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紅軍兵臨大渡河,就在毛主席為渡河而憂愁時,一位90多歲的前清秀才趕來,“首長停留此地,石達開殷鑒不遠也!”
是什么人讓他如此驚喜?這件事要從紅軍剛抵達大渡河時說起。
01
自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國民黨軍隊對紅軍隊伍圍堵阻截已有八個月,部隊不斷減員,現有的三萬人在跋山涉水下,也是疲憊不堪。
一路歷經艱險,紅軍將士們終于抵達了大渡河。
大渡河寬闊險峻,而安順場則是大渡河上下所有河段中最適合渡河的地點,這也是他們來到此地的原因。
抵達大渡河岸后,毛澤東看過了不遠處石達開歷史記錄的石碑,深知當時他敗走的史實,卻不承想如今紅軍也落到這個境地,不禁思緒萬千,心情也愈發沉重。
在這里,一著不慎,紅軍隊伍就會在國民黨那里落得一個“石達開第二”的結語。
此時毛澤東憂心忡忡,深夜無眠,一邊點了一根煙,一邊不斷思索著破局之計。
02
不僅是大渡河難渡,如何逃脫國民黨的追擊包圍也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可謂是前有狼后有虎,前后為難的困境。
正當他思索之時,時任政治部主任的李富春推開門,為他帶來了一則好消息。
在紅軍困守安順場的這段時間,李富春也沒有閑著,他主動進入了當地的基層中,和老百姓打好關系,借機打聽渡河方法。
沒想到,還真有一個人知道內情。
此人名叫宋大順,是安順場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九十多歲的前清老秀才。
李富春與他交談后頓時發覺這位老秀才不同于常人,當年,他可以說是親眼見證了石達開的悲劇,對渡河一事知之甚多。
03
毛澤東頓時大喜,當夜就派兩位警衛員把這位前清老秀才請來。
兩人一見面,毛澤東主動請老人家落座,為他倒上一杯熱水,坐在他身邊噓寒問暖。
主席坐在老人身邊,注視著老人飽經風霜的側臉,親切地向他詢問近況。
宋大順點著頭,雖是深夜,他依舊神采奕奕,一一作答,話語不緊不慢,措辭文雅。
毛澤東發現,雖然老人家年紀大了,但是神志清醒,說話也是井井有條,可見李富春看人很準,這個宋大順,恐怕真的就是解決困境的關鍵一著。
沒幾句話,兩人就聊到了石達開當年的事情,老人家以詩作答,短短幾句就把渡河要點說通。
朝西走,松林河千戶阻擋。
往東退,陡坎子百仞高山。
向北進,唐總兵虎踞銅河。
欲南撤,有彝人石雷木蔽天。
毛澤東一邊和老人家深入細談,一邊整理思緒。
沒一會兒就得到了一個大致的渡河框架,他卻話鋒一轉,笑著問宋大順安順場的老百姓對紅軍的看法。
宋大順笑笑,毫不猶豫,再次作詩一首:
紅軍起義,替天行道;
百稅厘金,一筆勾銷;
貪官污吏,望風而逃;
打盡土豪,百姓歡笑。
說完,他就握住了毛澤東的手,老人家誠懇地建議:
“首長勿停留!此地兇險,不宜于大部隊周旋,石達開殷鑒不遠。”
毛澤東被這位老人家赤誠之心深深打動了,熱情地回握住這位人民群眾蒼老的手,深深地點了點頭。
04
送走老人后,毛澤東立刻召開會議。
坐在破舊的房屋里,眾人卻絲毫不覺得貧寒,都積極出謀劃策,敲定更多的渡河細節。
會中,毛澤東說道:“72年前,翼王沒有走通的路,我們一定能夠走通。紅軍隊伍里每個戰士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
天塹大渡河擋不住我們,蔣介石要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美夢是不能變為現實的?!?br/>眾人為之撼動,連連點頭,頓時感到心中大定。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毛主席在《七律·長征》這樣寫道。
寥寥幾筆,便把當時那場戰役的兇險艱難勾勒得淋漓盡致,不知蘊含了多少艱辛與無奈。
05
誰也想不到,正是這樣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老秀才,指引了紅軍戰士們以最微弱的傷亡成功渡過了兇險的大渡河。
歷經兩個多小時,我軍成功打敗了守敵,控制了瀘定橋,曾經石達開的慘痛教訓,最終沒有在紅軍的身上復現。
這也預示了紅軍的道路將要走得更加長遠,更加光明和偉大。
在歷史的洪流中,只有民心所向才會所向披靡,當年的紅軍永遠不會是過去的石達開,以史為鏡,兩者結局不同,也是注定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