管朱丹溪寫了本《局方發揮》批評局方國用辛熱,但掩蓋不了局方的光輝”,以后可以與大家共同討論。
陳老師繼續向我們分享了許叔微的《普濟本事方》,是他“最愛好的書”,他侃侃而談,“他又叫許學士,大學士對《傷寒雜病論》很有研究,是世界上第一個描寫三叉神經痛的,世界上最早用杉木(紫杉醇)治療腫瘤的”,他自豪說,“用紫金丹治療萎黃(缺鐵性貧血),這種病名叫陰黃,紫金丹中有綠礬,綠礬為硫酸亞鐵(FeSO4),是高價鐵,能為人體吸收,宋朝已經用無機鹽了”,他鼓勵大家多讀經典,傳承創新。
陳老師語重心長:“我們要聽毛主席的話,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該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三 / 醫家故事
談及從醫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病人,陳老師慷慨分享。
陳友祥先生在承信余堂大廳講學
他說:“我曾義診三年,有些病人我印象很深,有肝硬化腹水的,有三陰證乳房癌的,有普通門診的等等,好多病家都活現在我眼前。”
他舉例,“比如三陰證這位,是個農民,過去某農村的高中生。上次到上海來找到我,八年了,當然跟這些病人的心胸比較開闊有關系,跟我的藥方也有關系。為農民服務是很開心的事情,他們會把感覺都告訴你,幾年后還來找你”。他補充道,“肝硬化的,白球蛋白的比例由倒置恢復至正常,腹水消失”。
他繼續娓娓道來,“我第一次到某醫院看診,來了一對中年東北夫妻,丈夫陪著妻子來看胃痛。我叫病人躺下進行觸診,我到現在都要用手檢查。是墨菲斯征陽性(Murphy氏征陽性),膽囊炎。我選用百消丹,三味藥:香附、五靈脂、牽牛子。開了五副藥。丈夫說藥這么少就開五服?我說五副吃不好五百副也是徒然,五服應該轉好。”
他深情講述,“第二個禮拜,一下子丈夫帶了二十一個病人來,妻子的面色完全好轉了。經b超、血常規檢查,均恢復至正常。這給我觸動很深,最廉價的也能是最有療效的處方,中國老百姓喜歡這種處方。中國百姓真樸實,我愛我的中國人民,我愛我偉大的祖國。”
四 / 醫案舉隅
趁痛散加減辨治胸痹案
趁痛散加減辨治胸痹案
本醫案刊載于2022年3月4日《上海中醫藥報》第九版“臨證體悟”板塊,為陳老師之臨床驗案,特遴選以饗讀者。
徐某,男,56歲。初診日期:2021年 12月23 日。
患者胸痹心痛,自汗多兩個月。刻診:反復胸悶不舒,氣短乏力,精神不振,舌薄膩,脈細;肺部 CT 示雙側肺部多發性小結節;甲狀腺B超示雙側甲狀腺密度不均。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已安裝支架。
西醫診斷:冠心病;中醫診斷:胸痹;辨證:氣血不足;治法:益氣通陽止汗。方予趁痛散加減。
處方:桂枝 10 克,薤白 10克,炒瓜蔞皮 1克,制半夏 15克,丹參 18 克,檀香 10 克,黨參15 克,當歸15 克,地黃 15克,赤芍 15 克,生香附 15 克,生蒲黃 10 克,炒五靈脂 12 克,大棗 15 克。14 劑。
按服藥后,患者胸悶胸痛明顯改善,大便暢快,汗出亦止。本方利用婦科產后治急心痛之趁痛散以治胸痹,蓋胸痹病機為心血耗損,血容不足而痹痛。切忌活血化瘀,徒耗氣血。
趁痛散出自于《醫宗金鑒》,初治經行身痛。方中黨參、丹參、當歸、赤芍益氣補血;薤白、檀香、瓜蔞皮、香附等行氣止痛。本方可治療產后血少、周身疼痛等癥;補血而血行,緩急以止痛,也可治療局部跌打損傷。因產后百節張開,血脈耗散,氣弱則筋脈節間血多阻滯,累日不散;心主血脈,故可見胸悶、胸痛或心痛徹背。補血行氣活血,以養心血緩急心痛,實乃中醫內婦科異病同治的妙法。
胸痹心痛系年老者或肥胖者多見,乃老年精血虧虛、脈不得盈,則易血少而致凝。肥盛者乃痰濁凝滯血脈,則非趁痛散所為。故年老者活血化瘀,徒耗氣血,澀者更澀,有犯虛虛。必得氣旺血盛,血脈方得暢通。
欲觀河道,潮水不至,河道淤塞,若潮起潮落,何淤可見。婦人產后血去,猶如非潮之河,老人胸痹,猶如河道漸涸,流量不足,故婦人趁痛散一方,兼而施之,養血益氣通陽,以治胸痹,其效可觀。
五 / 對話實錄
承信余堂:您個人介紹中講到“不看疑難雜癥”,該作何理解?
陳老師:這個自我介紹已經“吹”得夠大啦,毛主席講的要解決人民群眾的常見病、多發病,這些病值得研究,應該去解決。我認為這任務夠繁重的了。所以很少涉及疑難雜病,采取“驗、便、廉”的醫療方法,是我們作為醫生必須去考慮的,方便有效,價格低廉。
承信余堂:您在個人介紹中提及“不會開設膏方”,該作何理解?
陳老師:過去農民一年干到頭,吃蘿卜咸菜,到秋天就有收成了,過年買一點好吃的,吃完明年還要苦一年。那時候營養絕對不夠,吃個膏方可以理解。現在的新農村,農民生活普遍提高,特別是城市,營養過剩。除了一些貧困地區,我們大多數人是不缺營養的。我們缺乏的是好的飲食結構,營養均衡。
承信余堂:關于中醫與西醫的關系,你如何看待?
陳老師:要相信科學,我們航天技術的進步不是靠嫦娥傳說。要九天攬月,把中醫學好,還要與西醫知識相結合。中醫并不排斥西醫,早在《千金方》里就有大量的進口藥品,比如,沉香、安息香、蘇合香等。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吸收利用西方的醫藥成果了,我們現在有什么理由不使用西藥呢?我們要向唐由之學習,別人好的東西要拿來用,他手術刀都是自己設計的。中醫的發展舍其有誰?簡單有效的西藥,我們也可以用來使用。我不海派也不洋,從來不穿西服,但科技我要愛的,科學可以解釋很多東西。比如現在的人工智能發展,離不了先進知識。
如有相關問題需要提問此醫生,或有感而發,請在文章最下方評論區留言。
古承學堂致力于中醫人才培養與中醫文化傳播,自2017年成立以來,已幫助數百名中醫愛好者完成了拜師公證。學員通過跟診師傳、學堂授課,積累中醫臨床經驗,考取中醫執業資格。目前,古承在上海、江蘇、浙江、山西、河北等地與數百名中醫明家合作,為廣大中醫愛好者提供“一站式”中醫學習服務及職業生涯發展整體解決方案。2024年,古承旗下中醫館承信余堂成立,打造“一家教你看病的中醫館”,以中醫教學門診為主要特色,為古承學堂開展中醫教學賦能。
古承學堂(上海古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