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學新知 ·
社會學是有用的,更是有趣的。
總序
TOTAL ORDERING
自嚴復在19世紀末介紹斯賓塞的“群學”思想至今,中國人引介西方社會學已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雖然以荀子為代表的古代先哲早已有了“群”的社會概念,社會學在現代中國的發展卻是以翻譯和學習西方理論為主線的。時至今日,國內學人對國外學術經典和前沿研究已不再陌生,社會學更是國內發展勢頭最好的社會科學學科之一。那么,為什么還要推出這套“群學新知”譯叢?我們有三點考慮。
首先,我們希望介紹一些富有學術趣味的研究。在我們看來,社會學首先應當是一門“好玩”的學科。這并不是在倡導享樂主義,而是強調社會學思考首先應該來自個人的困惑,來自一個人對其所處生活世界以及其他世界的好奇心。唯有從這種困惑出發,研究者方能深入探究社會力如何形塑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才能做出有血有肉的研究。根據我們的觀察,本土社會學研究往往嚴肅有余,趣味不足。這套譯叢希望傳遞一個信息:社會學是有用的,更是有趣的!
其次,我們希望為國內學界引入一些不一樣的思考。和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相比,社會學可能是包容性最強的學科,也是最多樣化的學科。無論是理論、方法,還是研究主題,社會學都給非主流的研究留出了足夠的空間。在主流力量足夠強大的中國社會學界,我們希望借這套譯叢展現這門學科的不同可能性。一門畫地為牢的學科是難以長久的,而社會學的生命力正在于它的多元性。
最后,我們希望為中西學術交流添磚加瓦。本土學術發展至今,隨著國人學術自信的增強,有人覺得我們已經超越了學術引進的階段,甚至有人認為中西交流已經沒有價值。我們對此難以茍同。中國社會學的首要任務當然是理解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經驗與實踐,西方的社會學也確實有不同于中國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但本土化和規范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本土化研究也絕對不等同于閉門造車。在沉浸于中國的田野經驗的同時,我們也要對國外的學術動向有足夠的了解,并有積極的對話意識。因為,唯有將中西經驗與理論進行嚴格的比較,我們才能知道哪些是真正“本土”的知識;唯有在本土語境下理解中國人的行動,我們才有望產出超越時空界限的學問。
基于上述理由,“群學新知”譯叢以內容有趣、主題多元為選題依據,引入一批國外社會學的前沿作品,希望有助于開闊中國學界的視野。萬事開頭難,我們目標遠大,但也希望走得踏實。做人要腳踏實地,治學當仰望星空,這是我常對學生說的話,也與讀者諸君共勉。
叢書主編
SERIES EDITOR
李鈞鵬,1978年生,安徽合肥人。2017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2017—2019年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系社會學大家查爾斯·蒂利生前指導的最后一位學生。現為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知識社會學和歷史社會學。兼任國際社會學會出版委員會委員、International Sociology Reviews主編、GYA Connections主編。
叢書內容介紹
1.
《人工智能文化:日常生活與數字變革》
作者:[澳]安東尼·艾略特/著,郝苗/譯
出版發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定價:78.00元
內容提要
SYNOPSIS
本書從社會學視角出發,探討了智能機器、先進機器人、加速自動化、大數據和萬物互聯網是如何影響日常生活和當代社會的。作者就人工智能對工作和就業、社會關系、文化、身份、權力和未來等方面的影響做了全面論述,同時,對相關社會學理論觀點進行了辯證性的介紹和評價。本書是對“人工智能文化”這個當代社會重要問題的批判式反思,其對社會學、科學和技術、政治和文化研究等廣泛學科領域中工作的人來說,極具啟發性。
作者簡介
ABOUT THE AUTHORS
安東尼·艾略特,著名社會學家,南澳大利亞大學霍克歐盟讓·莫內卓越中心執行主任,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社會學超級全球客座教授,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社會學客座教授。
譯者簡介
ABOUT THE TRANSLATOR
郝苗,武漢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華中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博士,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及二語習得。在國內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包括《論口譯目的的多元性及層級性》(2016年發表于《理論月刊》)、《語用學視角下網絡語言編輯策略探討》(2016年發表于《出版廣角》)等。編寫了多部教材及教輔,包括《新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大學英語視聽說》等。
目錄
CONTENTS
導言 //1
第一章 數字世界 //17
第二章 機器人技術的興起 //39
第三章 數字生活與自我 //59
第四章 數字技術與社會互動 //81
第五章 現代社會、移動性與人工智能 //101
第六章 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 //117
注釋 //151
致謝 //193
2.
《發現扎根理論:質性研究的策略》
作者:[美]巴尼·G.格拉澤、
[美]安塞爾姆·L.施特勞斯/著,謝娟/譯
出版發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定價:88.00元
內容提要
SYNOPSIS
本書將理論生成作為側重點,主張將理論作為社會研究的基礎,即從數據中生成理論。作者將大量實例和相關數據作為論述基礎,并將該立場與比較分析的一般方法以及旨在生成扎根理論的各種程序相聯系。從闡述質性研究概論和比較分析方法,到靈活運用數據以及數據類型的說明等,本書對生成理論的步驟和方法進行了界定,表明個人洞察力在生成理論過程中的重要性,提出對扎根理論的理解和看法,引導讀者逐步生成自己的扎根理論。本書旨在提高讀者生成理論的能力,引導讀者對標準持不同的看法。對于社會學者或對社會現象感興趣的人而言,特別是當他們基于定性數據來開展研究時,閱讀本書是頗有裨益的。
作者簡介
ABOUT THE AUTHORS
巴尼·G. 格拉澤,美國社會學家,扎根理論方法論的創始人之一。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期間,師從保羅·拉扎斯菲爾德和羅伯特·默頓的經歷,對格拉澤在社會學理論方面的研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格拉澤結識安塞爾姆·L.施特勞斯,而后兩人共同發現并提出了扎根理論。
安塞爾姆·L. 施特勞斯,國際上著名的醫學社會學家(開創性地關注慢性疾病和臨終領域),也是扎根理論的發展者(與巴尼·G.格拉澤合作)。他還撰寫了大量關于芝加哥社會學/符號互動主義、工作社會學、社會世界/競技場理論、社會心理學和城市意象的文章。
譯者簡介
ABOUT THE TRANSLATOR
謝娟,管理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副教授。加州大學北嶺分校中國研究所成員、教育學院名譽教師。研究領域:跨文化交際、外國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翻譯學。曾擔任大型國際體育類賽事翻譯工作以及文化類工作坊口譯工作。長期擔任英語系本科和研究生翻譯類課程的教學工作。
目錄
CONTENTS
第一章 發現扎根理論:質性研究概論//1
第一部分 通過比較分析生成理論//17
第二章 生成理論//19
第三章 理論抽樣//39
第四章 從實質理論到形式理論//67
第五章 質性研究的連續比較法//85
第六章 比較分析法的用途與評估//97
第二部分 靈活運用數據//133
第七章 定性數據的新來源//135
第八章 定量數據的理論闡述//155
第三部分 扎根理論的含義//187
第九章 扎根理論的可信性//189
第十章 應用扎根理論//201
第十一章 見解與理論發展//213
結語//219
致謝//223
3.
《人工虛擬智能:拒絕妥協》
作者:[英]哈利·柯林斯/著,唐旭日/譯
出版發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定價:78.00元
內容提要
SYNOPSIS
本書從社會學角度考察了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趨勢,并試圖回答人工智能研究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計算機能否在智能方面與人類媲美?作者極力避免艱深的學術詞匯,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運用思維實驗的方法,分析了圖靈測試、中國屋等傳統思維實驗模型,提出了包含六個等級的人工智能發展框架。作為一本科普類讀物,書中提出的許多觀點都比較精辟,富于啟發性,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今天,讀一讀必然有所裨益。
作者簡介
ABOUT THE AUTHORS
哈利·柯林斯,英國卡迪夫大學特聘教授,2012年當選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研究領域為社會科學,側重于研究專業知識和科學領域尤其是人工智能、引力波探測等領域的社會現象,已在這些領域開展研究30余年。
譯者簡介
ABOUT THE TRANSLATOR
唐旭日,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學科方向為計算語言學,研究領域包括隱喻計算、語義演化計算、語義韻和計算機輔助翻譯。提出了動態隱喻論,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級科學研究項目。
目錄
CONTENTS
第一章 社會生活中的計算機以及人類妥協危機//1
第二章 專業知識和寫作:對人工智能的思考//17
第三章 語言和“修復”//29
第四章 人類、社會語境和身體//47
第五章 六級人工智能//61
第六章 深度學習——基于先例的模式識別計算機//83
第七章 庫茲韋爾的大腦模型和知識社會學//107
第八章 人類如何學習計算機無法掌握的內容//115
第九章 人工智能的兩類模型與未來發展方向//139
第十章 編輯測試和圖靈測試的其他新版本//149
參考文獻//173
4.
《想象的未來 : 虛構預期與資本主義動態發展》
作者:[德]延斯·貝克特/著 ; 黃勤,等/譯
出版發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定價:98.00元
內容提要
SYNOPSIS
這是一部由德國社會學家延斯·貝克特所著的經濟社會學專著。本書旨在提出有關資本主義動態的新視角,對虛構預期的作用與資本主義動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分析,試圖闡述當經濟的預期與現實發展不相符時,虛構預期是如何促進經濟增長,或是如何使經濟陷入危機的。除前言與結論外,本書共分為三大主體部分。第一部分采用社會學和經濟學中現有的預期方法,以發展出虛構預期這一概念。第二部分逐章討論虛構預期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紹產生虛構預期的兩種工具,即宏觀經濟預測和技術預測。作者認為針對金融市場做出虛構預期至關重要,因為對市場的預期不僅可以勾勒出未來經濟發展的藍圖,更能促進現有的經濟活動。該著作對現有的相關理論進行了批判性解讀,并且開放性地吸收了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方法,為長期以來的相關討論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簡介
ABOUT THE AUTHORS
延斯·貝克特,1967年出生于德國法蘭克福。2005年至今擔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社會學研究所(MPIfG)所長,2018年榮獲德國研究基金會(DFG)頒發的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獎(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Prize),2021年當選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市場社會學,結合經濟學與社會學的方法,致力于建立關于經濟行動和資本主義動態的社會學理論。代表作有:《市場社會學》(Sociology of Markets)、《財富不平等與繼承》(Wealth Inequality and Inheritance)。
譯者簡介
ABOUT THE TRANSLATOR
黃勤,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主任和翻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理事、湖北省翻譯協會常務理事和武漢市翻譯協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學典籍翻譯研究和離散譯者研究。在Babel等SSCI期刊和《中國翻譯》等CS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6部,主編和參編教材5部、詞典1部;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2項和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項,主持在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多次榮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和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以及武漢市社會科學成果優秀獎等。
目錄
CONTENTS
第一章 導言//1
第一部分 不確定世界中的決策
第二章 資本主義的時間秩序//17
第三章 預期與不確定性//29
第四章 虛構預期//49
第二部分 資本主義架構
第五章 貨幣和信貸:未來價值的保證//77
第六章 投資:利潤的想象//105
第七章 創新:技術未來的想象//135
第八章 消費:價值來自意義//151
第三部分 想象力的工具
第九章 預測:創造現在//175
第十章 經濟學理論:計算裝置的水晶球//197
第十一章 結論:資本主義的魔幻世界//217
注釋//231
致謝//257
參考文獻//261
5.
《理查德·羅蒂:一位美國哲人的誕生》
作者:[美]尼爾·格羅斯/著 ; 胡艷紅/譯
出版發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定價:98.00元
內容提要
SYNOPSIS
本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前八章為第一部分,首先按照時間順序對羅蒂的經歷進行了介紹,包括其父母的生活經歷和羅蒂本人的求學經歷。后兩章為第二部分,從社會學的視角重新審視了羅蒂的思想和職業發展。但與傳統人物傳記不同的是,作者格羅斯的切入點不是平鋪直敘地描述人物生活軼事,而是更多地著眼于世俗的社會和制度環境,通過對其生活環境的描述反襯羅蒂的思想歷程。全書中,作者將重點放在羅蒂職業生涯的前半段,即其思想的發展時期,而非傳播時期。本書的目標不是對羅蒂的思想進行詮釋,也不是對其進行批判性的哲學審視,而是試圖解釋其思想的社會根源,為未來社會學研究提供方向。
作者簡介
ABOUT THE AUTHORS
尼爾·格羅斯,1971年6月生,2002年獲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博士學位。格羅斯曾于普林斯頓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南加州大學任教,現為美國科爾比學院社會學教授、社會學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社會學理論、政治學和警察學。曾在《美國社會學評論》《社會學年度評論》《社會學理論》等期刊上發表多篇文章。2008年,格羅斯出版了專著《理查德·羅蒂:一位美國哲人的誕生》,該書一經出版即引起廣泛關注。哲學家巴里·艾倫(Barry Allen)指出,格羅斯通過梳理羅蒂的生平,“構建了一種觀念社會學理論”。社會學家尼爾·麥克勞林(Neil Mclaughlin)高度評價了格羅斯“細致的檔案研究、創新的理論綜合及其巨大貢獻”。
譯者簡介
ABOUT THE TRANSLATOR
胡艷紅,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大學外語系主任、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外語教育和跨文化交際。曾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公派于2012—2013年赴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訪學。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及省級、校級教學研究項目多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中國外語》、《上海翻譯》等刊物上發表SSCI、CSSCI論文數篇,出版專著、譯著、教材多部。曾榮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華中科技大學教學質量優秀獎一等獎,以及“華中卓越學者(教學)”等稱號。
目錄
CONTENTS
導言//1
第一章 詹姆斯·羅蒂//27
第二章 維妮弗雷德·勞申布赫//59
第三章 哈欽斯學院//79
第四章 哲學碩士(1949—1952)//99
第五章 耶魯的博士生涯(1952—1956)//119
第六章 韋爾斯利學院(1958—1961)//139
第七章 普林斯頓大學(1961—1965)//157
第八章 普林斯頓大學(1965—1982)//181
第九章 學者自我概念//223
第十章 重新審視羅蒂//261
結論//311
6.
《社會化的資本: 美國大型工業公司的興起》
作者:[美]威廉·G.羅伊/著;黃勤,等/譯
出版發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定價:98.00元
內容提要
SYNOPSIS
這是一部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威廉·G.羅伊所著的社會經濟學專著。本書對美國大型工業公司的興起進行了歷史性的調查,關注大型公司影響下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制度的發展過程。本書共分為九章。在本書前半部分,作者探討了公司的公共性質,實施公共服務的方式,以及公司在股票市場、經紀公司和投資銀行的體系中萌芽和發展其組織形式的過程。在本書后半部分,作者分析了20世紀初大型公司在制造業領域的蓬勃發展對美國經濟版圖產生的重要影響,論證了錢德勒效率理論的局限性。該著作對相關理論進行了批判性解讀,并且開放性地吸收了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方法,為長期以來的相關討論提供了新思路,對該領域研究有重要貢獻。
作者簡介
ABOUT THE AUTHORS
威廉·G.羅伊,1977年于密歇根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1976年至今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教授,致力于研究大規模的經濟轉型。在其社會學研究中,羅伊對美國大型公司的興起進行了歷史性的調查,關注相關的政治、社會和制度演變過程。
譯者簡介
ABOUT THE TRANSLATOR
黃勤,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主任和翻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理事、湖北省翻譯協會常務理事和武漢市翻譯協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學典籍翻譯研究和離散譯者研究。在Babel等SSCI期刊和《中國翻譯》等CS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6部,主編和參編教材5部、詞典1部;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2項和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項,主持在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多次榮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和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以及武漢市社會科學成果優秀獎等。
目錄
CONTENTS
第一章 引言//1
第二章 效率理論的定量測試//19
第三章 公有和私有制公司//39
第四章 鐵路:公司的制度
廖智:命運將她打落深淵,她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 世說新語〉風物》:夢回風流魏晉,一覽市井百態與人間煙火。
生活可以很美好。如果累了,不妨慢下來,喝杯茶,看看書。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