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招終于打出來了!
今天央行、證監會、金融總局出臺了一攬子刺激政策,樓市、股市、匯市、債市,貨幣政策全都涉及了。
但是這些有用嗎?哪個管用呢?
一、股市政策:
政策1:
創設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引導商業銀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提供貸款,用于回購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人民銀行將向商業銀行發放再貸款,提供的資金支持比例是服務再貸款利率1.75%,商業銀行給客戶辦貸款的時候利率會加0.5個百分點,也就是2.25%,首期是3000億,如果這項工作做得好,后續可以追加。
解讀:
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角度,這屬于新增了一個放水渠道,央行—商業銀行—上市公司大股東。
從大股東的角度,這相當于直接給一個“套利”機會。因為資金成本就2.25%,如果股息率高于2.25%,那么就是純套利。
這屬于向股市直接輸送流動性,吸引增量資金。
政策2:
將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支持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通過資產質押,從中央銀行獲取流動性,將大幅提升資金獲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
解讀:
這也是一個新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打通證券、基金、保險機構跟央行之間的聯系,讓央行的流動性直接流向非銀機構。
相當于設立了從央行直達非銀機構的投放機制。
以前,央行跟非銀機構的聯系只有中信和中金,非銀機構主要跟銀行合作,受到的限制比較大。
現在非銀機構也都可以直接跟央行合作,你只要有股票等資產質押,就能夠從央行獲得流動性,這會刺激非銀機構買各類資產,引導增量資金入市。
坦白說,只要大股東有買股票的需求,只要非銀機構有股票的需求,只要央行不斷提高額度,那么央行就能源源不斷的提供資金,讓他們買股票。
今天的股市政策,能夠刺激大股東、非銀機構去市場買股票,這種預期刺激了市場情緒,股市因此大漲。
問題是什么呢?
1、這種模式,有點像日本央行購買股票。
不過,日本央行是直接下場,擁有絕對的主動權,購買股指ETF,買了十多年,一下子成了日本股市最大的參與者,也成為多家上市公司的最大股東。
而我們并不是央行直接買股票,而是借道大股東,以及非銀機構,向他們直接提供資金,讓他們買股票,主動權在這些參與機構手中。
根據日本的經驗,這種無止境的買股票,的確會給股市托底,但是即便有央行托底,日本股市也曾下跌8個月。
所以,這個政策確實利好股市,但是后續股市走勢的關鍵還是看大股東,非銀機構是否參與,以及央行能提供多少資金。
2、這兩個政策,都是技術層面上的動作,比如讓大股東“套利”、讓非銀機構“套利”等等。
萬一套利條件變化了,那他們買的股票是不是還得賣出?賣出的時候股票會不會又跌回來?等等。
比如,給大股東2.25%的資金讓他們去回購股票,表面上大股東可能賺了個價差,但是這是以股價不變為前提的。
如果股票價值虛高,或者下跌趨勢,股價要跌一半。這種情況下,就是0利率讓大股東回購股票,他也不去回購。
非銀機構入市的邏輯也一樣。
所以,這兩個具體政策,究竟改變了什么嗎?其實,什么都沒有改變,屬于開一條口子,讓央行的資金直接流入股市。
注意,我的股市并非缺資金,而是制度建設落后導致缺乏信心,卻長期的信心。一根大陽線,千軍萬馬來相見,吸引的只是短期資金或投機資金。
二、房地產政策。
政策1:
全國層面不再區分首套房二套房,統一最低首付比例全部為15%。
解讀:
仍然是史無前例的刺激政策,但是跟之前相比,二套房首付從25%降至15%,變化并不大。
現在大家不買房,首付確實是個因素,但是更關鍵的是,月供供不起了。
政策2:
降低存量房貸利率,預估降低0.5%。
解讀:
這確實是有利于老百姓的好政策,是真正的讓利于民的政策。
我們在《明天將釋放重大消息》文章中講過,讓利于民,依靠老百姓消費,是重要的經濟發展思路轉變。
目前來說,降低存量房貸利率,信號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比如,存量房貸利率下降50個基點,200萬的房貸每月只減少600元的房貸。
每月節省的600元,不會讓大家因此而買房,也不會因此而提振社會的消費。
政策3:
將5月份人民銀行創設的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央行的資金支持比例從60%提高至100%。
解讀:
這是央行層面對房地產的支持,也是供給端發力,是央行提供資金。
但是我們知道,房地產的問題,不在于供給端而在于需求端,不是沒錢建房子,而是建好了房子老百姓沒錢買。
保障性住房相當于財政政策,歸根到底還是看地方的財政支持力度。
也就是說,錢就在那里,就看你能不能用了而已。
總結來說,今天出臺的房地產刺激政策,對提振樓市基本上沒有太大作用。
三、經濟增長。
政策1:降準。
近期將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向金融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
政策2:降息。
公開市場七天期逆回購利率是央行的主要政策,此次下降20個點,從1.7%到1.5%
政策預期3:貨幣政策還注重與財政政策的協同配合,支持積極的財政政策。
新創的政策4:央行間接購買股票。
貨幣政策催生資產泡沫,財政政策拉升通貨膨脹。
也就是說,在我國,想要拉動經濟增長,關鍵還得看財政政策。(認真體會這句話)
再說了,降準、降息這些政策,跟以往沒有太多區別,以往這個政策效果不大,現在也一樣。
最關鍵的,或者需要密切關注的,其實是,政策預期3和銀行政策4。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什么意思?
絕非財政擴張的時候,貨幣政策跟著擴張,這么松散的配合,因為這是最基礎的配合。
我們現在財政+貨幣配合的探索就是,QE或MMT。
現在有兩個方面的影響,一個是債市渠道,一個是股市渠道。
1、債市渠道。
8月29日,央行公布:人民銀行以數量招標方式進行了公開市場業務現券買斷交易,從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買入4000億元特別國債。
雖然主要是置換到期的舊國債,但是全月仍然凈買入了1000億。
央行雖然沒有直接從財政部買國債,而是通過一級交易商這個中間機構,但是市場仍然把它當QE。
類似的是,央行穩匯率。
穩匯率,央行也不會直接出手,會窗口指導國有大行下場干預匯率。這種現象,大家都看作是央行的調控行為,而不是國有大行的市場行為。
另外,非銀機構還可以用國債等資產抵押,直接向央行獲取流動性,這其實也相當于央行直接釋放流動性。
一句話,央行的貨幣政策,解決了財政的融資問題,但是真正想要拉動經濟增長,關鍵還是得看,如何花錢。
在《》文章中,我們講了一個觀點:
如果我們搞MMT,把搞到的錢也大規模地轉移給老百姓,然后讓老百姓通過消費,再把錢轉移給企業,那么我們的經濟也會重新崛起。
但是,根據國情,我們大概率的選擇是,通過MMT搞了一大筆錢,然后搞無效基建,一小撮人富裕后,留下一堆爛攤子。
所以,即便解決了財政融資問題,并非拉動經濟增長的靈丹妙藥。更何況,現在還只是扭扭捏捏,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2、股市渠道。
這是一個新的渠道,因為央行的資金可以借道大股東,以及非銀機構,直接進入股市。
這如何影響經濟呢?
首先,大股東獲利后,擴大生產,擴大投資,增加就業。
其次,二級市場繁榮之后,會拉動一級市場繁榮,從而導致創投、股權基金等活躍起來。
很明顯,當下這兩個途徑都受到阻礙。
現在大股東、企業家等等,他們獲利或賺錢后,首要考慮的因素并非擴大投資,而是潤出去。
對他們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給他們多少套利空間,而是要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
一級市場也一樣,一級市場的冷清,并不是主要(注意“主要”)因為二級市場退出受阻,而是GP募、投、退三端全線冰凍。
核心還是,實體經濟需求較弱,項目本身的發展并不樂觀,硬要金融支持也只是擊鼓傳花的套利游戲。
總結來說,這些大招,對資本市場來說,可能會熱一陣子。但是對經濟的影響,微乎其微。
這一次,拉動經濟增長,沒有容易的路走。
歡迎加個人微信cjshicha(財經時差)交流,點擊下面關注我們備用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