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準備了一桌菜,卻來了兩桌客人,這個飯怎么吃?”
在攻打錦州前,東野曾與西柏坡的命令再次發生分歧。
根據指示,東野攻城部隊需在攻錦后休整15天,南下圍困錦西和葫蘆島地區,關閉東北南大門,將國軍徹底封鎖于我軍防線內。
可就在這時,由于國軍突然增援葫蘆島的一個舉動,令林總感到難安。
甚至打算放棄南下,回師攻打長春。
對于他的這一想法,主席得知后大發雷霆,直言:
“這簡直是兒戲。五個月前,長春本來好打,不敢打;兩個月前,同樣好打,又不敢打。”
“現在部隊已經南下,錦州外圍戰也已打響,就因為這個葫蘆島增兵的不大變化,他卻又要回頭打長春。”
以上片段,發生在電影《大決戰:遼沈戰役》中。
影視片中,東野總前指與西柏坡在起初攻打錦州時,就已有明顯分歧;
在攻打錦西和葫蘆島時,這一分歧再次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但其實,電影的藝術性描述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這樣爭議,甚至給人造成這是林總少有的戰略戰術上的短見。
可實際并非如此。
當東野決定南下攻錦并勢如破竹、連破敵軍時,身為東北剿總司令的衛立煌,卻不肯動用一兵一卒,眼睜睜目送著國軍黃昏的到來。
除此之外,馬紹信老師在電影中道出的一段著名臺詞,竟然也有著明顯的錯誤。
以上種種,不禁引人深思,歷史的真相,又究竟如何?
解放前夕,遼沈的號角
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軍在東北戰場上發動夏季、秋季、冬季三次大規模攻勢,殲滅國民黨軍近40萬人。
到1948年8月,東北地區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得到解放。我軍兵力達103萬左右,對敵軍形成壓倒性優勢。
縱觀國軍部署態勢,其雖渴望喘息反攻,卻礙于在我軍的猛烈打擊下,頻吃敗仗,士氣低沉。
國民黨軍東北“剿匪”總司令衛力煌手下軍隊,僅剩55萬人,并被分割在長春、沈陽、錦州三大孤立的據點和地區之間。
此時,長春、沈陽兩地通往山海關的陸上交通線被切斷,北寧鐵路部隊亦被我軍控制,敵軍若想獲取補給,只能依靠空投。
以上種種條件指向都在說明,我軍處于上風,國軍處于下風。
決戰序幕,即將拉開。
可就在這緊要關頭,東野指揮層卻在先打長春還是先打錦州的決議上,一再難以最終敲定。
首攻沈陽自是不可取。
這里是衛立煌的“老巢”,重兵把守,城防堅固,甚至還有數個美械裝備師的加持,打草驚蛇就會得不償失。
那就只能從長春和錦州兩地尋得突破口。
東野終于在1948年4月18日初步拿定主意,并請示西柏坡,決定先打長春。
在請示的電報中,具體說明了戰略部署和兵力安排,并分析了攻打其他地區的弊端,諸如鐵嶺、撫順、本溪、錦州等地。
“目前只有打長春較好,但這一仗,將是一極嚴重的仗。”
毛主席接到東野傳來的這一電報后,盡管有所不悅,認為其中部分分析存在偏頗,但他還是同意了其攻打長春的意見。
在給東野的回電中,有意強調道:
“我們同意你們先打長春的理由,是先打長春較先打他處要有利一些,不是因為先打他處特別不力,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難。”
其實,不論是西柏坡,還是東野指揮部,都很明白錦州作為東北南大門,如果能夠突破這一關鍵防線,東北形勢將會向前邁出重大一步。
當時,長春守敵將領為鄭洞國,兵力有兩個軍十萬人;錦州守將范漢杰連同錦西、葫蘆島、義縣的兵力共十五萬人。
這里不禁令人疑惑,明明兩處守備力量相差并不懸殊,為何林總卻不愿攻打錦州呢?
其實是因為華北傅作義部下的五六十萬左右兵力,再加上錦州北方的沈陽衛立煌部的三十萬人馬。
如若未能短時間內攻打錦州,傅作義和衛立煌必定會派遣部隊前來支援,屆時東野部隊將會遭受兩面夾擊之勢,再現三戰四平失利之局面。
遲疑不定,長春的序幕
在決定攻打長春后,東野便迅速集結部隊,初步拉開圍困長春的序幕。
此時的鄭洞國剛剛上任就攤上這事,只得迅速加強防御,挖戰壕、修碉堡、架設火力支撐點,將長春城打造得固若金湯。
5月21日,長春攻防戰打響。
而在作戰的過程中,攻城的一方其實較守城的一方是存在劣勢的,如果面臨敵人頑強抵抗,必將是一場硬仗。
此戰雖然我軍對國民黨軍造成嚴重打擊,殲滅敵兩團兩營的兵力。
但在戰后休整時,分析長春外圍戰斗的匯報后,發現長春并沒有這么容易拿下。
于是,他在5月29日給西柏坡發了一通電報,闡述了對長春作戰的意見,并列舉了諸多困難。
而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關內戰火紛飛,熱浪朝天,東北戰局卻明顯平靜了不少。
這一個月,東北指揮部和中央軍委多次交談,并就攻打長春一事進行分析,確定了“以圍困長春為主”的戰略。
意圖吸引龜縮在沈陽的衛立煌領兵來救,屆時與國軍在平原地帶展開野戰,利用運動戰將其分割包圍,一舉消滅。
可是,從5月到7月,兩個月的時間里,且不說戰局沒有發生多大變化,蝸居在沈陽城中的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卻對長春的死活置之不理,這多少讓人出乎意料。
面對杜聿明的勸告,甚至是老蔣親臨,他都以各種理由搪塞對方,始終不肯出全力攻打東野。
曾經抗日時期戰功赫赫的常勝將軍,卻在內戰時龜縮不前,難不成他就不怕老蔣怪罪下來,給他個延誤戰機的罪名嗎?
其實,與其說衛立煌接手東北獲得了更大的權力,不如說是當時的老蔣無人可用,才將這個爛攤子硬塞給了他。
而對于內戰,衛立煌始終持反對態度。
抗日戰爭后,他與夫人韓權華出國考察,實際上是換種理由逃避內戰。
他本身只計劃在國外待半年,可當得知內戰爆發后,他又有意延長了半年的考察期。
與此同時,放眼國內的東北,熊式輝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得民心,杜聿明因病只得退居二線,陳誠被我軍打得屁滾尿流,嚇得跑回了南京。
蔣介石無人可用,只得一再催促衛立煌回國。
衛立煌心知肚明,這個節骨眼回國,自然是讓他打仗。
于是在回國前,他便托留法左派學生領袖汪德昭,秘密向我黨發了一封電報:
“為盡快結束中國內戰,我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力求與中共合作;因個人環境關系,希望絕對保守秘密。”
細細想來,此時的老蔣如若不是無人可用,估計斷不會讓衛立煌總攬東北局勢。
衛立煌“不負眾望”。他到東北后,堅持固守要點,即使周圍國軍告急求援,即使老蔣一再下令督促,他都宣稱按兵不動,靜待時機。
老蔣見衛立煌指望不上,便又開始胡亂越級指揮。
他讓侯鏡如率領東進兵團強攻塔山,衛立煌則對侯說道:
“要穩扎穩打,不要強行攻堅,徒做無益的犧牲。”
他命廖耀湘兵團加速西進,衛立煌則對廖說:
“作戰務必謹慎,部隊如有閃失唯你是問。”
他還暗自下令,要求供給廖耀湘部隊的燃料彈藥不得超過一星期。
而在影視劇《大決戰》中,衛立煌在與杜聿明的爭執中說道:
“為什么要打這仗?為誰打?如果單單是為了他蔣公的面子,你發個槍讓他自己打去。”
這可把老蔣氣得不輕。
所以在遼沈戰役敗后,衛立煌就被撤職查辦,即使逃回南京,也直接被蔣扣押軟禁起來。
電影臺詞,謬誤無人提
由此看來,如果不是衛立煌從中掣肘,或許遼沈戰役還要打上幾個月。
話說上文東北戰局陷入僵局,若想打破僵局,東北指揮部一致認為必須主動出擊。
7月下旬,東北局做出放棄先打長春,率兵南下作戰的決定,并將想法電告中央。
7月22日,西柏坡回電:
“攻擊長春,既然沒有把握,當然可以和應當停止這個計劃,改為提前向南作戰的計劃。”
盡管經歷一番思想爭斗,但東野所謂的南下進攻,也只是攻打遼西走廊北寧線上的幾個守軍薄弱的小城市。
這與中央認定的將南下作戰的目標定在錦州是相悖的。
于是,在幾天后主席發給東北局的又一封電報上,強調:
“關于你們新的作戰計劃,我們覺得你們應當首先考慮對錦州、唐山作戰,全殲或大部殲滅范漢杰集團,然后再向承德、張家口打傅作義。”
雖然沒有完全拒絕軍委的指示,但林總并不愿直接打錦州。
他在作戰計劃中提到,堅持攻打北寧線上的5個小城市。
同時希望華北楊得志、楊成武兩個兵團出動配合他們的行動。
而在接下來的電報中,東野一會強調糧食儲備尚未準備充足,一會表示鐵路橋梁被洪水沖壞,抑或華北敵情有變等諸多理由。
以上種種說辭,都在指向“目前對出動時間,仍是無法確定”。
這可把主席惹火了,他連夜起草一封電報,詳細指出東北局近來幾個月在指揮作戰上的問題。
雖然語氣嚴厲了些,但還是把其所有顧慮的方面一一分析、解剖開來,將其嚴肅地擺到了書面上。
林羅劉仔細研讀了這封電報,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于次日給西柏坡發了一封長電,反思問題并說明情況。
經此,東野全軍開始全身心投入到南下作戰部署中。
9月初,遼沈戰役正式打響,我軍連克昌黎、興城、義縣等地。
而隨著戰爭形勢的進一步推進,為更好指揮作戰,林羅劉決定將東野指揮部遷往錦州前線。
列車轟隆轟隆,白天隱蔽,夜間行駛,終于在10月2日抵達鄭家屯車站。
也正是這時,東野前敵得到一條關鍵消息:
“華北敵軍增兵四個師至葫蘆島。”
這讓本就壓力巨大的林總再次火上心頭,他于當天夜里22時,給軍委發了一封電報。
大致意思即基于戰局分析,他們同時做出了兩套方案,一套攻打錦州,一套攻打長春。至于最終攻打哪里,他們還沒有做出決定。
于是,經典的一幕出現了。
收到這封電報后,主席大發雷霆,氣得他連夜起草了兩封電報發給東野指揮部。
明明已經做出了決定,關鍵時刻竟然又臨時更改主意。況且,“戰前換將”本就大忌。
林總于22時發出電報后,徹夜未眠,便和羅榮桓與劉亞樓商議此事。很快,他們就意識到電報的不妥。
但是已發出的電報不好追回,他們于10月3日凌晨又起草了一封電報,共有四條,第二條即:
“我們擬采取如下部署:
以四縱和十一縱及熱河的兩個獨立師,對付錦西葫蘆島方面敵八個師;
以一、二、三、七、八、九共六個縱隊攻錦州;
以五、六、十、十二共四個縱隊對付沈陽增援之敵;
以大小新老九個獨立師對付長春突圍之敵。”
于此,林總主動收回攻打長春的想法,其攻打錦州的決定也終于敲定。
毛主席也在收到林羅劉的這封電報后轉怒為喜,只言:
“你們決定攻錦,甚好甚慰。”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為真實史料記載。
但在《大決戰:遼沈戰役》中,臺詞卻并不符合實際:
夜晚列車行至彰武車站,林總喊來參謀長:
“劉亞樓,你記一下,我做如下部署調整。”
“以四縱、十一縱加兩個獨立師,強化塔山防線;
二、三、七、八、九五個縱隊加六縱十七師,包打錦州;
十縱加一個師,在黑山、大虎山一線阻擊廖耀湘兵團;
十二縱加十二個獨立師圍困長春;
五縱、六縱兩個師監視沈陽;
一縱做總預備隊。”
且不說包打錦州的兵力少了一個縱隊,單看對于圍困長春的部署安排,影視劇與現實中便大相徑庭。
而這一錯誤,自電影播出30年來,竟很少有人提出。
結語
很多人都認為,在攻打錦州還是長春一事上存在較大爭議,但正如我們所見,前期東野前敵總指揮決定先打長春,中央亦是同意的。
僅有的一點爭論,大概就是在即將攻打錦州之際,卻突然發出一封“打長春或打錦州同時思考”的雙重方案。
而這一電報僅過了5個小時,就被林總緊急發出的第二封“決定攻打錦州”的電報遮掩。
實際上,這次爭議的時間不足一天。
人們誤認為在遼沈戰役中存在較大爭議,其實是被電影的藝術性描寫給誤導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