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標志性的墨色、紀念碑似的人物揚名藝術圈后,2021年起,張江舟作品中的色彩明顯增多了,甚至有時整幅畫面都被粉紅色鋪滿。如果說之前的黑色暗含“悲劇”色彩,那么粉紅色則是“新生”。這是藝術家進入耳順之年后,對于中國畫當代性的重要實踐。
十年時間找特別的“自己”
《藝術栗子》對張江舟的作品,有兩次極為深刻的印象。2013年,中國國家畫院舉辦“生命·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巡展媒體見面會,以黑色為主色調的紀念碑式的人物群像,從10米的挑空大廳垂下,體量帶來的震撼背后是藝術家新的當代語言的確立。
藝術家張江舟 攝影:高文建
張江舟《躺平一族——壬寅紅》
紙本設色 248×129cm×2 2022
2024年,步入張江舟的畫室,粉紅色撲面而來,這是近年來作品中經常出現的顏色。那是一種獨特的色彩,稚嫩中飽含生命凝練后的純真,調色時加入的一點點紅仿佛躍動的生命,鮮活且充滿渴望,并對未來抱有向往?,F在回看這兩個時間點,對于張江舟至關重要的十年躍然于眼前。
2024年9月29日至10月13日,廣西書畫院美術館舉辦“墨語·印痕——張江舟水墨藝術展”,集中展示2009年以來的重要作品,時間跨度長達15年。2013年起個展均以“墨語”為主題,意為以水墨的方式述說;“印痕”是生命歲月中無法抹平的痕跡?!澳Z·印痕”即張江舟以水墨為媒,實踐藝術表達留下的心靈印記。
張江舟《花逝》
紙本水墨 200x200cm 2012
張江舟《清月》
紙本水墨 200x200cm 2012
此次廣西個展,可謂一次回歸。1979年,18歲的張江舟參加了南疆那場戰爭,他不僅目睹了戰友的陣亡,更是見到許多在硝煙中受傷致殘的軀體。戰爭的殘酷體驗,或許縈繞著他的整個藝術生涯,成為他思考的起點,令他的創作總是籠罩在一種沉重的氛圍之中。
張江舟用自身的經歷擔起“生命”二字,他曾在廣西為犧牲的戰友掃墓,滿是淚痕的臉被梁占巖稱為“那是我迄今看到過的最干凈的一張臉”。正是因為親歷過戰爭,才讓張江舟覺得“大部分時間都很無聊”。云淡風輕的一句話透露出一股存在主義的氣息,這是他思考生命的底色,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原因。
從帶有傳統基因的人物畫,到帶有當代實踐的人物畫,這一過程耗費了張江舟數十年時間。直至近天命之年,2008年汶川地震帶來的內在創傷性體驗,讓他開始思考如何用另一種方式重構人物群像。
張江舟《殤·戊子記憶之五》
紙本水墨 180×192cm 2009
《殤·戊子記憶之五》中,一位女性躺在畫面中央,僵硬下垂的脖頸和胳膊,暗示了生命的消逝。這好像是從一個更大的場景中抽離出來的,周圍的背景通過水墨的大面積渲染,似乎在微微顫動。這種抽離產生出一種強烈的效果:它所表現的不再是一場事件、一個場景,而是“死亡”本身。
“筆墨”成為轉譯這種體驗的工具。人物的服裝幾乎完全以“飛白書”的方式寫就,觀者既能感受到用筆的速度,也能看出用筆的力度,筆勢變化多端,抑揚頓挫,在上半身和裙擺處,形成了明顯的渦旋狀。這體現出強烈的感性和情感,一種顫栗的震驚。
張江舟《天地詞》
紙本水墨 250×250cm 2011
用傳統水墨畫的方式詮釋對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思考,這批作品是張江舟探索讓身體成為表達主題的開始,也是肢體語言的表現性作用的開端。通過肢體表達當代人的精神面貌,張江舟終于在中國畫中找到特別的“自己”。
以肢體傳達精神面貌
近五年,張江舟幾乎以每年一個系列的速度,穩步推進創作的題材和繪畫的維度。“藝術是藝術家的最大隱私,是內心最柔軟的那份情愫?!鄙罱洑v、生存境遇、情感體驗,無時無刻不影響著藝術家的畫筆。
張江舟《墨語》
紙本水墨 200x400cm 2021
始于2021年的“塵寰·墨語”系列,這是張江舟卸下繁重的行政工作后,將更多時間投入創作后的系列,動輒2米的大作品開始頻繁出現。這一系列是“生命·墨語”的延伸,濃重的墨色、漂浮的身體、僵直的手指、惶恐的眼神、怪獸般冷峻的面孔……透射出復雜的精神鏡像。
肢體語言的應用是張江舟人物造型的突出特點。他不斷削弱我們對熟悉的身體的視覺記憶,弱化人物性格、年齡、地域、職業,最終成為精神表達的載體。在那些曲卷、舒展、僵直、扭動、相擁、纏繞、升騰、墜落的身體中,暗合著復雜艱辛生存環境下人的愁腸百結、萬般思緒。
唯有經歷痛苦,才能切身表達痛苦。席勒短暫且多舛的一生,讓他筆下的人物有著拉長的人體、驚恐的神情、細長而僵直的手指,對人體結構的深入刻畫,使他的繪畫透著生的欲望與死的驚恐。
張江舟《相約》
水墨設色 200x400cm 2021
何凱特認為,張江舟將緊湊的雕塑般的無定形的意象結合在一起,讓人想起戰后德國藝術家喬治·巴塞利茲的新現代主義作品,以及20世紀早期一些以災難和戰爭為題的其他形式的藝術。
這樣解決造型問題的思想根源,張江舟認為源于大學時代。作為80年代的大學生,他至今依然覺得三大構成對于中國畫畫家很重要,可以用科學的系統來解釋顏色、形狀對心理的影響,甚至可以解答中國畫中渴筆表達苦澀感、高古游絲描表達流暢感等的心理學問題。
另一門對于張江舟影響深遠的課程是抽象。老師讓他們先畫一張具象的人體,按照自己的想法把畫面剪碎,再重新拼貼?!拔椰F在畫面中出現的零碎的人物局部,應該是受到這個訓練的影響。”張江舟對《藝術栗子》說。
張江舟《速寫》
紙本設色 30x20cm
張江舟始終在尋找藝術家個體的破局之法,這一點在“寫生”系列中尤為明顯。杭春曉觀察到,他以扎實的寫生為基礎,雖然“以擦帶筆”的書寫,顯現出傳統筆墨的靈動趣味,但根本思路不出“徐蔣”。“徐蔣體系”革新,出發點在“造型”。正是意識到問題之所在,張江舟早在2009年前后已開始了對“寫生造型”的“反思”。
張江舟《人類圖像學研究——人格》
紙本水墨 130x130cm 2019
張江舟《闕·寅》
紙本水墨 130x130cm 2020
張江舟作品中筆走龍蛇的線條,依然保留著形體的準確性,更是在精神層面上承續了悲憫的人文情懷表達,以群像來揭示時代鐫刻在肉身上的印跡。2018年起的“人類圖像學研究”系列,通過手對五官的掩蓋這一動作,在習以為常的自然意義中,找到背后所隱含的象征意義;2019年起的“闕”系列,濃重墨色中加入了些許的粉色,為接下來色彩系統的變化埋下伏筆。
2022年起的“虛擬人生指南”系列,這是張江舟深入接觸智能產品后,圍繞“互聯網+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畫面上的人多半呈現麻木、茫然、頹廢狀,藝術家把一些人物的頭部做無意識的變形處理,折射出互聯網對生理機能的傷害,以提醒人們對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的警惕。
張江舟《虛擬人生指南——也許是抑郁了》
紙本設色 170×170cm 2022
這一系列的作品名字大量采用網絡用語,厚重的墨色漸漸褪去,清透的粉紅色、綠色大量涌現,這是藝術家色彩體系中的巨大轉變。《虛擬人生指南——也許是抑郁了》中人物群像的橫向中心線上,一只粉紅色的手赫然出現在一片黑色中,張江舟式的造型語言赫然在目,強烈色彩對比帶來對內在精神糾纏的無盡想象。
在黑色中尋找粉紅色
從“虛擬人生指南”系列到2022年至今創作的“躺平一族”系列中,張江舟逐漸變革了自己的色彩體系。沒有了以墨色為主的色彩基調,通篇的強烈的粉紅色,溫和卻刺激。在他看來,紅色與生命力有關,與原始的生命沖動有關,他希望這些顏色給人以力量和希望。
張江舟《虛擬人生指南——午后的時光很愜意》
紙本設色 125×120cm 2024
張江舟《躺平一族——你是我的克萊因藍》
紙本設色 125×125cm 2023
大量墨色壓滿畫面的黑,紀念碑式人物群像的凝重,讓張江舟的作品常被冠以“悲劇”色彩。與其說“悲劇”,他更愿意用史詩來形容創作的初衷。尼采認為,繪畫、?雕塑、裝置為代表的造型藝術,體現了日神精神的和諧與秩序;表演、音樂、舞蹈這些藝術形式,體現了酒神精神的痛苦與狂歡。在張江舟看來,痛苦與狂歡是藝術存在的最大理由。
回顧張江舟的前半生,豐富的人生經歷就像一部史詩,這也是他用藝術家的眼睛觀察世界時,發現肉眼所見的另一面的能力。例如,也許一時的“躺平”為的是更好地奔跑。他在畫面中放棄一切特征,還原身體本身,尋找肢體的俯仰開合,讓微妙的曲蜷蠕動與人的心緒建立關聯,使身體真正成為精神表達的主體。
張江舟《虛擬人生指南》
紙本設色 250×260cm 2023
張江舟《虛擬人生指南——孤獨真好》
紙本設色 125×120cm 2023
“能夠激活我創作欲望的,也許只有現實的困頓、未來的希望和內心深處那份悸動?!睆埥壅f。新技術為城市中年輕人打開精神空間的同時,也讓他們變得更加原子化,帶來了諸多情感和精神的問題,“躺平一族”系列主要圍繞“空間”與“精神性”兩點展開。這在此前的“虛擬人生指南”系列中,已經可見端倪。
張江舟《只有你能在這里找到愛情》
水墨設色 200x400cm 2021
《只有你能在這里找到愛情》在構圖上從左至右,似乎在表現愛情不同的階段和狀態,忽遠忽近、虛實相交的處理方式,令空間充滿了張力和非現實的感受。重力喪失了對現實的控制,一切都在加速中分裂和變形。
一些象征性的元素也加入這場愛情的虛擬史詩中:蘋果、面具和狗。人物的狀態各不相同,青澀、欲望、悔恨、孤獨、失望、欺騙……愛與欲望這一亙古的話題,在虛擬與現實交錯的世界中展現出別樣的魅力和荒誕。
張江舟《虛擬人生指南——我也out了嗎》
紙本設色 180×180cm 2023
張江舟《虛擬人生指南——忽然覺得好孤單》
紙本設色 180×180cm 2023
近作中,張江舟使用了大量的桃紅與石綠,較之以前的畫面明快了許多。雖然如此,愛情這一主題在他的手中依然算不上輕松,醉生夢死的人生狀態,似乎都被一條看不見的愛情紅線所牽動,被裹挾進時代,開始在宿命的迷霧中閃現。
從史詩般的黑色,到溫暖浪漫的粉紅色,顏色的變化只是張江舟深挖中國畫當代表達的途徑。從“虛擬人生指南”到“躺平一族”,這是藝術家在題材上向當代青年拓展的實踐。在《現代生活的畫家》一書中,波德萊爾強調了速度在表達現代社會時的重要性,他們有效地傳達了印象和短暫性。藝術家能夠做的,就是快速記錄下這碎片以及背后的精神內核。
隨著資本對日常的介入以及消費社會對人的異化,日常生活開始進入“抽象化”的進程。空間和人都不再保持其完整性,而是越來越碎片化,具有“流動性”。在“虛擬人生指南”中,張江舟把人與機器重新“組裝”在一起,在流動的過程中不斷“生成”出新的形態。
張江舟《我的青春我做主》
紙本設色 145x367cm 2022
近些年,張江舟也不斷豐富自己的形態。為了創作新系列,他增加了對當代青年的觀察,他發現年輕一代對中國畫的興趣在不斷減少。2021年開始以“墨語”為題,拍攝短視頻。這些短視頻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清晰的邏輯論證。
表達的邏輯性,意味著演講者有著強大的理論基礎、長期的實踐功底、持久的學術思考和確定的創作語言,至今張江舟依然在不斷思考創作的未來?!耙膊荒苷f是一種責任……但是我想,活一輩子總要做點什么,不能什么都不做。我是真的喜歡畫畫的。”或者,這才是他的藝術不斷推進的真正原因。
文字|顧博、雷鳴
圖片|張江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