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淮海戰役爆發,60萬大軍奔赴前線。
與此同時,很多百姓加入到“支前民工”的隊伍中,確保了后勤工作的順利完成。
一位民工甚至為了成功將物資送往陣地,在自己的鞋子磨破后,竟然光著腳,推著車,上了前線。
戰士們收到物資后,向民工表示感謝。
就在他們道謝的同時,一位戰士發現了民工在寒冷的冬季,竟光著腳踩在地上。
而他的四個腳趾頭,明顯被凍掉了。
戰士心疼不已:“老鄉,你怎么不穿鞋?”
民工羞愧不已,“我的鞋在途中被磨壞了,怕影響進度,就光著腳來前線了。”
寧可凍掉腳趾頭,也要按時為戰士們送達物資。
他們的這種忘我精神,在運輸途中隨處可見。
而指揮“支前民工”有條不紊、任勞任怨的是何許人也?
為何能讓百姓心甘情愿,忘卻肉體之痛,也要確物資順利送達?
01 制定政策,動員群眾
同年,淮海戰役開始前,劉瑞龍被調入華中局,負責支援前線,保障后勤。
他曾創建過紅14軍,與敵人多次交鋒,挫敗敵方陰謀,造成敵人的恐慌與不安。
也曾協助陳淺倫將游擊隊改編為紅29軍,戰斗力與團隊協作能力都有所提升。
可以說,他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與杰出的管理才能。
劉瑞龍的加入,對淮海戰役來說,可謂是如虎添翼。
初到任上,他并沒有立即展開工作,而是深入基層,了解群眾之顧慮、解決百姓之困難。
劉瑞龍幾乎每天都早出晚歸,周邊村民看到這位首長忙忙碌碌,穿梭于田地與農戶之間。
以實際行動,為民眾排憂解難。
他們不再排斥與他接觸,每日做完農活,還會與他齊坐田間,互相交流。
一天,劉瑞龍在田間地頭,看著滿頭大汗的村民,好奇問:
“老鄉,大戰在即,你們為何不報名參加“支前民工”,為解放軍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呢?”
一位白發蒼蒼卻精神矍鑠的老伯,長嘆一口氣,回答:
“我們也想為解放軍排憂解難,只是之前的經歷,給我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劉瑞龍不明所以,進一步追問老伯:
“究竟是怎樣的經歷,才會寒了百姓的心,斷了幫助解放軍的念頭?”
旁邊的年輕人不待老伯發言,立即脫口而出:
“當初我們辛辛苦苦去往前線,為解放軍輸送貨物,可結果……”
話一旦說出口,就再也剎不住。
年輕人不顧老伯的眼神警告,繼續“告狀”:
“我們成為‘支前民工’,家中唯一的糧食卻被征收,導致親人挨餓受凍,我們……”
老伯看了眼身旁神色自若的劉瑞龍,直覺此人深不可測,拉了下年輕人,“別說了!”
年輕人終于聽出了老人的弦外之音,趕緊住口。
一心想要動員民眾加入支前隊伍的劉瑞龍,輕拍了下年輕人的肩膀,笑著說:
“感謝你道出實情,相信我,一定想辦法解決你們的后顧之憂。”
知道了百姓的憂慮,劉瑞龍回到部隊后,立即與黨政干部商議:
我們在動員群眾前,一定要先解決百姓的困難。今日起,各地根據實情,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征糧政策,保證群眾的正常生活。
于是,江淮區黨委在征糧時就規定:
“好地除基地半畝、孬地除地基一畝不征糧;貧農征借糧食不超過其收入8%,中農不超過15%,地主、富農則按15%以上征借。”
政策下達后,百姓看到了軍區領導的誠意,但也怕只說不做。
他們挨家挨戶派出代表,商量此事。
最后大家得出的結論是:
“這位首長與以往不同,他是真心為我們著想,還幫我們干活。我們決定加入支前隊伍。”
在政策的保障下,村民前往報名地點,爭先恐后地讓登記人員記下自己的名字。
經過簡單的培訓后,他們開始了緊張又忙碌的后勤工作。
02排除萬難,運送糧食
人馬不到,糧草先行。
充足的糧食,是戰士補充體力與戰斗力的基本保障。
所以,劉瑞龍認為,無論如何都不能斷了戰士的后勤。
由于當時交通條件落后,“支前民工”只能推著小推車,一趟趟往返于后方與前線兩地。
劉瑞龍更是忙得顧不上吃飯,親自規劃路線、調度人員、指揮大家有條不紊地輸送糧食。
樸實又真誠的百姓,看到以身作則的領導,心疼不已,
“你太累了,休息下吧,我們會做好送糧工作的。”
劉瑞龍搖了搖頭,堅定地說:
“不行,作戰的將士們還在等著我們的糧食,現在還不能休息。”
在他的帶領下,“支前民工”任勞任怨,一副瘦弱的身軀、一雙皸裂的雙手,推著一車車比性命還重要的糧草,往返于戰火連天、硝煙彌漫的前線與后方之間。
安徽省臨渙鎮后勤人員中的一位支前民工,賣力地推著載滿物資的小車,破損不堪的小推車發出吱呀呀的聲音,足見物資之重。
而民工卻因為路程遙遠、行路艱難,自己的鞋子都磨破了。
為了不影響送糧進度,他光著雙腳、踩著石子、忍著寒冷,推著獨輪車上了前線。
最終,這位民工憑借堅強的毅力、不屈的精神,將物資成功送到陣地。
而他的腳,卻因天氣寒冷,被凍掉了四個趾頭。
收到物資的戰士,看到他走路十分別扭,忍不住上前詢問:“老鄉,你怎么了?走路一瘸一拐的。”
民工怕戰士擔心,擺了擺手,謊稱:“沒事。”
戰士不放心,還想繼續追問,旁邊經過的一位士兵,忍不住驚呼:
“老鄉,天寒地凍的,你怎么光著腳沒穿鞋子?”
民工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頭,羞赧地說:
“我的鞋子在送糧途中磨壞了,為了不影響進程,我就光著腳繼續推車了。”
戰士看著這雙明顯被凍壞的腳,其中的一只竟然有四個趾頭消失了,僅余的一個也泛著不正常的紫色。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即使在前線作戰的將士,面對此情此景,也震驚無比:
“老鄉,你的腳趾被凍掉了,對生活會有影響的!”
民工看著一臉心疼的戰士,解釋道:
“沒事,不用擔心,能正常走路,就不會影響生活。”
即使老鄉對此無所謂,但戰士卻不能視而不見、無動于衷。
他趕緊將老鄉請進簡陋的住處,等老鄉坐下后,蹲到他身旁,將凍傷的雙腳放到自己的懷中取暖。
這一舉動,讓民工受寵若驚,深感路上受的苦、挨的凍都值得了。
而讓民工舍棄趾頭也要運送的物資,竟是為戰士們御寒的軍服與棉鞋!
據統計,淮海戰役期間,支前隊伍的民工總數達到543萬人!他們為前線士兵運送了多達9.6億斤的糧食。
除此之外,“支前民工”的這種犧牲小我,成全大家的忘我精神,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03晝夜不停,搶修道路
在這支后勤隊伍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后勤兵團的存在。
他們的任務主要是搶修道路、橋梁以及架電話線。
作戰期間,國民黨軍隊除了使用先進武器炮轟我軍陣地外,還會不擇手段地轟炸道路、橋梁。
而這些都是需要后勤兵團,加班加點修好的基礎設施,為解放軍打通“過不去”的難題。
鄭州解放后,很多道路因太過激烈的戰斗,而被摧毀。
劉瑞龍看著滿目瘡痍的景象、破敗不堪的道路,下決心一定要為解放軍、為人民群眾修好這些必經之地。
在搶修工作開始前,他召集這支有著豐富搶修經驗的兵團:
“你們是后勤隊伍中的技術人員,專業的事情就交給專業的人去做。你們有沒有信心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
大家異口同聲:“有!”
得到肯定答案后的劉瑞龍,立即組織后勤兵團前往就近的鐵路修復點。
在他的指揮下,兵團人員與鐵路工人相互配合,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鐵路工人請教。
在這一刻,他們是最親密的戰友。
兵團人員雖然工具落后,但他們有勤勞的雙手、結實的肩膀、健康的身體,以及節省人力的獨輪車和擔子。
即使嘴唇凍得發紫,雙手凍得顫抖,依舊晝夜不停、兢兢業業地拿著工具,仔細認真地搶修道路。
他們之間還互相勉勵,看到戰友累得癱倒在地,走過去扶起他,幫他拍掉沾染在身上的泥土,安慰道:
“你先歇會兒,我們很快就弄好了,堅持一下,勝利就在前方。”
就這樣,他們邊打氣,邊加班加點地工作。
僅用時不到2個月,開封、洛陽、新鄭就實現了全線通車,保障了后方軍需物資順利送達前線。
不止如此,在知曉商丘解放后,開封的“支前民工”更是連夜與鐵路工人一起,趕到民權縣。
來不及休息,就投入到戰斗中。
黑暗中,他們一手舉著照明燈,一手拿著手中的工具,專業又細致地修復被炸毀的路軌。
只用2天時間,被破壞的路軌就鋪好了。
據不完全統計,在劉瑞龍的指揮下,支前民工與鐵路工人共搶修鐵橋68座,涵洞228座,修復鐵路220里。
確保了群眾生活的正常進行、保障了后勤運輸任務的順利完成。
結語
淮海戰役的后勤保障人員,人數之多、規模之大,世所罕見。
他們是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用自己的身軀架起了通往勝利的橋梁。
生在盛世的我們,在銘記解放軍的同時,也不應忘記后勤人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