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孫巷,位于民主路西側,東往西折北走向。東起民主路,與尚志路相接,西至底折北與顧家弄相接,原為石板路面,路旁有河,這里的河道填埋時間較早(應該是在上世紀70年代前)。光緒《慈溪縣志·街巷》稱:“潘家巷,西至養濟堂,今俗名孤老院巷。郭家橋南首路西第一巷,俗稱子孫巷。”后馬家遷居弄內,因有孤老院,為避忌,改名為子孫巷,希望子孫在此繁衍生息。以前一直不知道為什么叫“子孫巷”,問過許多人,他們也都不知道,后來在江北地名志(2020年出版)上才知道“子孫巷”的來歷。但光緒《慈溪縣志·街巷》里說的潘家和馬家不知在哪個位置?
現子孫巷有兩個東入口,這個為現主入口,原來在現入口南30米處。這個位置原來下面是河道,上面是房子,沒有陸上通道。
這是子孫巷原來的入口
原子孫巷
子孫巷口的古民居
這幢老宅的長度占了子孫巷一半還多,但西面的老宅屬于畢家(不和是不是這個“畢”字?),從外墻的建筑風格和材料來看是一模一樣的,而且這兩家大門也是同一個的(大門在雷家弄),我一直搞不清楚,這幢大宅過去是屬于同一家的還是兩家一起造的?
現里面的房子多數已改建,只剩子孫巷口的這幢保存還較好。
這里屬于畢家(右側)
兩家建造的石材、磚頭和“拐彎抹角墻”的做工跟上面的老宅完全一樣(因拍攝角度不同,看上去有點不一樣)。
“拐彎抹角墻”:上不讓天,下不讓地,中間讓和氣。子孫巷的“拐彎抹角墻”保存較好,只是下面的一塊石板因路面墊高,已經看不到了。
這個拐彎抹角稍微小了一些。
畢家西圍墻
畢家西門(正門在雷家弄)
畢家,整體結構保存比較完整,由前后兩個院落組成。這是后院正房坐北朝南,三開間,東面還有鋪助用房(廚房等)。
畢家
子孫巷的河道與慈城其他路旁的河道不同,東段在路北側,到了這里河道轉到了路的南側,在這個路口設有一座小橋。
這里的河道在路的北面(右側)
從這里開始河道改到路的南面(左側)
子孫巷古民居,坐北朝南,由門樓、正房、廂房和鋪房組成。
原子孫巷一直向西(前面)至養濟堂(我們都叫救濟院),路的南面為永明寺舊址,北面為稻田。后此地塊造工廠,子孫巷西段及附近田地被征用,子孫巷在現位置(有樹的地方)北轉接顧家弄。
這里過去是子孫巷最熱鬧的地方,白天這里是原勤豐大隊的四隊、五隊社員出工前的集合點,晚上是附近村民(居民)的休閑、講大道的地方。
子孫巷支路
鄒家門頭(電線桿前面的房子)
鄒家門頭,坐北朝南,由門樓(已毀)、正房和廂房組成。因里面有黃狗,不敢過去拍攝。
子孫巷古民居,右側(西)正門朝東,左側(南)還有拱形門,里面的房子保存較好,不過沒進去過。
前面原來是勤豐四隊、五隊的曬谷場,(現都已造了房子),有樹的地方就是“普迪學校”(慈城四小)。
子孫巷支路
子孫巷古民居
子孫巷古民居,坐西朝東,由門樓、正房和廂房組成。
子孫巷古民居正門
子孫巷民居
在這里曾拍過電影《我、何爺爺》。
參考資料:《寧波市江北區地名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