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4 16:54:26 河北
原創 任志民 旅游散文詩 2020年10月22日 14:09
《英雄兒女》電影由著名作家巴金(親赴朝鮮戰場戰地采訪后)編寫小說《團圓》改編而成!影片中英雄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65集團軍194師大功582團特功六連副指導員特等功臣趙先有,那句經典的語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振奮了國人精神,精神來源于真實的藝術,而藝術再現了真實的歷史。
《英雄兒女》是一部優秀的軍事題材影片,影片的內容和炮火連天的場景,充分的洋溢著革命的激情,使之具有動人的魅力和氣魄。時隔半個多世紀,依然為這部電影的主旋律所著迷。影片中王成的扮演者劉世龍,成功的塑造了這一角色,時至今日他的銀屏形象依然令人難忘。這部影片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
1952年10月,大功582團參加抗美援朝開城保衛戰,趙先有已是六連的副指導員,率隊堅守六七高地,經過三天兩夜的激烈戰斗,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其中攻防67高地是最激烈的一場戰斗。
67高地不足一平方公里,海拔只有67米,距板門店只有五公里,原是敵人在開城前線右翼前沿,沙川河東岸重要支撐點。為粉碎敵人的陰謀,教訓美軍談判代表張牙舞爪不可一世。
10月2日,上級決定由582團2營5連在我軍炮火掩護下,奪取敵人占領的67高地這一戰略要地,經過勇猛頑強的戰斗,全殲67高地守敵。
10月3日,五連打退敵人反擊后,按照上級的部署將陣地交給2營6連堅守,因指導員首戰受傷被抬下陣地,趙先有同志便率領一個加強班,從10月3日到10月5日頑強堅守在67高地上。三晝夜中,敵人以連到營的兵力多次瘋狂的反撲。
戰斗進行到第三天,67高地上已多次增兵,但這時我軍陣地上只剩下4個人,副指導員趙先有、通信員劉順武、副排長王桂印和戰士李富。當時派去的一個班,因敵炮火封鎖都傷亡在路上。哪天一大早,先是敵軍重型B29轟炸機把重磅炸彈傾瀉在我67高地上,后是敵軍F86戰斗機(戰士們給它起名叫“油桃子”,因其兩翼掛著兩個大油筒),對我守軍用機關炮打,還拋下大批凝固汽油彈。有一架被我守軍擊中,栽到67高地山腳下,敵機爆炸燃燒起來,敵軍的飛行員葬身火海,其它飛機仍在瘋狂地對我守軍掃射和轟炸。爾后,敵陸戰第一師部署在中立區邊的數個炮兵群的上百門大炮,向我小小的67高地發射了數萬發炮彈、炸彈、凝固汽油彈,使整個陣地變成一片火海。67高地堅守防御戰,在朝鮮戰場上,創下了單位火力密度的最高記錄。
10月5日,敵人以一個營的兵力,在8架飛機、12輛坦克和3輛噴火坦克的掩護下涌上陣地,戰斗到僅剩下五處負傷的趙先有和通訊員劉順武時,危急時趙先有您命令通信員劉順武向團指揮所報告敵情:要求炮兵“向我陣地開炮”!敵人像潮水一樣沖上陣地,但畏懼不敢輕易接近您倆,……突然,在團指揮所步話機里又傳出趙先有急促嘶啞的聲音:“團長!敵人上來啦,開炮打吧!”
不久,在6連隱蔽部方向一陣急促的手榴彈、沖鋒槍響聲后,陣地沉靜了。趙先有實現了上陣地前的誓言:“我們堅決守住陣地,人在陣地在,決不后退一步!”團長張振川把心一橫,命令炮兵向陣地上的敵人開炮。在我軍奪回陣地后發現,趙先有和劉順武已與敵人同歸于盡,20多名敵人的尸體躺在他們面前。
戰后,六連榮記特等功,被命名為"英勇頑強、牢若泰山的鋼鐵連"。志愿軍總部為趙先友追記特等功。趙先友烈士與黃繼光、楊根思等烈士一起安葬在沈陽烈士陵園的一個墓區內。
▲1973年一等功臣關景春(后左3)、時任582團團長金鎖(后左4)與6連大功5班合影
與美軍談判代表李克農曾在朝鮮戰場與張振川團長這樣說:“你們卓越的指揮,英勇戰斗取得的勝利,有力地支援了我們談判,打擊了美軍談判代表哈里遜的囂張氣焰。我代表談判代表團,向你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和感謝,你們不愧是光榮的開城保衛者。”
正如談判代表喬冠華講的:“這一仗打得好,大長了我軍的士氣,大滅了敵人威風,有力地配合了我代表團的談判,你們打得越好,我們罵得就更有勁。”
影片中張團長就是抗美援朝期間582團老團長,原河北省軍區司令員張振川。
1992年8月7日,趙先有烈士犧牲40年之際,582團在團部門前,為趙先有(王成)烈士建筑英雄紀念碑,原著作家巴老特為趙先有烈士紀念碑題詞:“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張振川司令員為趙先有烈士紀念碑撰寫碑文,詳細介紹了582團參加開城保衛戰,特功六連血戰六七高地的戰斗場景和目堵趙先有烈士英勇戰斗的事跡及“向我開炮”的大無畏犧牲精神。
趙先友烈士紀念碑落成儀式上,老師長(成都軍區副司令員)趙文進、老團長張振川司令員和65集團軍政委田書根親自揭碑。65集團軍副政委(后任北京軍區副政委)楊惠川,194師長王明升、政委(后任24集團軍政委)孫堂,582團團長吳國華、政委陳廣生及582團歷任團長、政委,趙先有家鄉河北省樂亭縣武裝部副部長(趙先有烈士兒子趙緒文)參加落成儀式。
儀式后,中央電視臺播出了英雄王成式的戰斗英雄趙先有塑像落成大會實況,河北電視臺以及《河北日報》、《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給予專題報導。
1970年10月,趙緒文辭去了稅務差事,踏上了北去的列車,來到了駐扎在塞外深山溝里的大功團特功六連,成了父親生前所在連隊的普通一兵。
趙緒文入伍后,時刻告誡自己:永遠不愧為一名戰斗英雄的兒子。他訓練十分刻苦,由于其過硬的軍事技術,他當兵一年便成為師尖子班成員之一,后還成了師軍事三項隊隊員。
趙先有犧牲23年后,他的孫子趙新民來到了這個世上。趙緒文發現兒子有著很好的射擊天賦,在他的精心培養下,17歲被北京軍區射擊隊錄取為青少年組隊員。在射擊隊里,趙新民成績一直很好,是青少年組中最有實力的選手之一。然而,趙新民卻有自己的人生選擇:我是英雄的后代,我也應該像父親那樣,拿起真正的槍,把火紅的青春獻給火熱的軍營,也回到了爺爺和父親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在特等功六連,和他爺爺一樣任過特功六連的副指導員,也和他父親一樣任過特功六連的副連長。
后來《歌唱祖國》的詞作家王莘來過這個連隊,當時連隊的副指導員趙新民就是趙先有烈士的孫子,王老帶著國旗護衛隊贈送他的天安門廣場升起過的國旗,和趙先有及連隊的戰友們又一起高唱起鼓舞士氣的這首王成連連歌,真是激動人心,蕩氣回腸!
新時代新發展,新軍隊新征程。部隊經過多次精簡整編后,王成連駐防發生了變化,武器進行了更新換代,連隊高效合成成為了一支現代化的鋼鐵勁旅,亙古不變的還是那種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無所畏懼、敢于犧牲的“王成精神”,這種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新時代的王成傳人發揚傳統,繼往開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續寫新的輝煌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