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閱微草堂筆記》上有這么個故事,說有個人發現一位書生其實是狐仙,理由是這個書生對數百年間的大事侃侃而談,就像親眼目睹過一樣,只有狐仙才能活這么久看得這么多。不過我倒是從故事反面去理解的,如果一個人能真能通古今之變,那他其實也就相當于人中之“仙”了。
狐仙鬼怪是妄談,但里面的道理在人工智能的時代也不過時。大家知道,人工智能其實是要用海量數據“喂”出來的,這就像人一樣,聽過、看過、走過足夠大的世界,自然也就“智能”了起來。書籍,就是“喂養”人類的大數據,尤其是那些經典著作。
比如說中國人為什么這么智慧,這跟中國的史學傳統發達有很大關系。可以說歷史長河就是一個人性的試驗場,中國的漫長歷史把人在不同遭際和境遇下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又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早就翻來覆去“試驗”了個遍。有了這些經驗打底,即使在近代最困難的情況下,我們也終能走出來。
本周,熱鬧了11天的地壇書市落下帷幕。50多萬的讀者接待量,已足夠說明問題。在短視頻全面占領我們剩余時間的今天,還有那么多人愿意去逛書市,說明人們對紙質書籍還是有一種源于文化基因的尊重。我看了一下媒體報道的銷量榜,一些“消遣性”的書籍占據前列,這也并不奇怪。
不過當我看到《論語譯注》被青年學生搶購時,還是眼前一亮,因為這本書我讀過,知道它并不是什么漫畫論語之類的,而是非常嚴肅的注釋本,讀起來也很吃力。青年學生有這個眼光,很讓人欣慰,即使不是每個人都能讀完,買來在案頭放著也是好的。當你遍嘗人間甘苦之后,總有一天會突然意識到,是到了翻開它的時候了,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有大量好玩的事情可以供人們打發時間。正如佛教神話里說,天上有無窮無盡的快樂,所以天人生下來就沉溺于享樂,無暇修行,福享盡了下輩子只能做畜生。其實這個寓言在當下尤其能照進現實,一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某種程度上卻造成了人的思想匱乏。本來我們的業余時間就越來越少,刷刷手機一晚上很快就過去了,書店里最熱銷的也往往都是些好讀,卻沒什么營養的所謂暢銷書。
換個角度看,信息泛濫事實上提高了閱讀門檻,形成了一種“篩選”機制。缺乏自制力、沒有耐心恒心的人,在誘惑之下自動放棄了嚴肅閱讀,看上去他們每天接收了大量信息,但是在信息繭房、情緒煽動等傳播機制作用下,他們深入思考的能力反而下降了,像一片長滿水葫蘆的池塘,郁郁蔥蔥卻又荒蕪單一。
所以,越是在電子屏幕閃亮的年代,越是要保持紙質閱讀,尤其是閱讀經典名著的習慣。哪怕每天只拿出十分鐘的時間,天長日久,你在刷短視頻的人群里早晚會顯得與眾不同。因為那些經典著作是千百年來經過無數人的檢驗,最終沉淀出來的文化精華,它們關照的都是人生的根本問題。閱讀這些經典,與它們保持心靈交流,也就能對自我不斷反思和修正,這樣的人生是不斷生長的,而不是把同一天重復活了幾十年。
有人說,大部分人都得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我們這一生大概率不會干成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只能作為一個平凡人活著。
但越是平凡人,越要為人生找到意義 ,否則更容易空虛。有的人寄情戶外,有的人熱愛釣魚,也有的人癡迷跑步,這些活動成為中年人的標配,正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人需要精神寄托。只要不是讓人“油膩”的愛好,其實都很好。但在這些活動之余,不妨把閱讀當成終身事業,找準一個自己愛好和擅長的方向,用水滴石穿的功夫把這個領域的著作全都讀完,這或許不會給你帶來現實的好處,但假以時日,你絕對會感謝自己的堅持。
有一段時間,我特別愛觀察老人。有的老人慈祥可親,甚至還很可愛,比如晚年的啟功先生。但也有的老人,臉上寫滿了一生的糾結。沒有一本書會白讀,也沒有一種因會不結果,希望經過一生的“修行”,我們終能獲得從容與淡定。這個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能創造很多財富,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去往很遠的遠方,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無數個夜晚,與那些偉大的靈魂心心相印。
(文/于永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