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學用激光給古樹畫像,學著給樹木做“B超”、逛逛古樹數字博物館……近日,以“古樹名木承文脈 花園城市潤京華”為主題的北京市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活動走進城市副中心西海子公園,大運河文化古樹主題游線同時亮相,這條線路包括16個古樹點位,涉及兩千余株古樹。
350歲塔榆成大運河畔活文物
古樹名木被稱為“綠色文物”,北京共有古樹名木4萬余株,不但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更是北京古都風韻的見證者和講述者。一株存活于燃燈古塔之巔的榆樹,移栽之后落地生根,成為北京大運河畔的“活文物”,這株塔榆便位于城市副中心五河交匯處的西海子公園。這株樹齡已超300年的塔榆有著傳奇的經歷,塔榆旁石碑上寫道,清康熙三十七年重修燃燈塔時,榆錢隨泥被帶至瓦壟間,遂生出幼苗。靠著瓦壟間的一層薄土,這株榆樹戰勝了290載嚴寒酷暑,整體根系似一折扇面,形似三層塔,被稱為“塔榆”。1987年,又一次重修燃燈塔時,塔榆被移栽到了湖邊。
剛剛過去的周末,市民游客便在西海子公園與這株塔榆來了場特別的“邂逅”,人們既可以拿起筆親手畫出古樹英姿,也可以學習用激光雷達為古樹“畫”出360°的“數字畫像”,同時還可以在古樹保護工作者的帶領下為樹木做“體檢”、數年輪,感受綠色奇跡的無窮魅力。這便是公園在今年北京市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推出的“一堂古樹下的美術課”“探索年輪背后的故事”“學習給樹木做‘B超’”“學學如何用激光給古樹畫像”和“逛逛古樹數字博物館”五類古樹主題文化活動。
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義務植樹處處長常祥禎介紹,今年為了豐富市民體驗,西海子公園活動現場還設置了“打卡”蓋章活動,市民游客集齊“古樹·繁花”主題展、通州古樹塔榆、古樹名木科普廣場、三教廟古槐樹、古樹名木攝影展等9個印章即可獲得北京古樹文創紀念品一份。
18條古樹游線邀請市民打卡
林無靜樹、川無停流。加強古樹名木保護,既是花園城市“傳承文化底蘊”的落實,也是建設“文化之城”等規劃目標的重要內容。穿點成線,大運河文化帶古樹游線于當日發布。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已推出各具特色的古樹游線18條,構建起“一軸三帶四季”的古樹游覽路線網絡,不但實現了古樹名木的保護與展示,也成為市民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好去處。
這其中,大運河文化帶古樹游線是覆蓋行政區最多的一條古樹游線。游線貫穿京城、聯通南北,全長約82公里,涵蓋通州區、朝陽區、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及昌平區等區域,包括16個古樹點位,涉及千余株古樹。一圈圈年輪,鐫刻著大運河文化帶承載的古都北京悠久的歷史文脈,運河兩岸古跡豐富,多元文化匯聚,與古樹滄桑神韻交相輝映。
國內首個古樹數字博物館開啟
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啟動當天,北京古樹數字博物館正式上線。這是國內首個古樹主題的數字博物館。博物館基于北京市轄區的真實地貌和古樹地理分布,構建了全市16個區的古樹數字展館,深度融合了古樹信息、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等豐富內容,通過三維場館建模、高清影像處理、全景漫游等多種技術形式,實現古樹名木從“線下”到“線上”的全面跨越,讓大家足不出戶,在線即可瀏覽北京各地古樹風貌。
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還于當日發布了“京華古樹”小程序,方便市民“隨身隨時隨地”“掌上”探索古樹文化魅力。小程序采用古風配色,巧妙融合了紫花布、吉金、螺子黛等傳統色彩,營造出古樸而雅致的視覺氛圍,體現出古樹典雅厚重的歷史滄桑。小程序內設置了“古樹科普、古樹導航、掌上古樹游線、古樹收藏、意見反饋”五大功能模塊,既可提供精準的古樹定位、便捷的導航指引和智能化的古樹游線選擇,還能向公眾普及古樹知識和政策法規。
北京城市副中心報記者:曲經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