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本
這是香港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歷史,八十二年前,即一九四二年九月廿七日,一艘香港出發的日本貨船“里斯本丸”,載滿一千八百多名英軍俘虜,從深水埗俘虜集中營轉移,要航向日本,但到十月一日途經浙江舟山群島時,被美軍潛艇瞄準發射魚雷擊中,次日沉沒前,押解的日軍將貨倉鎖死,要讓所有英軍沉入大海,但有些英軍突圍而出,雖然面對日軍射殺,但也漂流到海上,附近舟山群島漁民聞風而至,在日軍亂槍的火海與風高浪急的怒海中,救起三百八十四名英軍。
這段湮沒的歷史,最近被中國導演方勵拍成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去年八月在倫敦點映,現場很多英國退伍軍人和家屬都看得熱淚盈眶,觀影后站立鼓掌持續不斷。九月起該片在中國大陸上演,也獲好評,在豆瓣上獲得九點三的高分,但迄今還沒有在香港上演。更令人關注的是,為何這一頁和香港有關系的二戰歷史,香港的歷史教科書沒有提及,而絕大部分香港人對此懵然不知。
拍這部紀錄片其實也是一個巧合。二零一四年作家兼導演韓寒和制片人方勵在浙江東極島一帶拍攝電影《后會無期》,偶爾聽到當地漁民說起二戰時救起英軍的陳年往事,勾起了方勵的強烈好奇心,他本來就是一個地質研究和海洋愛好者,他自資去現場探測,根據英國和日本的史料,用上無人機和現代的聲納手段,歷經轉折,才找到沉船殘骸沉在海底的位置。
從二零一四年到今年,方勵花了十年的時間來制作這部紀錄片,他采訪了幸存的英軍老兵,已經九十多歲,還前往日本采訪當年“里斯本丸”船長的后代,哀悼在日本軍國主義的毒害下,普通人是沒有什么可以抗拒殺害這些俘虜的命令。最讓人感動的是東極島最后一位健在的漁民林阿根,對當年的驚險救援過程仍歷歷在目,包括后來日本海軍陸戰隊來搜查,帶走三百多名英軍,但有三名英軍被漁民冒死藏在隱蔽的山洞中,讓他們逃過生天,最后在游擊隊協助下,被輾轉送往重慶的英國大使館,再轉送回英國,他們都留下重要的回憶錄和錄音,讓世人可以感受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方勵這次拍攝紀錄片,也獲得原來在香港的英國歷史學者托尼?班納姆(Tony Banham)支持,他寫《里斯本丸沉沒─英國被遺忘的戰時悲劇》(The Sinking of the Lisbon Maru: Britain's Forgotten Wartime Tragedy)成為該紀錄片重要基礎,加上現場采訪,周游列國與當事人和家族遺屬互動,要與時間賽跑,爭取采訪那些碩果僅存的親歷者。方勵說這是搶救歷史,他盡力發掘更多幸存者和家屬,連續三個禮拜天在英國《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和《衛報》,刊登全頁廣告“尋人”,結果真的找到更多的家屬和遺物,方勵說,這紀錄片避免珍貴的真相和里斯本丸那樣沉沒在怒海中,還原真實歷史,與現實互動,呈現巨大戲劇張力。
這部紀錄片肯定也對近年低迷的中英關系帶來正面的意義,展現中國人民對英國的情誼,救回三百八十四人,有救命之恩,打破近年英國對華的妖魔化形象。英國駐華大使館也在片子的制作過程中提供幫助,包括了部分用動畫制作的沉船與殺戮鏡頭,需要背景的人聲吶喊與呼救的聲音都由大使館征集志愿者協助。
英國媒體和政壇近年對中國的負面形象,主要來自二零一九年黑暴事件。一些英國媒體受黎智英《蘋果日報》等影響,將那些打砸搶燒暴徒視為“自由斗士”,是“民主先鋒”,倒果為因,指控中國“鎮壓民主”。英國政客甚至借此推出吸引港人移民BNO計劃,讓香港出生、擁有英國海外護照的港人可以直接移民英國。英國主流媒體也不斷貶低和丑化香港與內地。
不過這部電影顯示中國人與英國的深厚感情,可以破除現實地緣政治的猜忌,尋回八十二年前中國老百姓救援里斯本丸號的精神。民間的交流就從搶救歷史開始。而香港就是中英之間的獨特鏈接。今天的赤柱軍人墳場和圣士提反中學附近,以及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都有里斯本丸號被殺害的英軍遺痕。香港的民間歷史學者也越來越多人對日本統治香港的三年零八個月感到興趣,要將重大的歷史事件還原。
這部電影的最大懸念,就是何時可以打撈這艘沉船出來。香港的企業家應該登高一呼,集腋成裘,推動艱巨的打撈工作,讓“里斯本丸”重見天日,也讓香港、北京和倫敦的關系走出陰霾。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