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淵次子。他輔佐李源建立了唐王朝,又以雄才大略削平群雄,聽雨全國。即位后,常以隋亡為戒,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知人善任,注重納諫,勵精圖治,使唐初社會經(jīng)濟得到很大的恢復和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他實行開明的文化政策,提倡并自己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寫了一些詩歌。著有《唐太宗集》。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蕭瑀為宰相。但由于蕭瑀性情剛直,李世民便把蕭瑀改任太子太傅。蕭瑀毫無怨言,來到東宮任職,輔導太子十分盡職,李世民對他對太子的教導十分滿意,于貞觀九年(653),封蕭瑀為“特進”,參預政事,并贈此詩給他,還說:“卿之忠直,古人不過?!?/strong>
賜蕭瑀
(唐代)李世民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這首詩通過“疾風”與“勁草”、“板蕩”與“誠臣”的對比,褒揚了大臣蕭瑀忠誠仁義,大智大勇,也表明了一代帝王對于知人善用的深刻理解。
前兩句“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以勁草搏擊疾風的形象比喻,引出對蕭瑀在政局動蕩變亂中為李唐王朝統(tǒng)一大業(yè)忠貞奮斗的贊賞:只有經(jīng)過烈風狂吹之后,才知道哪一棵草是剛勁的韌草;只有經(jīng)過危難和動蕩,才知道哪一個人是忠臣良將。
詩人借古喻今,夸蕭瑀:“守道耿介,古人無以過也。”“疾風知勁草”是漢光武帝劉秀贊譽王霸之言。出自《東觀漢記·王霸傳》:“上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始驗疾風知勁草?!?/p>
“板蕩”一詞,典出《詩經(jīng)·大雅》中的《板》、《蕩》兩詩。據(jù)《毛詩序》載,“《板》,凡伯刺厲王也。” “《蕩》,召穆公傷周室大壞也。”這兩篇作品都是諷刺周厲王昏庸無能、敗壞朝綱的,后人以“板蕩”并稱,用以代指政局混亂或社會動蕩。
這一聯(lián)看似尋常,卻是從長期的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事件中提煉出的寶貴人生經(jīng)驗:只有經(jīng)過尖銳復雜斗爭的考驗,才能考查出一個人的真正品質(zhì)和節(jié)操,才能顯示出誰是忠貞的強者。已經(jīng)成為廣為人知的格言。
后兩句“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用對比的手法,將一勇之夫與“智者”對比,歌頌蕭瑀兼具智勇仁義,顯示出詩人知人善任的遠見卓識:只會逞一時之能的孤勇者,未必懂得為公為國為民為社稷的“仁”,而智勇兼具的人內(nèi)心里必然懷有忠君為民的仁愛之情。這一聯(lián)議論高遠,詩人深刻地揭示出智、勇、仁、義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換角度來盛贊蕭瑀為人臣子方面可能并不懂得太多的大道理,但他有一顆善良仁義之心,是忠臣的好榜樣,極富于哲理。
全詩對仗工整而自然,說理形象而深刻,對于現(xiàn)實中知人善任,自我完善方面,都具有啟迪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