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教育國際前沿第9期:美科學院發布國際人才競爭報告

0
分享至

教育國際前沿2024年第9期目錄

數字教育

1.UNESCO發布學生和教師AI能力框架

2.英國發布公眾對在教育中使用人工智能的態度研究報告

3.澳大利亞眾議院發布生成式AI在教育中的使用情況報告

國際教育

4.美國科學院發布《不斷變化的全球環境下的國際人才計劃》

職業教育

5.WEF發布《釋放機會:實現向未來工作過渡的全球框架》

6.歐洲職業安全與健康局發布《人工智能與教育——以教師為中心的安全與健康方法》

教育改革

7.蘭德發布美國學校社會情感學習調查報告

8.新加坡發布新版體育大綱

9.澳大利亞發布《關于預防自殺的國家戰略建議(征求意見稿)》

10.OECD發布《教育概覽2024》

01

UNESCO發布學生和教師AI能力框架


2024年9月3日,UNESCO在數字學習周之際推出學生和教師AI能力框架。

其中學生AI能力框架(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students)旨在指導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課程開發者為學生提供有效參與AI所需的技能、知識和價值觀。它側重于四項核心能力:


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鼓勵學生理解和主張與AI相關的自主權。

AI倫理:教授負責任的使用、設計倫理和安全實踐。

AI技術和應用:提供基礎AI知識和技能。

AI系統設計: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和設計思維。

該框架鼓勵將AI相關主題融入整個課程的核心科目中,強調STEM和社會研究的跨學科學習。


教師AI能力框架側重于教師的終身專業發展,為國家能力發展和培訓計劃提供參考框架。它旨在確保教師能夠負責任地、有效地使用AI,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學生和社會的潛在風險。它包括五個關鍵能力領域:


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關注人的能動性、責任感和社會責任。

AI倫理:促進道德原則和負責任的使用。

AI基礎與應用:提供創建和使用AI所需的知識、理解和技能。

AI教學法:支持教師利用AI開發創新的教學方法。

AI促進專業發展:概述教師利用AI推動自身終身專業發展的能力。

該框架強調,AI工具應補充而非取代教師在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和責任。

UNESCO建議將學生和教師AI能力框架整合到一個涵蓋所有教育層次的全面的AI能力建設戰略中,包括確保普遍接入互聯網,強制執行AI工具的道德設計原則,以及推廣環保的AI實踐。

UNESCO還警告不要過度依賴AI來解決教育領域的系統性問題,例如教師短缺和基礎設施不足,這些問題需要持續的政策關注和投資。

資料來源:

UNESCO(2024).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UNESCO's new AI competency frameworks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https://www.unesco.org/en/articles/what-you-need-know-about-unescos-new-ai-competency-frameworks-students-and-teachers

UNESCO(2024). 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students.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91105

UNESCO(2024). 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91104

02

英國發布公眾對在教育中使用人工智能的態度研究報告


2024年8月28日,英國科學、創新與技術部(DSIT)所屬負責任技術采用小組(RTA)與英國教育部(DfE)合作開展的“家長和學生對教育中使用AI的態度”調查研究報告發布。

該調查報告的主要結果如下:

——家長和學生經常在網上分享個人信息,卻很少考慮這樣做的后果。使用在線服務帶來的好處和便利往往會超過人們對隱私問題的擔憂,尤其是那些能夠提供個性化體驗的服務。

——雖然家長和學生對AI的認識都很高,但理解并不深入。AI經常與機器人或機器聯系在一起,以及虛構的反烏托邦未來。只有少數人(那些對AI有更多了解或接觸的人)想到了諸如基于LLM工具的具體應用。

——參與者最初對在教育中使用AI持懷疑態度,但愿意進一步了解。參與者對教育領域中AI的最初擔憂往往源于對它如何應用的不了解或缺乏想象力。

——家長和學生都認為,教師可以利用AI來更好地支持他們的工作。雖然他們對教師使用AI持較為寬容的態度,但對于學生直接與AI互動則更為猶豫。

——調查結束時,參與者認為需要收集學生的工作和數據來優化AI工具。當數據被匿名化或假名化,并且有明確的規則來規范與私營企業以及政府之間的數據共享時,他們會感到更加安心。

——對AI使用的主要擔憂集中在教師和學生的過度依賴上。參與者擔心失去關鍵的社交和技術技能,以及因人際交往時間減少而導致的意想不到的負面后果。

——研究表明,參與者對AI工具的看法尚未定型。在整個調查過程中,家長和學生對AI工具的看法和信任度波動不定,因為他們對新信息和不同的觀點做出了反應。這表明,隨著技術的日益普及,建立信任并與不同受眾保持互動將是非常重要的。

參與者就AI在教育中的使用以及利用學生作業和數據優化AI工具的關鍵條件達成了一致意見:

人類的監督——人類參與到AI的使用中,以確保教師的角色不會被取代,糾正錯誤和不公平的偏見,并提供保護措施。

家長和學生權限——向家長和學生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他們能夠在使用其數據方面做出知情的決定。

標準化與規范——確保學校引進的工具具有統一的標準,以避免加劇不平等現象,并嚴格監督向學校提供工具的科技公司。

年齡及主題限制——僅在適當的場合和能帶來價值的地方使用AI工具。嚴格限制與AI直接互動的年齡限制。

利潤分享——確??萍脊痉窒聿糠掷麧?,以便將這些資金重新投入教育體系,造福學校和學生。同時認識到,私營公司需要得到激勵,以開發更好的工具。

資料來源:

RTA & DfE(2024). Research on 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the use of AI in education.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66cdd1bc0671fa213911b347/Research_on_public_attitudes_towards_the_use_of_AI_in_education.pdf

03

澳大利亞眾議院發布生成式AI在教育中的使用情況報告


2024年9月10日,澳大利亞眾議院就業、教育與培訓常設委員會發布其調查報告《學習伙伴或影響者》,該調查旨在了解AI在澳大利亞教育體系中的應用情況。

該報告提出25項建議,重點是將生成式AI融入澳大利亞的全國課程體系,作為所有學生的學習助手。這些工具必須符合其用途,與澳大利亞的實際情況相關,考慮到性別和文化因素,并基于國家課程的數據進行訓練。部分建議如下:

——考慮將生成式AI在教育中的應用作為國家優先事項,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成式AI教育專用工具的機會,并將此類工具納入學校課程和實踐。

——建議澳大利亞政府與各州和領地一起監督當前的試點項目,評估在學校使用GenAI教育工具的不同方法,包括作為學習伙伴。

——建議澳大利亞政府與主要合作伙伴合作,推廣符合目的生成式AI工具。

——建議澳大利亞政府通過基于全系統風險的法律框架監管教育技術公司和開發者;規范教育部門不可接受的風險和高風險人工智能系統,強制設置護欄,并賦予法律域外效力;確保教育技術公司和開發者的產品符合既定標準,包括通過測試和獨立質量保證;要求教育技術公司和開發者分享有關其人工智能系統訓練與算法等關鍵信息;要求教育技術公司提供性別影響評估報告。

——建議澳大利亞政府與教育提供者合作減輕算法偏見和錯誤與虛假信息的風險。

——建議澳大利亞政府與教育提供者一道,鼓勵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工作人員在適當的任務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以幫助精簡部分教學和管理工作。

——建議澳大利亞政府支持學校教師通過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探究的方法和展示該技術風險的實際問題解決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技能。

——建議澳大利亞政府與州和領地政府合作,制定和實施針對教育工作者、學生、家長的全國培訓推廣計劃。

——建議澳大利亞政府設立一項創新基金,用于各大學對生成式AI在教育領域使用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及其潛在應用進行研究與開發。

——建議澳大利亞政府以現有的合作研究中心為藍本,建立一個卓越數字教育中心,該中心將在學校和大學環境中使用和開發GenAI方面發揮思想領袖的作用。

資料來源: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2024). Study Buddy or Influencer:Inquiry into the Use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 System. https://parlinfo.aph.gov.au/parlInfo/download/committees/reportrep/RB000333/toc_pdf/StudyBuddyorInfluencer.pdf

04

美國科學院發布《不斷變化的全球環境下的國際人才計劃》


2014年8月29日,美國科學院發布《不斷變化的全球環境下的國際人才計劃》共識報告,該報告由美國國防部委托撰寫。

報告指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是STEM等領域卓越的全球人才磁石,在國際人才競爭中享有的內在優勢包括其經濟和技術實力,以及作為世界燈塔的自由和機會的價值觀。

美國的研究機構尤其依賴外國出生的高學歷人才。在美國大學的STEM領域,大約一半的教師是外國出生的,在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比例更高。


報告認為,全球人才競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美國現在發現自己卷入了一場在許多人看來是大國之間的競爭,其規模和范圍都是美國以前從未經歷過的。中國作為21世紀經濟、科技和軍事強國的迅速崛起,對美國的領導地位構成了自二戰結束以來最全面的挑戰。很難將國家安全問題與連接美國和中國的大規模商業和人才流動區分開來。

報告指出,在未來的幾十年里,美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國家,包括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的人才流動和合作可能會增加。雖然這些國家不太可能構成大國的國家安全挑戰,但它們的利益、政治和文化并不總是與美國的利益、政治和文化一致。長期以來,科學被證明是外交的重要工具,與發展中國家和中低收入國家的接觸應該成為一項政策優先事項。無論美國是否選擇提高培養STEM人才的參與度,競爭對手肯定會這樣做。

報告提出了11項建議,部分如下:

——國會和白宮應該制定全面的移民政策,以支持招募和留住國際人才。這包括為合格的外籍出生的STEM人才和美國院校畢業生簡化永久居留權和公民身份途徑,以及授權發放額外的綠卡并減少外國STEM人才的障礙。

——美國政府,特別是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應該監督聯邦各部門和機構實施的全面政府人才戰略,包括針對所有經驗層次的國際研究人員的全國人才招募和保留策略。

——為了解決外國出生研究人員參與對美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領域的研究時產生的擔憂,聯邦資助機構應通力合作,優先考慮國際科研合作的透明度,并根據具體情況評估風險,而不是使用籠統的分類。

——美國政府應與大學、產業界、國家實驗室以及更廣泛的科學界合作,推進穩固的國際科研合作與人才交流,同時促進開放、透明和科研安全。

——為了促進全球人才的發展和流動,確保思想的廣泛交流,并支持美國的創新生態系統,美國政府應該支持大學、基金會和工業界建立強有力的國際科研合作關系,并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以及全球南方欠發達國家的教育和科研能力建設方面發揮作用。

——聯邦、州、地方和部落政府必須將加強國內STEM人才輸送渠道作為國家安全創新基地的關鍵組成部分。

——高等教育協會、科學學會、行業團體和領袖應當參與教育聯邦和州立法者和工作人員的活動,讓他們了解包括外國人才的重要性、外國人才對經濟競爭力和國家安全的價值、開放的科學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國際科研合作的重要性、當前的研究資助模式以及當前的研究安全問題等議題。

資料來源: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24. International Talent Programs in the Changing Global Environment. https://doi.org/10.17226/27787

05

WEF發布《釋放機會:實現向未來工作過渡的全球框架》


2024年9月23日,世界經濟論壇發布《釋放機會:實現向未來工作過渡的全球框架》報告。

該報告指出,全球勞動力市場正處于一場深刻的變革之中。隨著技術突破、地緣經濟變化和對公平氣候轉型需求顛覆傳統的就業模式,工人轉型到新角色的能力對于維持就業和實現社會流動至關重要,并日益被視為優化經濟生產力和提高個人福祉的重要機制。

有了足夠的支持措施,更多的工作轉型可能會發生——這不僅使工人獲得急需的持續就業,而且還會帶來更好的工作,支付更高的工資,并提供日益增長的勞動力市場需求所提供的保障。通過積極促進這些轉型,經濟體可以更好地調整勞動力供需,減少失業,并使工人能夠在增長型行業獲得收入更高、更穩定的工作。此外,積極主動的工作轉型有助于減輕工作取代的不利影響,確保工人在面對經濟變革時不會落后,而是在新經濟中茁壯成長。

該報告建立在世界經濟論壇早期工作的基礎上,為企業和政府的主要利益相關者提供一個全球框架,以促進工作轉型,強調需要:(1)重新培訓和提高技能,以迎接新機遇;(2)提高員工與雇主的匹配度;(3)工人安全網;(4)多方合作,突破行業壁壘。它還提供了針對每個地區的具體案例研究,展示了支持和實現工人轉型的現有舉措和計劃。這些案例研究從私營和公共部門收集,并展示了兩者之間成功的多利益相關者合作。

資料來源:

World Economic Forum(2024). Unlocking Opportunity: A Global Framework for Enabling Transitions to the Jobs of Tomorrow. 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CNES_Unlocking_Opportunity_Job_Transitions_2024.pdf

06

歐洲職業安全與健康局發布《人工智能與教育——以教師為中心的安全與健康方法》


2024年8月27日,歐洲職業安全與健康局(EU-OSHA)發布《人工智能與教育——以教師為中心的安全與健康方法》報告。

該報告指出,到目前為止,當涉及數字技術融入教育時,學習者一直是主要關注的焦點。教師雖然被關注到,但首先被視為調解員,主要是作為數字工具的用戶。隨著AI技術進入學校,教師才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他們現在負責部署這些技術并應對挑戰。

傳統的數字技術和AI技術都有助于提高教師的靈活性。然而,這些技術的使用也增加了對教師技術能力的要求。學習分析在教學和學習中的應用也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要求超出了技術知識的范疇,涉及到他們的教學和技術判斷。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發展,特別是ChatGPT在學校的出現,意味著教師現在也面臨著新的不確定性:GenAI獨立生成新的內容,然后必須對其解釋并解釋其來源。

報告認為,AI在教育中的應用對教師帶來的風險主要包括:

AI系統缺乏透明度(和可解釋性)會增加認知負荷;

使用實時數據的數字控制和監測會影響心理健康;

人機協作可能會導致互動從教師的工作中消失;

傾向于以機器可讀的形式行動(“提示工程”);

對AI技術的過度信任。

另外,技術本身也存在一些普遍挑戰,如AI固有的偏見問題、 “幻象”問題,AI系統缺乏技術可靠性和準確性、以及濫用AI的風險等。

教師職業也面臨一些挑戰,如喪失特定技能,去專業化,缺乏在教育中使用AI系統的驗證,在教育中使用AI技術時不遵守數據保護規定。


報告由此認為,必須制定積極主動的戰略,將教師和學習者的健康、安全和福祉放在首位。AI應逐漸被引入教育系統。制定AI學校戰略是將AI技術安全、健康地融入教學和學校管理的必要前提。必須擴大AI素養的概念,使其包括教師和學習者的健康、安全和福祉等方面。必須采取措施支持教師,例如,自我管理福祉,社會情感支持計劃,但也要采取措施支持角色獎勵,并提高教師職業的吸引力。

資料來源:

EU-OSHA(2024).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 – a teacher-centred approach to safety and health. https://osha.europa.eu/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AI-and-education_EN.pdf

07

蘭德發布美國學校社會情感學習調查報告


2024年9月17日,美國蘭德公司發布《美國學校的社會情感學習》調查報告。

該報告指出,大量證據表明,實施良好的社會情感學習(SEL)項目能夠提高學生和教師的學術、社交和情感方面的表現。從學區到學校再到課堂,教育政策有潛力影響SEL的高質量實施。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和期間,美國各州通過制定支持性政策和條件來促進學校中的SEL項目。然而,培養社會情感能力的課程一直是關于學校應該使用何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來教導學生的眾多爭議之一。因此,有9個州的立法者提出了禁止或限制K-12學校進行SEL教學的提案。


在這份報告中,作者調查了各州(支持或反對)的SEL政策是否與K-12學校教師和校長報告的SEL實施情況有關。

主要結果如下:

——美國越來越多的學校將SEL融入學生的教育體驗中,美國幾乎所有的州都有支持學校SEL的政策。

——越來越多的K-12學校開始向學生傳授社會情感能力方面的知識。到2023-2024學年,83%的校長報告稱他們的學校使用了SEL課程,而2021-2022學年這一比例為76%。

——美國的49個州(加上哥倫比亞特區)至少有一項支持性政策或條件積極推動學校中的SEL。

——在擁有更多支持性SEL政策和條件的州工作的校長和教師更有可能報告稱他們在學校實施了SEL。

——校長報告的SEL項目、實踐和專業學習的資金與一系列高質量的實施工作有關。

——教授SEL的老師更有可能報告說他們的學校擁有積極的學校氛圍,學生對學習感興趣。

該報告還提出了一些建議:

——政策制定者應該鼓勵學校實施SEL,比如通過采用SEL標準、能力或基準,并將SEL納入州教育機構的戰略規劃。

——政策制定者應該為學校領導者和教師的專業學習提供專項資金支持,以確保學校能夠實施高質量的SEL。

——政策制定者應該確保高質量的SEL實施是加強積極學校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策制定者應該利用聯邦政策和資源來加強學生的學術、社交和情感健康,以及教師的社會情感能力。

資料來源:

RAND(2024).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U.S. Schools. https://www.rand.org/pubs/research_reports/RRA1822-2.html

08

新加坡發布新版體育大綱


2024年9月5日,新加坡教育部發布新版《體育大綱:小學、中學和大學前》。在進入21世紀以來,新加坡曾分別于2006年和2014年發布過2版體育大綱。新發布的這一版2024年從小學開始實施,2025年從中學和大學前開始實施。

該大綱指出,體育是新加坡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體育強調運動的重要性,以及個人與環境的互動,力求全面發展兒童,使新加坡成為一個身體健全、充滿自信、安全負責任地享受一生積極健康生活的國家。

體育活動、戶外教育和身體健康與安全這三個學習領域對于為學生在運動中、關于運動和通過運動進行有意義的學習經驗的設計和實施提供內容至關重要。這些領域利用物理和社會環境來提供真實的環境,以加強學生的學習。一個平衡和精心設計的體育課程,通過有效的教學和有目的的評估,使學生能夠運用技能、知識、實踐和價值觀,過上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它可以幫助他們獲得21世紀的能力,在快速變化和復雜的世界中茁壯成長。


該大綱指出,體育的目的是培養身體健康、充滿自信的個體,使他們可以安全和負責地享受一生積極健康的生活。體育包括5個目標:

運動能力:學生有能力和信心參加一系列的體育和戶外活動;

健康的生活方式:學生在身體活動、營養、睡眠、戶外時間和衛生方面有健康生活方式的個人承諾。

安全意識:學生運用風險評估來管理日常和身體活動,并考慮到自己、他人和環境。

核心價值觀:學生根據正確的價值觀判斷,對個人行為和社會交往做出明智和負責任的決定。

享受:學生以可持續的方式享受和重視體育活動和健康生活。

資料來源:

MOE(2024). PHYSICAL EDUCATION SYLLABUS Primary, Secondary & Pre-University. https://www.moe.gov.sg/-/media/files/primary/2024-physical-education-primary-secondary-and-preuniversity-syllabus.pdf

MOE(2014).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 LEARNING SYLLABUS Primary, Secondary & Pre-University. https://www.moe.gov.sg/-/media/files/post-secondary/syllabuses/pe/physical_education_syllabus_2014.pdf

MOE(2006). Physical Education Syllabus (Primary, Secondary, Pre-University). https://libris.nie.edu.sg/sites/default/files/pe2006.pdf

09

澳大利亞發布《關于預防自殺的國家戰略建議(征求意見稿)


2024年9月10日,澳大利亞政府發布《關于預防自殺的國家戰略的建議(征求意見稿)》(Advice on the 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Strategy)。

該征求意見稿指出,澳大利亞的自殺率仍然高得令人無法接受,每天大約有9人自殺,150人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意味著每年有超過3000人死亡,55000人嘗試。此外,還有成千上萬的人會經歷自殺的痛苦或自殺的想法。自殺也是澳大利亞15-44歲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自殺、自殺未遂或自殺困擾會影響大多數澳大利亞人的生活。據估計,每起自殺死亡約影響135人。對家庭、親屬和社區的影響是毀滅性的。因自殺而失去親人的人自己也有更大的自殺風險,父母自殺身亡的子女自殺的可能性是父母因其他原因死亡的子女的三倍。那些照顧自殺未遂者的人可能會經歷高度的痛苦,他們自身自殺的風險也會增加。對照顧自殺未遂者的急救和衛生服務人員的影響也是持久的。除對人類的影響外,自殺和自殺企圖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為305億澳元。

該征求意見稿指出,大多數自殺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導致自殺和自殺困擾的經濟、健康和技術因素已經發生了變化。與此同時,人們對自殺的理解也大大提高了。制定國家戰略對于確保自殺預防工作的重點得到更新以反映這些知識,并在未來改進自殺預防工作至關重要。

為此,澳大利亞國家自殺預防辦公室制定了該戰略。

該戰略確定了預防自殺的兩個領域:預防自殺困擾和對有自殺想法和行為的人及其照顧者的支持。


預防自殺困擾描述了減少產生自殺困擾可能性所需的措施。這包括加強社區的基本福祉,并更好地支持那些正與已知可能導致自殺困擾的因素作斗爭的人。

對有自殺想法和行為的人以及照顧他們的人的支持,描述了擁有一個有效支持系統所需的條件:同情、可及性、協調、聯系和減少自殺困擾的整體方法。為了提供高質量的支持,這些要素必須在支持系統的每個部分和整個系統中運行。

資料來源:

Australia Government(2024). Advice on the 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Strategy (consultation draft). https://haveyoursay.mentalhealthcommission.gov.au/92198/widgets/433837/documents/294531

10

OECD發布《教育概覽2024》


2024年9月10日,OECD發布《教育概覽2024》。2024年版聚焦教育公平,主要結論如下:

表現最差群體的受教育程度和勞動力市場結果有所改善——面臨落后風險的年輕人的教育和勞動力市場結果有所改善。自2016年以來,OECD成員國中未就業、未接受教育或培訓的18-24歲人群的比例從16%降至14%。與此同時,未取得高中學歷的25-34歲人群的比例從17%下降到14%。就業機會也有所改善,未獲得高中畢業證書的25-34歲人群的就業率從59%上升到61%。

女孩在教育方面的表現優于男孩,但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仍然處于劣勢——女性在標準化評估中往往有更高的考試成績,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留級的可能性要低28%。在高中和大學階段,她們更有可能在所有可獲得數據的國家成功完成課程,性別差距往往超過10個百分點。女性也比男性更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25-34歲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明顯更高(OECD中年輕女性的比例為54%,而年輕男性的比例為41%)。然而,她們在勞動力市場上仍然處于不利地位。例如,未獲得高中學歷的25-34歲女性的就業率為47%,比同齡男性低25個百分點。

家庭背景對教育結果有很大影響——教育成果是代代相傳的。不平等現象很早就開始了,并持續到教育系統的各個階段。在有現有數據的國家,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在3歲之前接受幼兒教育和照料的可能性平均要低18個百分點。

早期教育有助于讓所有兒童公平的接受教育——早期教育是減少家庭背景對教育機會影響的重要工具,因為它有助于在兒童進入小學之前縮小他們之間的發展差距。為了確保所有兒童都能接受學前教育,38個OECD國家中有10個國家在過去十年中降低了義務教育的開始年齡,將部分或全部學前教育納入其中,目前19個OECD國家已將學前教育列為義務教育。此外,各國政府在預算中將幼兒教育列為優先事項。

教師短缺會加劇不平等——在大多數國家,招聘合格的教師來接替退休或辭職的教師是一項挑戰。在2022/23學年開始時,有數據可查的21個國家中有18個面臨教師短缺,無法填補所有空缺的教學崗位。

資料來源:

OECD (2024),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24: OECD Indicators, https://doi.org/10.1787/c00cad36-en


本文由“教育國際前沿課題組”(IFRGE)成員整理,課題組負責人張永軍,編輯劉強。內容僅供參考,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打包下載所涉開放獲取文獻。歡迎轉載全文或部分轉載,并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 incentive-icons
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296文章數 402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穴市| 莫力| 宜昌市| 绥滨县| 太保市| 美姑县| 屏山县| 浑源县| 永胜县| 丽江市| 西城区| 甘肃省| 湘潭县| 革吉县| 任丘市| 济南市| 马鞍山市| 来宾市| 土默特左旗| 兴国县| 公安县| 集贤县| 昌平区| 城固县| 凤翔县| 韶山市| 鄂尔多斯市| 林甸县| 尚志市| 定兴县| 山西省| 清原| 南乐县| 安义县| 建平县| 花莲县| 修武县| 滕州市| 固阳县| 大关县| 宜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