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為2024瓶行宇宙現場分享
氣候議題在今天的熱度其實并不低。
剛剛過去的炎熱夏天,讓我們不得不直面我們所面臨的氣候危機。減碳、企業ESG,正在成為時代新的熱詞。但當提到生態問題、人類危機,你腦中浮現的是不是還是遠方的北極熊,和逐漸融化的冰山?
普通人和氣候議題中間,似乎總還是隔著幾層壁。
那當有一個大學專業專注于研究氣候變化和生態問題應對時,猜猜它的研究對象會是些什么?
在央美,有一個專業,叫做“危機與生態設計”。不同于它名字所傳遞的“硬核感”,在這里,學生們研究的對象可能是炸雞、海鮮,也可能是新疆特色食材,和景邁山茶。學生和基金會、在地居民合作,探訪土地背后的自然與社會議題,并以此找到回應危機之法。
在同一個學院內,和這個專業并行的其他方向是,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數字媒體藝術、時裝設計等。在大學專業選擇“實用為先”的當下,這個專業或許顯得既接地氣又不接地氣。
在今年的瓶行宇宙社會創新節上,這一方向的發起人景斯陽老師和我們分享了她與學生們在課程之外的公共探索。這或許也可被看作中國年輕人正在如何面對 21 世紀危機的一個切面。
下文是景斯陽老師的現場分享記錄。
我叫景斯陽,在中央美術學院的設計學院任教。今天,我想分享的是,除了教學以外,我還在做些什么。
在央美,我們開設了全國首個專注于應對氣候變化、可持續問題和生態問題的方向——危機與生態設計。2020年疫情期間,我們啟動了Eco-Vision Plan 生態遠見計劃,一個創新的平臺。
為何關注危機與生態設計?
很多我的學生,或者很多小伙伴都會問我:誒?老師你為什么會感興趣這樣的一個方向?為什么會感興趣氣候變化或者是可持續設計?
其實對于我來說,這樣的方向也是從我自身的經歷緣起的。我在設計領域的學習背景比較多元:從建筑學,到景觀與城市規劃,再到設計研究。
最撬動我來做這一系列研究的起點,發生在我剛到美國上學的時候。入學第一周,老師并沒有讓我們直接開始上課,而是帶我們去了 field trip(野外考察)。我們坐著景車去看了好幾百米的垃圾山,是紐約最大的垃圾山,讓我感覺非常非常的震撼,因為很遠就會聞到惡臭的氣味。
這種體驗讓我對美國是怎么樣處理垃圾的產生了好奇,除了垃圾站,我平常很少見到真正的垃圾的末端是什么樣子的,但是我到美國的第一周就開始有這些經歷。
老師還帶著我們去到一些土壤遭受重金屬污染的地區,那些地方要求我們穿好各種各樣的防護。這些實地考察經歷使我深思,我們所生活的環境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也正是這些經歷激發了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并在2018年我回國后,促使我在中央美術學院開設了危機與生態設計這個新的方向。
從什么視角去切入研究
生態遠見計劃是我們的一個平臺,那我們會從什么樣的角度去切入研究生態問題呢?
我們會關注一系列話題,包括食物系列、雨林&海洋系列,生態&生物詩學系列,未來材料系列和空氣&能源系列等話題,當然這些也會互相穿插。
具體舉一個例子,當我們以食物為一個切入點時,會做哪些內容呢?這是我們前兩年的一個周期性研究。
為什么從食物去切入呢?
其實這樣的一個議題也很有意思,我在前四五年開設課程的時候,學生們也會問我:“老師這個氣候變化與我有什么關系啊?” “海洋污染又與我有什么關系?我又不生存在海洋旁邊。”
其實是因為大家都是干飯人,都熱愛美食,都愿意從美食當中去進行自我療愈或者是放松解壓,所以我們選擇從食物開始,讓大家去了解食物背后有關生態、有關健康、有關供應鏈等等方方面面的研究。
為了推進生態遠見計劃,我們從三個方面切入。
展覽:餐盤的背后是一個星球
這段時間正值央美畢業季,很多校外來的朋友會紛紛前來參觀央美的畢業展。
展覽不僅是展示藝術與設計作品的平臺,也是我們與公眾溝通的橋梁。去年,我們策劃了名為“生態遠見計劃”的展覽,召集了全球有關生態、可持續并融合最新科技的藝術作品和設計作品來到央美的美術館,進行了全球性的議題交流。
其中也有關于食物系列的議題,例如牛肉背后的故事、餐桌上的第三自然,以及餐桌上的星球計劃。大家吃的這個小的盤子的背后其實是一個星球,涉及到了資源、土地、勞動力等等。
我們還和《卷宗 Wallpaper》雜志合作舉辦了一個小展覽,坐落于阿那亞的卷宗書店。
之后,我們可能也會跟不同的機構合作。這是目前和左靖老師的合作,探討食物相關的議題。我們希望通過公眾策劃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食物背后的深層次問題。
在上海的新天地,我們在一個商業氛圍濃厚的空間舉辦了展覽。
這個展位毗鄰各種服裝店和可持續消費品牌,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路過的消費者能夠了解產品背后的生態與社會影響。例如,我們將展示形式創新成沙袋的形式,吸引小朋友和家長的互動參與。
同時,我們也會做在地性食物的研究。這是新疆雙年展的一些內容。
藝術項目:透過物品去發問
在第二個方面,我們致力于開展眾多藝術項目,尤其是那些深植于本土文化和環境的項目。
我們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開展的項目專注于海鮮的追溯問題,探究我們所食用的海鮮背后的完整食物鏈。許多人可能都并不了解他們所吃的食物的來源。
我的關注始于疫情期間,那時我注意到,我們想辦法從某個地方購買的食物,與地域特性緊密相關。所以我開始思考,比如我吃的這條魚,它究竟來自黃河,還是北京周邊的某個農場?這背后的問題包括養殖方法、是否使用了藥物、是否存在倫理問題,以及我們對食品新鮮度的了解程度。
再比如說這個項目是我們跟糧食基金合作,在云南景邁山開展的一個項目。
景邁山在去年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它的一個特色就是有很多少數民族在這里世代居住,比如布朗族、傣族。
普洱茶則是該地區最著名的產物,它的生產特色在于其獨特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包括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普洱茶的生產和生物多樣性有著非常強烈的關系——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不僅會改變普洱茶的味道,甚至可能使其失去獨特的價值。
因此,我們與當地居民合作,探索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恢復生態多樣性,以保護并延續景邁山的文化遺產。
接下來這個項目也很有意思,是我們與一個國際的工作坊合作的項目。這個工作坊的合作對象是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
[編者注:該國際工作坊為“動物理想家”國際聯合實踐營。在國際實踐營活動中,來自央美術學院等22個國家的師生共同參與,為紅山森林動物園園區規劃、視覺系統、動物場館、服務體驗、自然教育等提供解決方案,從而打造出動物們的理想家園。]
在舉辦工作坊的時期,中國剛提出了雙碳政策和碳交易平臺,我們思考了動物在自然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動物園的新使命。基于此我們把碳交易平臺建到了動物園,將動物產生的有機物質,如產生的粑粑和脫落的毛發,轉化為體驗和交易的環節。
教學改革:炸雞與勞工問題
目前,學院正處于教學改革的進程中,其中一項顯著的成果是我們打破了傳統學科之間的界限。以往,學生可能在整個學習生涯中只專注于單一領域,如平面設計或工業設計。改革后,我們提供了十幾個研究方向,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交叉學科思維。
在眾多課題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氣候貨幣計劃:食物圖景”系列課程。該課程以食物作為研究的核心,將其視作一種貨幣,探索食物與氣候變化之間的相互作用。
那我們是怎么開始的呢?第一節課我們讓同學們去選擇一個他們特別喜歡吃的食物。例如,一位同學選擇了研究炸雞,因為他認為麥當勞炸雞特別好吃。他深入挖掘了其美味背后的因素,發現是因為使用了棕櫚油,進而他轉向研究棕櫚油生產所涉及的生態和勞工問題。
另有同學對藻類感興趣。藻類不僅在設計領域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具有廣泛的應用,還是一種營養價值豐富的物質。因此這位同學就研究了藻類作為解決全球饑餓問題的一種潛在方案,探索如何利用藻類開發相關產品套裝,為像非洲難民這樣的群體提供一種很可以快速飽腹,并且有營養價值的食物。
還有同學運用 Style Gan AI 算法研究小麥的生物多樣性問題。研究發現,盡管歷史上人類食用的小麥有超過 60 多種不同的品種,但現在這一數字已大幅減少至 6 種,揭示了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嚴重性和背后潛在的危機。
還有的同學探討了食物與面料的結合,以及食物如何影響國家 GDP 和對外貿易等問題。
還有一系列比較有意思的課程,名為“食物地理學,從細胞到元宇宙”。
這個系列是我們希望探討每一個議題時,比如在探討食物的議題時,可以采取多尺度的研究方法。并不僅僅局限于食物在餐盤中的直觀呈現,更深入到分子層面,探索食物在人體消化過程中的作用,以及中醫對食物的理解。更進一步地,可以擴展到房間、社區、城市,乃至全球范圍,最終觸及元宇宙的廣闊視野。
以下是我們的研究的一些成果,這些成果也在倫敦設計周等等展覽中展出。
最后要分享的議題是,我們以新疆為研究背景,與新疆藝術學院合作,探索新疆地區獨特的食材及其創新應用。
在課程開始前,我們與新疆藝術學院的教師們共同研究了新疆各地區的特色食材。
課程過程中,有的同學針對棗樹基皮革做了研究,利用新疆當地的棗樹枝條開發了新型皮革材料。
概要之外
今天的分享更像拋出了一個個引子。許多項目受限于時間,尚未來得及展開。
但我們已經將這些研究成果整理成了書籍,供感興趣的朋友深入了解我們的項目。
我們也對未來合作的機會持開放態度,并衷心期待與熱愛可持續食物設計領域的同仁們交流與合作。
我們即將出版一本新書,名為《后碳背景下的食物系統與未來生態》。從目錄可以看出,這本書不僅關注食物本身,更將可持續食物設計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探討食物與萬物、身體文化、生態系統、社區以及可持續行動的多維關系。
我們期待與各界朋友產生更多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進生態與設計領域的創新發展。
謝謝大家。
瓶行對話分享者
景斯陽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危機與生態設計方向召集人,Eco-Vision Plan 發起人。景斯陽畢業于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并曾于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求學。她關注氣候變化、黑天鵝事件頻發的語境下,如何用跨領域的設計創新作為媒介應對未來不確定性,并對危機進行減振。她的研究領域是潛行科技下的危機設計、智慧城市、生態與生物材料設計。此外,她還關注并研究未來設計教育的新常態以及未來設計人才培養新模式。
延展閱讀
《當代設計大家訪談錄》叢書3冊
“從空間到地方”系列展覽 | 食物圖景:餐桌上的第三自然
氣候貨幣計劃:食物圖景
編輯&排版志愿者
小珂
不斷解鎖人生體驗
此次系列內容由志愿者協助完成,
謝謝小珂的投入
論壇召集人 | 梁亮
策劃 | 麒麟
講者對接 | 漫倩 Nicole
活動執行 | 綿綿 詩露
設計 | ali 蓁蓁
校對 | Celia
編輯 | 短短
關于 2024 年瓶行宇宙社會創新節:
更多瓶行對話內容:
扎瓊巴讓:20 年,關于一位牧民如何「回家」的故事
評論尸:錢多事少離家近,中國人幾十年來的一場幸福終局幻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