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疾控局、財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氣象局等13部門公布了《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25年,健全完善多部門氣候變化與健康工作協作機制;到2030年,氣候變化與健康相關政策和標準體系基本形成。
這意味著,我國將開展專門行動,更好防范氣候變化給百姓健康帶來的不利影響。如何提升氣候變化下的健康適應水平?方案部署了10項行動重點任務,包括提升氣候變化健康風險防范和綜合干預能力、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衛生保障能力、增強健康與公共衛生系統氣候韌性、加快氣候變化健康適應科技創新、推進氣候變化健康適應全球行動等。
百姓安全與健康是“國之大者”。近年來,人們深切感受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高溫熱浪、暴雨洪澇、低溫寒潮、龍卷風臺風;四季節律明顯失調,寒冬剛去,暑氣便來;暑氣稍弱,秋已過半;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更為顯著。隨著以全球變暖為顯著特征的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氣候變化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氣候變化成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復雜的公共衛生問題,人類的生存、生命和健康正在受到極大挑戰。我國十分重視應對氣候變化挑戰,關心百姓生命和健康。從《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到《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直至《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制定策略有條不紊,采取步驟循序漸進。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科學方法。人類順應自然規律和變化,前提是要加深認識,充分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生命系統在自然環境里的適應狀況。自然環境是復雜的系統,人的生命大約是自然中最復雜的部分,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百姓健康,不僅是國家大事,也是千家萬戶、億萬百姓自身的大事,面對的也是紛繁復雜的科學課題。懂得了才知道必須怎么做,理解了才能夠更好地應對或適應。現在正進行主題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協力建設科技強國”的“全國科普日”活動,有關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以及國家和個體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就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科普話題。氣候學家、健康專家等不妨理論聯系實際,向普通大眾做好這方面的科普文章。
保障百姓健康需要“雙向奔赴”。國家和百姓“雙向奔赴”,更能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力量,更能提升“保障百姓健康”的效果。個體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相關科普文章,百姓要主動學習,尊重科學道理,踐行科學方法,涵養科學精神。譬如有一種說法,大多數疾病是“吃”出來的,這就警示我們要科學飲食。再如戒煙少酒,按時作息,適當運動,控制情緒,都是有益啟示。無論氣候良好或惡劣,科學生活總可以保持或提升身體免疫力,總能提升身體“應對或適應”氣候變化的底氣。同時要認識到,人類的不當行為也加劇了惡劣氣候的發生概率。節約資源,杜絕浪費,減碳低碳,植樹護樹,應當成為我們生活的時尚和自覺的習慣。
生命是大自然派生出來的。人類對大自然要保持足夠的敬畏。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的現實面前,讓我們和國家一起努力,提升“適應氣候變化 保持身體健康”的能力,把幸福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