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鄭老強調了針灸持續練習的必要性,以及基本功在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中的關鍵作用。文章還指出,深入理解和掌握病證的本質特征對于精準治療至關重要。他特別強調了病歷書寫的重要性,文末附實際案例,展示了病歷書寫規范。
鄭魁山:怎樣才能練好中醫針灸的基本功?
作者介紹:
鄭魁山教授(1918—2010年),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甘肅省首屆名中醫、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被譽為“西北針王”“中國針灸當代針法研究之父”,甘肅中醫學院(現甘肅中醫藥大學)教授。
1練好針灸基本功
基本功是硬本領,是天天練,不斷地練,日積月累,從無到有,由淺到深,經過生疏到達熟練。這不僅對初學的人來說非常重要,對于那些中醫針灸學術有一定基礎的同道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理由很多,主要的是基本功一定要熟練。就以讀《靈樞經》《針灸大成》來說吧,如果能做到不加思考,張口就來,動手就做,到臨床應用時,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逢源,還會得心應手,熟能生巧。否則在讀書時雖能背誦,到了應用時一有障礙,就想不起來或想不全面了。這是因為讀書不夠認真,基本功不夠熟練的緣故。所以學習期間要天天練,工作期間也要抓緊業余時間不斷地練,才能練好基本功。
鄭魁山教授在日本東京后藤學院題字
針灸醫生在病人面前,一切為了病人,認證靠診斷準,治療靠方穴熟、手法精,病癥無窮,方穴眾多,基本功不扎實,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療效。比如在門診或病房工作中寫病歷,一方面要注意四診八綱、理法方穴術的一致性,還要注意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既要有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觀念,又要注意病位與癥狀的關系,才能寫出較完整的病歷。中醫針灸學,初學入門比較容易,學精學深比較困難,不下苦功夫認真揣摩鉆研,是達不到精益求精的。
鄭魁山教授打太極拳
中醫針灸學術,一般的學會了四診八綱、理法方穴,好像就已經掌握了中醫針灸的診斷和治療,其實,這只是學會了似下象棋的跳馬、出車、“將軍”等初步的東西而已。病證有千百種,方穴有千百個,手法也有幾十種,各種病證都有它的本質與特征,應針對其本質與特征進行治療,否則就會使辨證施治庸俗化,膚淺而不深入,能治療一般的病,不能治療特殊的病,能治療小病、輕癥,不能治療大病、重癥。每種病證都有它的前、中、后的階段性,還有性別、年齡、體質、氣候等的復雜性,再加上陰陽、虛實的錯綜混淆,只憑一方幾穴、一種手法,想要控制住病證的全過程,往往是不可能的。有不少學習中醫針灸的同道,停留在“對號入座”上,選定一病一方、幾個穴位、某種手法,一直治療下去,效果不佳,也不變換處方、穴位和手法。
2寫好臨床病例
要學習寫病歷。基本功練好之后,要在臨床上運用四診八綱、辨證論治,具體實現理、法、方、穴、術的治療方案,這是真本領、硬功夫。如果基本功不扎實,自己沒有信心,有怕寫不好的想法,在上級大夫監督不夠的情況下,常發生潦草的寫法,也常有病歷寫得理法不清,方、穴、術與理法不合套,矛盾百出的毛病。究竟寫中醫針灸病歷,達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呢?我認為除了應有對患者高度熱忱,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外,還要訂出一個有輪廓的樣板來,項目細節不要太多,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點,才能寫出符合要求的病歷。此外,寫病歷時還要注意:
書法:針由氣導
1.認真細致地觀察病情
在診治、寫病歷之前,首先要耐心地聽取患者或其家屬的主訴,再做細致地望、聞、切、按等的觀察,得出明確的診斷,在病證的基礎上,辨明陰陽、寒熱、虛實。這樣,既有了具體檢查,又有了綜合分析;既有了整體觀念,又有了客觀標準。如果忽視了具體檢查,將是膚淺的辨證論治;如果偏重了局部檢查,局限于一個方面,將會失掉了整體聯系;寫出來的病歷也不會符合要求。假如醫生有偏見,或者只聽了患者不全面的主訴,或者只看到一兩個表面癥狀符合自己的觀點,就認為是某某病,一直治療下去;切脈時指下會產生似像非像的“幻覺”,望診時目中會產生似是非是的“幻視”,聞診時耳內會產生似有非有的“幻聽”,診察不清,理、法、方、穴、術,必然不合病情,治療效果也就不會明顯。所以一定要加強基本功的練習和認真細致地觀察病情。
2.重點系統地診查紀實
寫病歷最好是在望、聞、問、切、按等全面診察后進行歸納、分析,既要根據當時具體檢查的客觀事實,又要結合患者的性別、年齡、職業和得病的時間、地點等,在判斷病證時,既要避免脫離現實的概括,又要避免雜亂無章的堆積,才能了解病證的本質,確定病證屬于哪個階段,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點,制定治療方案。在記述病歷時,要有條理,有系統,在理中定法,在法中立方,在方中選穴,在穴中施術,使理法方穴術,有機地聯系起來,才能寫成一個有系統的整體病歷來。
3.復診要及時地隨證更方
醫生寫初診病歷,往往都是詳盡無遺漏地描述,理、法、方、穴、術記述得也比較全面,到寫復診病歷時,常是簡單記錄,只登記癥狀和配穴,而忽略病證的變化和理法方穴術的更換。不注意患者在原有的病證中,經過針灸治療后,在某種病證中顯示了哪些不同的趨向,針灸哪些穴位,病證在不同程度上是加重了,還是減輕了。也就是說,在針灸與病證雙方的斗爭中,其力量對比關系,時刻都在發生變化,如針灸力勝過了病證力,則效不更方,加強針灸力,一直將病證徹底治愈;如果病證力勝過了針灸力,則是針灸方法不對證,或是針灸力量輕而病情重,則要細致慎重的分析,是屬于哪一種,是需要從根本上改變針灸的方法和穴位,還是需要在原方、穴、術上加減調配。但無論采取哪一種措施,都必須寫出改方或為什么加減調配方、穴、術來,說明方、穴、術與理、法的聯系。這樣寫,才能使病歷前后一致,一脈貫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療效。這樣寫病歷,為以后寫技術小結、總結打下基礎。否則只圖一時省事,病歷寫不詳細,日后回憶不起來,又怎樣會拿出完整的總結呢?這對科研工作和整理提高祖國醫學遺產是不利的。
3中醫針灸病案舉例
書法:針法如神
張某,男,31歲,甘肅成縣人,漢族,干部,1970年8月7日發病,8日入院。
問診:入院前一天下午在街上吃甜瓜、桃子、涼面后,即感肚子不適,晚上開始腹痛,逐漸發展為上腹部及繞臍絞痛,惡心嘔吐,腸鳴腹瀉,一夜腹瀉、嘔吐各12次,吐出物為胃內容物,伴有綠色苦水;瀉出物為黃色水樣稀便,無膿血,頭昏,全身酸困乏力,口渴,飲水即吐,在門診注射阿托品、口服黃連素無效而入院。
望診:發育正常,營養欠佳,神志清楚,急性病容,俯臥呻吟,舌苔黃膩,舌質胖、有齒痕。
聞診:氣息勻和,語言清楚,口氣滯濁,腸鳴音亢進。
切診:脈象滑數,右上腹及臍周圍有明顯壓痛,肝脾未觸及。
化驗:大便稀黃色,紅細胞(+),未消化食物(++)。
辨證:本病因飲食不潔,與中焦濕熱相結,侵犯胃腸,致上腹及臍周痞滿壓痛。
治法:清熱利濕,調理胃腸。
處方:尺澤、委中、中脘、天樞、足三里。
手法:尺澤、委中,三棱針點刺出血,中脘、天樞、足三里,用瀉法,留針30分鐘,針后腹痛、吐瀉即止。
次日上午復診,能進流食,腹痛吐瀉無復發,繼續觀察到下午4時,大便1次,黃色成形,中午飲食正常,未見腹痛吐瀉,只覺身體疲乏。舌苔淡黃、舌質略胖,脈緩,腹平坦無壓痛,證系病后胃氣未復。采用調理胃氣之法治之,取中脘、足三里用平補平瀉法,留針10分鐘,每日1次。
觀察到8月11日,針達4次時痊愈出院。
方解:尺澤為肺經穴,肺和大腸相表里,尺澤出血,瀉肺和大腸之熱,委中是膀胱經穴,出血,可清熱利濕;中脘是胃之募穴,天樞是大腸募穴,足三里是胃之合穴,用瀉法瀉熱利濕,故可治愈腹痛吐瀉。病證消失后,胃氣尚未恢復,用平補平瀉法針中脘、足三里而使胃氣恢復正常。
?本文摘自《鄭氏針灸全集》(2017)丨作者/鄭魁山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針。
古承學堂為江蘇省非遺鄭氏婦科舉辦收徒儀式
古承學堂致力于中醫人才培養與中醫文化傳播,自2017年成立以來,已幫助數百名中醫愛好者完成了拜師公證。學員通過跟診師傳、學堂授課,積累中醫臨床經驗,考取中醫執業資格。目前,古承在上海、江蘇、浙江、山西、河北等地與數百名中醫明家合作,為廣大中醫愛好者提供“一站式”中醫學習服務及職業生涯發展整體解決方案。2024年,古承旗下中醫館承信余堂成立,打造“一家教你看病的中醫館”,以中醫教學門診為主要特色,為古承學堂開展中醫教學賦能。
古承學堂(上海古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