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國家發射衛星,哪個國家準備發射衛星,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新聞,想要算清楚人類一共發射了多少衛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么發射了這么多衛星,密度會不會已經很大了,那衛星之間會不會出現相撞的問題,衛星的發射數量會不會存在一個飽和點呢,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衛星發射升空嗎,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展開說說。
現在已發射的人造衛星數量眾多,這個數字粗略的計算預計有10000+,當然這些衛星不是全部處于工作狀態,只有部分是處于工作狀態,不在工作的一般就是超過使用年限或者出現故障問題的,但是衛星發射之后很難進行回收,衛星是否可以回收取決于多個原因。
一是技術,衛星回收的技術目前僅有少數國家掌握,比如中美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有過成功的衛星回收實例,二是經濟成本的考慮,有些衛星造價尤其高,對于這樣的衛星,進行回收可以降低后續發射成本,但是對于大多數的衛星來說,回收需要投入的資源和技術成本和回收價值不成正比,因此就不考慮回收了。三是衛星本身的可回收性,有的衛星在設計時就考慮了回收的可能性,設置了必要的回收裝置以確保衛星在完成任務后能夠安全返回地面,但是大多數的衛星在設計時都沒有考慮這個問題。因此,衛星的回收現在還是很有限的數字。
總的來說,衛星的數量還是呈現快速增長態勢,衛星之間會不會發生碰撞呢,這個問題不用特別擔心,因為衛星在發射之前都是經過精密計算和規劃的,必須確保衛星能夠進入預定的軌道并穩定運行,這是發射衛星的首要,在發射之初就要考慮好軌跡相對于其他衛星和太空垃圾、隕石的安全性,而且國際上存在專門的組織對衛星軌道和無線電頻譜資源進行管理,發射衛星要經過嚴格的審核批準,這不僅是對安全的保障,也對數量有一定的控制。
最后,衛星技術也在不斷地發展,在衛星發射之初對衛星的運行模擬越來越優化,對問題的預防和解決方案做的越來越好,比如自動避讓系統,遇到危險時能夠有效自救,以上這些都是對衛星安全的保障。
衛星的數量有沒有一個飽和點呢,這個飽和點一定是存在的,比如往一個空間里不斷的放東西一定會有滿的時候,但是目前來說,太空中可以承受的衛星數量還是有一定空間的,軌道空間是三維的,因此飽和點非常高,對現階段的發射承受水平還很有承受力的,未來也一定還會有更多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技術現在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都在更新進步,越來越多的國家也不斷地參與進來,衛星是未來技術的關鍵,這意味著未來的衛星發射態勢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熱。
因此回到之前的問題,就是衛星總會有一個飽和點,如果人類長此以往下去,對長久的發展并沒有好處,而且衛星一旦成為太空垃圾,對未來人類的航天事業就是威脅,所以衛星的回收以后要越來越重視,未來技術發展,衛星在設計時一定更多的考慮到回收的問題,以控制衛星的數量和減少太空垃圾。未來的衛星回收一定會越來越普遍。
所以,對于衛星的擔憂我們得到的結論是,不必太過擔憂,但是一定的擔憂是必不可少的,為了未來的長久發展,控制衛星的發射數量和質量,加強衛星的后續管理減少太空垃圾的生成,需要提早考慮,這是衛星發展的可持續策略,也是每個國家的責任。只有這樣,未來的航空航天才能越走越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