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這兩天,我的微信朋友圈快被定州人刷屏了。我看報道,河北省第八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的分會場設在了定州。網上網下熱鬧非凡,黨政軍警民,全員齊上陣,定州人似乎把所有的家底子都亮了出來,滿心滿意地招待如潮的游客,我隔著屏幕都能感到的全城的熱烈熱情熱鬧。
恰好前一陣,我趁著人還沒那么多,專程到定州去轉了轉,瞻仰了久慕大名的中華第一塔——定州開元寺塔,轉了轉宋街和剛剛晉級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定州博物館,緊趕慢參觀了我國北方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貢院,趕到文廟去參觀了著名的東坡雙槐。吃了中山宴,喝了中山松醪,算得上不虛此行。當時,我一路參觀一路感慨,定州還真是底蘊深厚,深藏不露,居然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兩次建都史,自古至今發生了太多太多的歷史事件,古中山國如同一頭青銅巨獸疾馳而過,與李延年、崔護、韓琦、蘇東坡、張寒暉、晏陽初等諸多名人產生過交集。
站在開元塔上,我起身環視,華北平原一馬平川,唐河、大沙河遙遙在望,歷史的煙塵仿佛撲面而來。
于是,我不由地感嘆,定州呵原來從一開始它就不是一個低調的城市!它的不安分的基因來自遠古的記憶!
借著這個思緒,我對定州的歷史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梳理,形成了本文,謹向旅發大會祝賀,向定州致意。
正文
很多人聽說定州是從一人一物開始的。
“一人”自然是指那個被中國人愛了一千年也愛不夠的蘇東坡。其于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至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三月在定州任知州,雖然時間不長,但他以人格的魅力,果敢的膽識,為定州人民做了許多好事,留下了許多佳話和傳奇故事。直到今年,很多蘇粉到定州還是本著東坡雙槐和雪浪石去的。
“一物”則是被蘇老先生譽為“定州花瓷琢紅玉”、令乾隆一生愛不釋手的天下第一瓷的定瓷。作為中國古代五大名瓷之一的定瓷,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輔以剔、堆、貼各得其趣,其盤、碗、瓶、樽、爐、枕、人物等。無不咸稱圣手,妙道自然。
但其實,在蘇軾的定州和陶瓷的定州之外,還有地理的定州、軍政的定州、經濟的定州、當下的定州。
先說地理的定州。定州是冷兵器時代能夠決定王朝興亡的關鍵要地,誰掌握了定州,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定州是冷兵器時代的軍事要沖,并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戰略要沖,而是能夠決定王朝興替、影響全國政局的重要軍事要沖。
宋定州知州宋祁在《論鎮定形勢疏》中言道:“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鎮、定,以其扼賊沖,為國門戶也......”這里的“鎮”是石家莊正定,“定”即為定州。
這種戰略要沖的價值,越是沒有大一統政權,或者說大一統政權一旦由強轉弱,就越顯得重要。
定州向西是連綿800余里的太行山,緊鄰太行八陘的蒲陰陘、飛狐陘,是晉陜建立的政權東出太行山的門戶之一;北連燕云十六州,是草原政權南下中原的第一關口;往東,連接滄州、瀛洲(今天的河間);往南,可一馬平川直到黃河,深入中原腹心。
可以說,冷兵器時代任何一個王朝,要想鞏固黃河以北,必須先固守住大同、張家口一線,而要固守大同、張家口等地區,則必須首先打開定州的局面。
誰占據定州,誰就可以掌握黃河以北廣大地區戰爭的主動權。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雖然不大,卻能在諸多強國之間頑強生存,十六國時期后燕慕容氏政權也因為定州處于險要位置而把都城建在這里,北魏拓跋氏政權也把這里作為州、郡、縣的三級治所。
于是,在沒有大一統政權的情況下,定州必然是中原政權對北方政權的第一戰略緩沖地帶。
這也是為什么“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前期一直自我感覺良好、大局在握,而一旦叛軍攻克了博陵(就是定州)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慌忙任命元帥、副元帥,招募兵士11萬應對的原因。
包括其后的宋遼相持,由于燕云十六州的丟失,定州、易縣一帶便成為宋王朝對遼作戰的最前沿。
民國版的《定縣志》有云,說“唐宋金元莫不以定為興亡之樞機。”
此言不虛。
所以啊,定州從來不是一座低調的城市,在漫長的兩千年多歷史上,定州無數次決定了天下的興亡,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再說軍政的定州。定州兩為國都,自西漢以至清末,先后為封國國都、郡城、州城、府城、再至州城,歷經兩千年一直是區域行政中心。
正是因為如此關鍵的地理位置,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的一個普遍的共同選擇就是賦予定州足夠高的政治地位。
除了前面提到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和十六國時期的后燕政權將之作為國都,北魏拓跋氏政權在此建立行臺之外,定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始終處于統治者的重點關注之下。
兩漢至兩晉,均置中山國,盡管所轄縣的數量多少不一,但今天定州境內的盧奴始終是封國中山國的國都。
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天興三年(400年),定州這一名稱第一次在歷史上出現。
其后,隋唐宋金等,定州或為郡城、或為州城、或為府城,最多的時候所轄多達36州,從北京到山東西部,河南北部,山西東部,盡在定州大總管府的管轄之下,堪稱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州”。
直到元朝以后,受“大一統政權+熱兵器出現”的雙重作用,定州的戰略地位逐漸開始下降,下轄縣逐漸減少。
民國時期和建國初期雖有短暫的專署時期,回光返照過十來年的時光,但終究大勢已去,風光不再。
再說經濟的定州。定州長期作為區域行政中心,必然也是區域的經濟中心,曾經創造了富甲天下的輝煌。
前面提到,定州的軍事價值,越是大一統政權或是大一統政權走向衰落的時期,就越重要。反之亦然。
歷史上,一旦大一統的社會生態深入人心,和平發展成為主流,隨之而來的便是定州的軍事地位逐漸褪色,經濟地位逐漸鞏固。
定州的經濟地位,主要有兩個方面造就:
一是長期處于中原文明與北方文明的交融地帶,邊境貿易需求造就了定州商業的繁榮。定州西依太行,東展沃野,既富林木礦藏,又饒農植麻桑。據唐代河北學者張騖在《朝野僉載》載, “定州何明遠大富,主官中三驛。每于驛邊起店停商,專以襲胡為業,資財巨萬。家有綾機五百張。”這里提到的何明遠是唐代歷史上最著名的冀商代表,也是唐代絲綢之路上家業最大的企業家。他在定州中三驛邊做生意,專門與西域胡人進行絲綢貿易,家里有綾機五百張,形成了相當規模的紡織手工業作坊,成為當時定州絲織業發展的龍頭企業,也是冀商從事絲綢貿易的大企業家。
按照當時的生產力推算,僅何明遠的“綾機五百張”,就可帶動上游產業鏈繅絲、紡紗、整理、上繒等員工約4500人,下游產業鏈染色、倉儲、物流搬運員工約4500人,這樣的產業規模放在今天也非常可觀了。
而這還僅僅只是何明遠一個商人,定州彼時的繁華可以想見。
二是長期作為行政中心,必然引得各種資源的匯聚匯集。定州一度是華北的商業中心和最大的城市,是北方最大的絲織中心,后來定州織絲、制瓷等產業工人的南遷,對南方的諸如蘇州等城市的絲織業和景德鎮的陶瓷業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然而,以之而興,必也因之而衰。一旦定州不再是兩個政權交戰的邊境或是作為區域的行政中心,其經濟地位也必然隨之下降。這也似乎成為所有如定州一樣軍政型城市難以打破的“發展怪圈”。
隨著周邊城市的一步步崛起,定州作為周邊中心的歷史逐漸沒落,尤其是明朝,正定成為河北省的省會;清朝,保定取代正定成為省會;當下石家莊取代保定成為省會,定州夾在新老省會之間,能夠汲取的資源便所剩無幾。
在這種情況下,定州想要續寫昔日的輝煌,似乎極難。
最后說當下的定州。定州是河北唯二的省直管縣級市,擔負著為河北乃至全中國改革探路、蹚雷的重任,再次站在了改變中國歷史的當口。
2013年,一度在苦苦尋覓新的增長點卻始終成效不夠明顯的定州,被河北省政府確定為省直管的縣級市。
政策優先、項目直報、指標直達......
這是歷史再次垂青了定州,定州也再次踏上了改寫歷史的征程。
在這種情況下,定州咬住京津雄石保,大打招商牌、狠抓營商環境,大手筆謀劃發展,小情懷關注民生,一個政通人和、民心凝聚的新定州正如那座中華第一塔一般,日漸清晰而堅定耀眼地矗立在京津冀的廣袤而火熱的腹地之上。
以上僅是我的個人淺見,不值一哂。最后,我想把近期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有感而發寫的一首小詩附在這里,貽笑大方——
假如沒有定州,中國有何不同?
假如沒有定州
就不會有國人對古中山國的無盡神往
也不會有戰國第一位改革家李悝的壯闊人生
更不會有“趙有廉頗馬服,強秦不敢窺兵井陘”的名將傳說
假如沒有定州
就不會有五代亂世的終結、兩宋盛世的繁華
也不會有末代皇帝被逐紫禁城的落寞與荒涼
更不會有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無限慨嘆
假如沒有定州
就不會有劉琨聞雞起舞、枕戈待旦的勵志美談
也不會有“萬民擊鼓留韓琦”的千古佳話
更不會有蘇東坡豁達一生中那段最為充實的時光
假如沒有定州
就不會有李延年筆下“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的傾城少女
也不會有王實甫筆下張生與崔鶯鶯的曠世絕戀
更不會有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黯然神傷
假如沒有定州
就不會有開理學山門的程顥、程頤兩位大儒
也不會有晏陽初那段引起中國人對民眾“貧愚弱私”深刻反思的“平民教育運動”
更不會有張寒暉那首激發了無數國人抗日斗志的《松花江上》
假如沒有定州
中華歷史的長河就少了太多或偉岸或悲涼的背影
中華文明的高山就少了太多或有趣或深沉的靈魂
中華文化的根基就少了太多太多的味道和底蘊
不能沒有定州
定州是如此深沉深邃
定州又是如此熱烈熱忱
定州更是如此壯美壯闊
借此機會,向每一個信任嘍哥的人,推薦兩個用心在做的公眾號。
河之北岸是家鄉 干部晚讀
讀懂河北,記住鄉愁讀懂官場,守護初心
“問政縣區”系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