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828)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后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牧為“小杜”,以別于杜甫的"老杜“。又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杜牧由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升任監察御史,離揚州奔赴長安時,寫下這首詩,留贈給他在揚州用情至深的一位歌女。
贈別二首·其一
(唐代)杜牧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這首詩著重寫揚州一位歌女的美麗,描摹得宛若天仙 ,贊揚得蕩然肺腑。
前兩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以豆蔻花為喻,寫出了一種含而不露、惹人憐惜的美感。首句描摹少女身姿體態,展現妙齡豐韻之美:這樣一位婀娜裊裊,楚楚動人的女子,要怎么能讓人不留戀呢?之所以如此動人,原來她女才十三余歲,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第二句以花喻人,展現少女嬌小純真之美:二月初豆蔻含苞待放,細嫩的花瓣緊緊包裹住花蕊,唯有瓣尖透露出一點嫣紅蓄勢待發,就好像是天生麗質和氣質不凡純情少女。詩人盛贊了女孩的花樣年華如詩如畫,年芳十三楚楚動人。女子形態之美,就像二月初一朵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一個天真美麗的少女的形象呼之欲出,躍然紙上。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以對比的手法,用揚州城中的諸多佳麗來和歌女作比較,猶如眾星拱月,壓低所有美人,凸顯了女孩的出眾奪目,鶴立雞群,唯她獨俏。詩人面對如花少女,憐愛之心油然而生,贊美之情自然流出:就算是全揚州的粉黛佳麗一齊挑起珠簾來,在她面前也要黯然失色。在詩人的眼中,在揚州十里青樓的無數歌女之中,雖然有不少擅長歌舞表演、精通人情世故的妙人,但與人交往時,總會為著自己的利益,對每一個路人都卷上珠簾,熱情招待,或是迎合,或是奉承,再也不可能有這樣一位豆蔻年華而又美麗天真的歌女,像對待自己那樣拋出一片真心了。
全詩短短二十八字,卻揮灑自如游刃有余,語言精粹情感真摯。不僅寫出了少女的風情萬種,也寫出了詩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