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以“工業聚能 新質領航”為主題的第24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下稱“工博會”)開幕,總面積達28萬平方米的會展,吸引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家參展商。
《國際金融報》來到工博會現場,這里每一處展臺都散發著創新的氣息,每一件展品都展現了技術的飛躍。現場,猶如一個新質生產力“秀場”,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示范樣本。
可行走可搬重物,機器人“大展拳腳”
走在國家會展中心幾大場館,耳邊是此起彼伏的講解聲和機器運轉的轟鳴聲,眼前的是琳瑯滿目的展品和忙碌的參展商。
來到最吸引大家目光的機器人展區。這里,5.6萬平方米的超大規模展區內,350多個中外知名品牌同臺競技,數量是最初的三倍之多,規模更是翻了四倍不止。機器人,這個曾經只存在于科幻電影中的概念,如今已經實實在在地走進了我們的生產和生活。
在ABB機器人的展臺上,一款名為OmniCore的新一代機器人控制平臺格外引人注目。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款平臺研發投入達1.7億美元,擁有出色的運動性能和路徑精度,可以實現人工智能、傳感器、云計算和邊緣計算系統的全面集成。看著機器人在展臺上靈活地移動、精確地抓取物品,參觀者不禁感嘆于技術的飛速發展。
在國產機器人企業的展臺上,也能看到不少亮點。節卡機器人全球首發的新品JAKA MAX系列工業協作機器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款機器人采用了新一代半導體碳化硅技術,使得在保證40公斤有效負荷的條件下,機器人運行能耗下降40%,控制精度提升25%,裝配測試時間減少約30%。
“看著這款機器人輕松地完成各種復雜任務,不禁對國產機器人的未來發展充滿了期待。”現場,一位參觀者感嘆道。
JAKA K-1人形機器人此次也面向全球首發首展。這款機器人高1.8米,全身具有29個活動關節,雙臂有14個自由度,能夠完成各種復雜的人類動作。JAKA K-1在現場向觀眾揮手致意,吸引不少人駐足。
“這次推出的JAKA K-1人形機器人,在力量上,手臂采用了高剛度一體化關節,目前單臂就可以提起3至5千克的重物。肢體上,通過雙支撐結構把大腿、小腿和腳面連接起來,使機器人立得住、立得穩。關鍵的小腦部分,已經可接收指令對全身進行運動控制,絕對運動精度能夠達到±0.1毫米。”節卡機器人研發總監李順沖博士表示,“下一步,我們會優化步態算法,讓雙足動起來。”
在其“汽車智能島”特色展區,汽車產業鏈及整車制造生態系統一目了然,參觀者能直觀感受智能機器人全程自動化進行玻璃涂膠、檢測車身、裝配零部件等。“與工業機器人相比,協作機器人至少能節省50%能源耗損。”節卡機器人副總裁王峰介紹。
埃斯頓子公司南京埃斯頓酷卓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臧家煒表示,團隊從今年7月開始設計人形機器人,僅用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實現落地。此次這款人形機器人由30個自由度組成,每只手還有6—7個自由度,全身的最大自由度為44個。
對于人形機器人的場景和應用,臧家煒表示,一方面,人形機器人可以替代一些人類的體力型勞動;另一方面,通過核心技術的積累和升級,團隊希望增加設備來提高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從而參與到智能決策,讓機器人能夠完成帶有更高附加值的工作。
在機器人展區的另一邊,記者還看到了各種形態各異、功能多樣的機器人。有的機器人能夠幾十秒就打造出一個汽車智造產線,有的則能夠精確到0.5克地抓取藥品,還有的則能夠組裝面板、焊鋼板、造陀螺……這些機器人的出現,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還帶來了更加便捷、更加智能的生活方式。
解鎖智能化新應用無限可能
今年參展技術有多智能化?產品來說話。
在工業自動化展區,展現了智能化、創新如何與傳統制造業相結合,帶來全新的生產方式和應用場景。
工博會“老朋友”西門子再次亮相,今年展臺的中央屹立著一座塔狀的旋轉展柜,將幾十種工業自動化領域的軟硬件產品分門別類,歸于現場層、控制層、操作層、云端和物聯網應用等圈層,首次全景展示其核心產品家族。
其中,首款用于工業環境中工程設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Industrial Copilot for Engineering在華首展。
據展臺工作人員介紹,這款Copilot融合了生成式AI、深度學習及自然語言處理等多項技術。“以往,工程師在設計和開發產品時,需要親手編寫代碼。但有了Copilot,工程師只需詳細闡述需求,Copilot便會生成一個基礎代碼框架。隨后,工程師僅需對此代碼進行審查或輕微調整,它便能自動執行任務。”工作人員介紹,Copilot不僅能有效減少因工程師編碼錯誤而引發的安全與系統性風險,同時也為眾多中小企業在產品設計與開發上遇到的挑戰提供了解決方案。
西門子工作人員還向記者展示了如何通過數字孿生技術為一體化壓鑄機產品建立貫穿設計、制造、運維全生命周期的數字模型。他們在三維環境里輕松地模擬出工廠的各個角落和設備的運作。通過這項技術,工程師們可以在仿真生產線里面測試每個設備的運作以及設備和廠房之間的交互、人與設備之間的交互、物料與設備之間的傳輸互動。這樣不僅可以減少錯誤和試驗成本,還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施耐德電氣帶來的全新升級的EcoStruxure開放自動化平臺,則展現了開放自動化平臺的無限可能。該平臺打破了傳統專有自動化系統的封閉性,使得企業能夠以自身業務需求為導向,更自由地選擇和集成不同的技術解決方案。
現場,工作人員在平臺上輕松地搭建出不同的應用程序,參觀者紛紛對這項技術的靈活性和創新性贊不絕口。
此次,施耐德電氣還展示了全面升級的端到端軟件組合,比如融合了云計算、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先進數字化技術的一體化運營中心(UOC),專為食品飲料、化工、生命科學等產業設計的ProLeiT過程控制系統,以及包括大語言模型、智能算法、數字孿生等AI技術在零碳智慧工廠全面應用的“EcoStruxure AI引擎+綜能管理數字化工廠解決方案”。
“這一系列融合了數字化、自動化、電氣化能力的創新解決方案,將施耐德電氣的先進技術與豐富行業實踐經驗緊密結合,為用戶的高效生產與可持續發展深度賦能。”施耐德相關工作人員說。
今年工博會,臺達響應國家“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和“質優”精神,通過“零碳工廠”“智慧工業樓宇”“廠區微電網”和“AI數據中心”等場景化設計的板塊,具體展示了臺達以綠色制造為基礎、落實新質生產力的成果。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展示包括以自主開發的智能機臺、可視化戰情中心、制造執行系統的“智能制造方案”,以及通過機械手臂協作、并結合臺達DIATwin數字孿生科技的“柔性加工中心”,展現臺達的“創新”技術優勢,而通過展示融合IT(信息層)和OT(運營層),具備虛擬仿真技術、數字孿生技術和人工智能的“臺達3D零碳數字管理平臺”,加上能源基礎設施與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等綠色工廠方案,是臺達對“質優”的堅持。
“這次臺達展位的策展概念,就運用了場景化設計,具體呈現臺達以自身的綠色生產力落實新質生產力的決心。”該人員說。
記者注意到,在工業自動化展區其他展臺,還有各種智能化的生產線和設備。有的設備能夠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自動優化和調整,有的則能夠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遠程監控和管理。這些智能化的生產線和設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還為我們帶來了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生產方式。
(本文照片均由記者潘潔拍攝)
記者 潘潔
編輯 潘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