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美學思想的五個關鍵詞
作者|袁冰清
1. 充實之謂美
“充實之謂美”是一個與美的本質相關的美學命題,出自《孟子·盡心下》。所謂“充實”是基于“善”與“信”而形成的一種內在的精神之美。孟子憑借其高尚的審美情懷,將倫理道德升華為審美體驗,使審美愉悅與道德快感融為一體。這個美學命題,既是對孔子“美善合一”的審美觀念的繼承,也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突破。在孔子那里,善無疑更為重要,而孟子這個命題則將善歸納為美的要素之一,突出了美的地位。
2. 共同美感
劉綱紀的《中國美學史》認為孟子在中國美學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美感的共同性或普遍性問題。《孟子·告子上》:“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由此可知,孟子實質上是從人感官的共同性推出美感的共同性,有一定的道理和歷史意義,但這種基于生理快感的共同美感忽視了精神性的審美愉悅,也有其局限。
3. 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出自《孟子·萬章下》,通常被后人視為讀書方法或文藝批評方法。所謂“知人”,指在閱讀作品前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思想傾向等;所謂“論世”,指要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社會狀況等。就是說,我們在閱讀文藝作品時,不僅要了解作者及其所處的時代,還要將作品與作者及其產生的社會背景相聯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意思。也有人認為“知人論世”是一種與古人平等交友的方法,但前一種觀點在后世影響更大。
4.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出自《孟子·萬章上》,是一種直面文本的鑒賞批評原則。其中動詞“逆”可以理解為推求,即領悟、體驗;“意”的解釋眾說紛紜,有“作者之意”“讀者之意”“作品之意”等不同說法,我們認為是讀者之意,即讀者的理解;“志”則指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即閱讀作品時,我們要通過自己的理解去領悟作品的真實思想意境,不拘泥于個別字句、斷章取義。“以意逆志”與“知人論世”所構成的文學批評原則對后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5. 知言養氣
劉綱紀的《中國美學史》認為“知言養氣”深刻地觸及了人格美的問題,是孟子的倫理學向美學轉化的關鍵。“知言”即能洞悉他人的語言,雖未涉及說話與創作之法,但其對言辭的分析直接影響了后人的創作觀。“養氣”,就是養浩然之氣,其核心是道德修養,對后世的“文氣論”產生了直接影響。“知言”是外在的本領,“養氣”是內在的功夫;“養氣”是“知言”的基礎。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