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上的長三角”正在加速奔跑。
滬蘇湖高鐵近日迎來關鍵性的進展——隨著首趟檢測列車從上海虹橋站緩緩駛出,標志著滬蘇湖高鐵正式進入了聯調聯試階段,向著年底通車的目標穩步邁進。
無獨有偶,江蘇近日宣布,將積極推進鹽(泰錫常)宜鐵路等項目的建設,力求盡早實現開工。
滬蘇湖高鐵與鹽宜鐵路,這兩條承載著長三角地區交通與發展重任的鐵路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決心,共同繪制著區域交通的新藍圖。
打通江蘇南北,連接長三角核心
鹽宜鐵路,作為江蘇省內重要鐵路干線,建設意義不言而喻。該鐵路北起鹽城,南至宜興,途經泰州、無錫、常州等地,全線設計時速高達350公里。建成后將極大地縮短江蘇南北之間的時空距離,促進沿線城市的經濟發展與人文交流。
“鹽宜鐵路的建設,還將進一步打通江蘇與長三角核心區域的交通聯系。”財經評論員徐浩平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通過鹽宜鐵路,鹽城等江蘇北部城市將能更加便捷地接入長三角的高鐵網絡,從而享受到區域一體化帶來的種種紅利。同時,鹽宜鐵路的南延線——宜湖鐵路的規劃建設,亦將為鹽城至宜興乃至湖州方向的旅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選擇。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吳永宏明確表示,將確保鹽宜鐵路年內開工。這一承諾,不僅體現了江蘇對鐵路建設的重視與決心,也為鹽宜鐵路的早日建成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鹽宜鐵路相呼應,滬蘇湖高鐵的建設同樣備受矚目。這條由上海虹橋站引出,途經江蘇省蘇州市,最終抵達浙江省湖州市湖州站的高鐵線路,全長約163公里,設計時速同樣為350公里。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南通大學長三角現代化研究院院長何建華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鹽宜鐵路被稱為長三角的“中軸線”,滬蘇湖高鐵將進一步完善區域路網布局,有效緩解滬寧、滬杭鐵路通道的運輸壓力,這兩條線在長三角鐵路網中具有聯網、補網、強鏈的重要地位,明顯是對上海鐵路樞紐布局的優化。
“對江蘇來說,全方位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熱點在蘇南,重點在跨江,難點在蘇北。”何建華進一步分析稱,鹽宜鐵路從中線跨江,將蘇中蘇北與蘇南一線牽,將促進江蘇全域協同發展提升整體實力。而滬蘇湖高鐵把黃浦江與南太湖連成一體,一條全新的南太湖發展軸呼之欲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長三角地區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政策協同效率,為長三角國家戰略落地落實再添新亮色。
在徐浩平看來,滬蘇湖高鐵的建設,不僅是上海、蘇州、湖州三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重大項目,更是長三角高鐵聯網、補網、強鏈的重點項目。它的建成,將實現上海與蘇州、湖州等城市的快速互通,極大地提升長三角地區的交通便捷性和通達性。
湖州深度接軌上海,融入一體化
“鹽宜鐵路與滬蘇湖高鐵在規劃階段就考慮了互聯互通的需求。”徐浩平分析稱,鹽宜鐵路南接既有的寧杭高鐵,而寧杭高鐵在湖州站可接入滬蘇湖高鐵,從而形成鹽宜鐵路—寧杭高鐵—滬蘇湖高鐵的互聯互通網絡。
隨著這條長三角橫向“大動脈”建成通車,最直接的受益者,非湖州莫屬。屆時,湖州與上海的時空距離將由現在的2小時大幅縮短至30分鐘,將徹底打破湖州“偏居太湖西南”的尷尬,一舉打通上海西向拓展的大通道。
湖州,作為長三角地理中心的城市,長期受制于交通不便,導致其在經濟發展上相較于經濟總量已破萬億的蘇錫常等地略顯滯后,發展步伐“慢了半拍”。然而,滬蘇湖高鐵的即將通車,將為湖州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湖州市民王先生談及滬蘇湖高鐵時,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以前去上海,高鐵需繞道杭州,耗時至少2小時。現在,高鐵直達,僅需30分鐘!”
這30分鐘的縮短,對于個人而言或許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段,但對于湖州這座城市來說,卻預示著無限的發展潛力和機遇。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朱承烈表示,滬蘇湖高鐵的開通,將徹底打破湖州發展的交通瓶頸,使其能夠深度融入上海的“一小時經濟圈”。這一變化將使得湖州能更好地承接上海的產業、人才和資本等資源的溢出效應,從而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在今年的湖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滬蘇湖高鐵被三次提及,明確要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加強與滬蘇杭等地的對接合作,謀劃建設南太湖滬浙合作發展區,奮力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金西翼”,全面提升開放合作水平。
今年6月,湖州還專門研究制定《搶抓滬蘇湖高鐵開通機遇 全面接軌上海“五個中心”建設 加快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金西翼行動方案(2024—2026年)》,首次提出“全市域、全領域接軌上海”。在外界看來,行動方案可以看作是湖州的“宣言”,展示的是湖州從長三角地理中心向發展高地轉變的雄心。
按照規劃,湖州將以滬蘇湖高鐵通車為契機,以滬蘇湖綠色產業廊道為空間依托,打通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向西拓展的戰略通道,主動承接上海虹橋等區域的創新型企業、科創載體及高端人群,推動湖州深度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在徐浩平看來,鹽宜鐵路與滬蘇湖高鐵的協同推進,無疑為長三角地區的鐵路交通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這兩條鐵路的建成通車,將進一步完善長三角地區的鐵路網絡布局,提升區域交通的便捷性和通達性。同時,它們還將促進沿線城市的經濟發展與人文交流,推動長三角地區的一體化進程。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鹽宜鐵路與滬蘇湖高鐵的建設,也是國家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徐浩平說,通過這兩條鐵路的建設,國家旨在加強長三角地區內部的經濟聯系與交通往來,促進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從而推動長三角地區的整體發展與繁榮。
“鹽宜鐵路與滬蘇湖高鐵連接的城市,在長三角城市群版圖中均具有豐富的文旅資源,也具有物流節點城市的優勢特征。”何建華說,兩條鐵路繞行太湖南與太湖西并實現交匯,將極大增強“軌道上的長三角”發展動能。
“環太湖擁有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五大城市,總體上呈現出北發達南發展、北較強南偏弱、北高調南低調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狀,應當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實現再平衡。”何建華表示,“比如,作為長三角城市群26個城市中唯一蘇北地區城市的鹽城,具有交通物流樞紐、產業創新平臺、生態環境天堂等優勢,便捷連通蘇南定會增添發展動能。滬蘇湖高鐵的開通運行,將會成為南太湖發展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力。”
互聯互通,高鐵“中軸線”形成
鹽宜鐵路不僅是江蘇的中軸線,未來有望成為長三角中軸線的一部分。
長期以來,江浙滬的高鐵網絡主要由滬杭、滬寧、寧杭三條干線構成,連接著滬寧杭三大中心城市,而地級、縣級城市間,尤其是跨省市縣的連通則相對薄弱。這導致了許多相鄰城市間的火車通行需要繞行三大干線,耗時較長。
然而,隨著滬蘇湖高鐵的即將開通運營,這一狀況正在發生顯著改變。滬蘇湖高鐵橫穿長三角,將滬寧杭大三角從中間切分,實現了蘇州與湖州這兩個相鄰城市的半小時直達。在此之前,從湖州到蘇州需要繞行多條干線,耗時兩小時以上。
在縱向上,通蘇嘉甬高鐵作為首條繞開滬寧杭三大中心城市、直接穿越長三角核心區的鐵路,正在加快建設。而鹽宜高鐵,則是又一條縱貫長三角核心區的線路,其延伸輻射范圍更廣,向北可連接青鹽鐵路通達魯東南,向南則能貫通浙江全境。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條鐵路的走向和位置也極具特色。滬蘇湖高鐵緊貼太湖南岸,通蘇嘉甬高鐵則串聯起太湖以東的城市,而鹽宜高鐵及其延伸線,將填補太湖以西城市間的聯系空白。根據規劃,鹽宜鐵路未來還將進一步南延至湖州(即宜湖鐵路),與湖杭—杭溫這條浙江的高鐵“中軸線”相連,從而形成第一條真正貫通浙南、浙中、浙北、蘇南、蘇中、蘇北的長三角高鐵“中軸線”。
這一高鐵“中軸線”的形成,將徹底打通浙江與江蘇中北部的直線通道,對促進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根據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到2025年,加快構建長三角地區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何建華指出,兩條鐵路的互聯互通,使一體化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總體形成,對外運輸大通道、城際交通主骨架、都市圈通勤網高效聯通,基本建成“軌道上的長三角”,鐵路密度達到 507公里/萬平方公里,省際公路通達能力進一步提升,高速公路密度達到 500 公里/萬平方公里。
“同時,一體化運輸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中心城市之間享受1至1.5小時客運服務,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都市圈內享受1小時公交化通勤客運服務,傳統公共交通、城際客運與個性化、定制化客運服務有效銜接,運輸結構持續優化,鐵路和水路貨運量年均增長率不低于 5%,現代化多式聯運與城鄉物流配送效率明顯提升。”何建華說。
“按照這一目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長三角高鐵聯網、補網、強鏈是主攻方向。”何建華分析,作為重點項目,鹽宜鐵路與滬蘇湖高鐵自規劃之初就承載著促進區域互聯互通、優化交通布局的重要使命,在長三角鐵路網中具有打通中線、連通南北的協同作用。一旦建成投入運營,不僅極大地便利了沿線人民群眾的出行,更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交通支撐。
記者 潘潔
編輯 潘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