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前幾乎所有的平臺性技術不同,生成式AI骨子里就帶著“應用”的基因,因為這個概念的興起就是和ChatGPT這個“超級應用”結合在一起的。不過,通用性的聊天機器人,顯然更擅長解決通用性問題,如何面向更多行業、更多企業、更多個人,將大模型能力下沉到細分場景中,將所有“傳統應用”再做一遍,才是AI真正的價值所在。
產業機遇在哪里很清楚,但抓住這個機遇并不容易。因為信仰“Scaling Law”的大模型,是高投入的游戲,疊加新的技術門檻,沒有足夠的資源,開發者們很難上牌桌。他們急需一個強大基礎設施的托舉。
而阿里云正在承擔這個使命。
作為國內云計算產業的領軍者,阿里云過去15年的厚重積累早已被打上云時代基礎設施的標簽。而面向新的AI時代,這家公司現在又成為生成式AI創新的底座。Gartner 2024年度《云AI開發者服務魔力象限》報告顯示,阿里云是唯一進入挑戰者象限的中國企業,且在云上AI服務的執行能力上,阿里云獲評中國最佳。
如果說象限圖上的指標還略顯抽象,那么在2024云棲大會期間,阿里云4萬平米智能科技展區上,所展示的百余款前沿AI應用,則是相當具象的。
在百景AI應用展區入口,有一句醒目的標語:“讓天下沒有難做的AI應用”,顯然也巧妙地呼應了阿里早期立下的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阿里云大模型與AI計算解決方案總經理張天劼(開曼)對此總結說,“(讓難事不再難)這不是一個新話題,而是延續阿里多年來一直做的事情,只是在AI時代賦予了新的使命。”
【1】解題三板斧
從大模型的基礎能力到應用落地,中間橫亙著一條漫長的PMF鏈路。張天劼指出,指令理解、知識增強、工具增強——這些都是AI應用中的關鍵技術點,雖然很多創新團隊可以通過框架或工具,快速搭建簡單的應用,但將其優化到完全契合業務需求,仍是一個巨大挑戰。
此外,AI應用的落地不僅考驗技術,對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2024年中國企業智能化發展人才需求調研》報告,高達91.3%的受訪企業面臨AI人才缺乏的問題。換言之,高水平的AI產品經理和AI架構師的匱乏,進一步加劇了這一難題。
既然如此,阿里云憑借什么來降低AI應用門檻,從而實現“讓天下沒有難做的AI應用”?張天劼總結而言,有這樣的三重保證:
- 對基礎模型的堅定投入和持續創新。阿里云不僅在大模型的基礎研發上不斷精進,還通過開源展示了其在行業中的引領者姿態。
- 云產品的深度和厚度。云產品的技術深度和厚度。從模型服務到高水平的AI應用,其實還有大量的工程挑戰,用戶除了模型的訓練和推理服務之外,面對多種類型數據的存儲與持久化、數據處理加工、標量向量一體化的數據檢索等一系列技術問題,阿里云沉淀了足夠深厚的技術積累,可以大大降低AI應用研發的門檻;
- 持續的生態建設。“阿里云重點關注AI驅動的SaaS生態和AI Agent生態”張天劼特別提到,未來的MaaS模式可能不只是“模型即服務”,而是將基礎模型封裝成很好的Agent,再服務于更多的上層應用。
落到具體的措施層面,在推動AI應用落地的過程中,阿里云也提供了多個維度的支持:
在技術層面,阿里云提供模型、云上數據庫、人工智能平臺PAI、智能搜索平臺OpenSearch等核心服務,為企業的AI應用筑下堅實的技術底座。同時,針對不同需求的客戶,阿里云推出了靈活的解決方案——對于技術自服務能力強的客戶,提供原子化產品;而對于需要完整工具鏈的客戶,則提供“百煉”這樣的一站式平臺。
在價格方面,阿里云也表達了極大的誠意。繼5月首次大幅降價后,本次云棲大會上,阿里云宣布百煉平臺上的三款通義千問主力模型再次降價。其中,Qwen-Turbo的價格直降85%,低至百萬tokens僅0.3元,Qwen-Plus和Qwen-Max分別降價80%和50%。此外,阿里云百煉平臺還為所有新用戶免費贈送超5000萬tokens及4500張圖片生成額度。
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有效降低了AI應用的門檻,也在推動更多企業參與AI創新。云棲大會的百大AI應用展示,是最有力的說明。
【2】四大板塊,解碼百景AI
為了讓業界更方便找到契合自身賽道的應用范本,阿里云將這100個應用分為創作搭檔、效率工具、專業助手、擬人交互四大板塊,也間接勾勒出一幅AI產業畫卷。
中國一汽、山東高速、趣丸集團、申通、網易伏羲、巨人網絡、小冰、星巴克、小紅書、微博、喜馬拉雅、創維酷開、小鵬汽車等眾多企業悉數亮相。從軟件到硬件,從商業到服務,業態類型豐富程度可想而知。
張天劼指出,這四大板塊實際上是沿著時間線脈絡,體現了工程由易到難、產品由簡單到豐富的演進過程。大模型從支持創作者激發內容想象力、到辦公場景做提效工具、再到行業垂直領域專家助手以及社交娛樂領域的擬人交互,落地的場景和商業化閉環在不斷演進。
在創作搭檔板塊,無論是音頻生成、音樂創作、短劇編寫,還是繪本創作,AI如同靈感繆斯,激發創作者無限的創意與想象。起初,人們擔心AIGC(AI生成內容)會沖擊UGC(用戶生成內容),但事實證明,創作者正加速擁抱AI技術,推動UGC與AIGC的深度融合。
例如,中文在線的逍遙AI協作平臺,能夠一鍵生成萬字小說,甚至只用一張圖就能寫一部小說;趣丸集團的唱鴨APP,提供文本生曲、圖片生曲、視頻生曲的AI能力,實現了“零門檻”音樂創作。
在效率工具板塊,從會議摘要自動生成、智能決策支持、標書快速編寫,到智能搜索優化、智能外呼服務、精準營銷推薦,AI驅動的生產工具正在帶來工作方式的革命性變化。
作為傳統制造企業的代表,中國一汽在擁抱AI上表現得尤為積極。今年2月,中國一汽聯合阿里云通義千問打造的大模型應用GPT-BI率先落地,可接收自然語言查詢,結合企業數據自動生成分析圖表。在現場,觀眾還可以體驗智慧助手“紅旗云妹”,體驗“輸入一句話實時產出數據看板”。
如今“AI上車”已成為汽車行業的熱詞,雖然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但張天劼認為,AI與車輛核心功能的深度結合已是大勢所趨,未來通過AI交互實現整車控制的時刻會加速到來。
在專業助手板塊,無論是交通、能源、金融、醫療、教育,還是旅游出行、面試招聘,AI降低了獲取行業知識的門檻,通過知識庫訓練的虛擬專家逐漸成為各領域不可或缺的助手。
例如,申通利用AI加速快遞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他們以快遞員和客服的AI助手為切入點,AI快遞員助手可以實現即時業務支持和知識檢索,客服AI助手則幫助客服人員進行工單摘要和熱線推薦,這很大程度提升了服務質量。
在擬人交互板塊,針對社交娛樂、直播電商等需要人形態的服務場景,智能NPC通過模擬真實的人類行為和情感反應,極大地豐富了互動的內容和形式。
例如,網易伏羲聯合阿里云打造了游戲UGC-NPC、游戲Copilot語音AI隊友、智能捏臉等AI應用,為玩家提供多模態的AI游戲體驗。在展臺現場,觀眾可以試玩《永劫無間》,親身感受AI隊友帶來的游戲體驗。
這些百大AI應用,代表著AI為產業帶來的無限可能,正是這些廣泛落地的應用場景,昭示著AI產業化的蓬勃發展。
【3】云與AI,是一體兩面
有一句人人皆知的觀念,叫做“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但是反過來,要想承擔更大的責任,也需要能力這個基本功。換言之,打鐵還要自身硬。
為了給更多生成式AI企業賦能,阿里云在這次云棲大會上,升級了自身的“云+AI”實力。具體而言,通過全棧優化,阿里云打造出一套穩定和高效的AI基礎設施,連續訓練有效時長大于99%,模型算力利用率提升20%以上;同時,阿里云全線升級了云原生安全能力,首次發布了云原生網絡檢測與響應產品NDR(Network Detection Response),并宣布將持續增加免費的安全防護能力,幫助中小企業客戶以極低的投入完成基礎的云上安全風險治理。
談到云與AI的關系,張天劼認為,AI已成為云的一個基本能力。兩者相互促進,云為AI提供了彈性的高可用基礎設施,AI為云帶來了智能化的運維、體驗、監測、建模能力,以及對數據化能力的重構。
他進一步指出,“在阿里云內部,我們從未將云與AI視為兩件事。AI的到來,使云成為更先進的生產力形態。10年前的云服務可能僅限于初級的IaaS層產品;而如今,數據庫、大數據、云原生等高層次的服務已成為云的標配。同樣的道理,我們認為未來的云將默認包含AI的能力。”
總之,云計算之所以在AI時代更有優勢,是因為云面向AI的能力提升,能為AI應用開發、應用部署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持和最好的客戶體驗。此外,AI應用還要兼具企業應用的基礎特征、高可用、業務連續性、數據強一致性等,這才是能夠被廣泛使用的AI應用的核心要素。
在具體構建AI應用或AI Agent方面,企業需要高性能的網絡、存儲等彈性基礎設施、底層基礎大模型能力、彈性的API能力、以及模型服務工具、微調工具、向量數據庫等能力。而阿里云當下的路線,幾乎覆蓋了所有的AI技術棧,并在每一條線上都持續投入。
類似地,在AI應用場景上,阿里云也并未局限在一兩個熱門領域,而是廣泛覆蓋了幾乎所有重點業務場景。對此,張天劼表示:“我們希望能夠服務更多的客戶,因為AI技術的想象空間非常廣闊。不過事實上,很多時候并不是我們去選擇場景,而是客戶找到了我們。”
從公司戰略角度,阿里云始終堅守云與AI技術服務商的定位,不會跳下去做具體應用,也不會打造一個超級APP作為商業模式的主要出口。這種堅定的生態站位,確保了阿里云專注于技術賦能,為各行各業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同時也讓客戶和生態伙伴敢于和阿里云長期合作。
此外,大模型的開源和閉源一直是業界頗有爭議的話題,阿里云在這方面堅持開源開放的戰略,同時形成了開源與閉源相結合的整體體系。2023年8月,通義千問宣布加入開源行列,此次云棲大會上,阿里云宣布開源通義千問Qwen2.5。相比Qwen2,Qwen2.5擁有更強的知識、編程和數學能力,在多個核心任務上,性能超越了Llama 405B。
張天劼認為,首先,開源一定有利于生態的發展,甚至是今天中國AI產業實現全球領先的唯一路徑;由于AI技術可探索的方向太多,任何一個團隊都無法覆蓋所有方向,開源能夠吸引更多的力量參與進來。其次,開源為用戶提供了更多選擇,尤其是那些希望在獨立環境中使用AI的客戶,閉源會限制這些客戶的使用,開源則為他們打開了大門。最后,開源也表達了阿里云長期投入、持續創新的決心。
【4】三個新落腳點
盡管大模型的輿論熱度已經高到沸點,但是在云棲大會上,幾乎所有發言嘉賓都認為,我們依然處于AI大時代的早期階段。
站在產業應用一線的角度,阿里云也觀察到了三大新趨勢。
首先在語言模型層面,行業內正在探索兩條路線:一是探索更大的Dense模型,尋求更高的智能化水平;二是在同等智能化水平,把模型能做得更小。今天,阿里云的很多模型服務已經在更小的尺寸上提供了同樣的泛化能力,這是工程上的一大進步。
其次是全模態模型,GPT-4o掀起一股全模態(Omni-modal)熱潮,而目前國內尚未有嚴格對標的全模態模型,阿里云的VL模型(Vision-LanguageModel)、VL模型(Audio-LanguageModel)都在開發者生態獲得了非常高的評價,阿里云正在快速發展對標4o的全模態模型。
最后是下一代端到端的機器人技術,端到端的自動駕駛技術已經逐步具備了工程化的能力這也讓我們看到了端到端機器人技術的曙光,盡管當下這項技術不一定有突破,但值得各個公司長期研究和投入。
得益于這些戰略布局和前瞻洞察,阿里云才能有底氣引領AI產業的發展方向,踐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AI應用”這一使命。
張天劼說,“上半年很多友商都在宣傳自己的大模型調用量、token量,這些數字只對廠商
自己有意義,對客戶沒價值。接下來,我們不會通過數字來秀肌肉,而是更加關注客戶價值,只有為客戶創造價值,才能證明我們的技術是有意義的,服務是可持續的。”
寫在最后
自2009年成立以來,阿里云已經走過15載春秋。阿里云是中國內地最早跨入云計算領域,開始部署算力集群并研發飛天操作系統的企業,也是最早投入大模型研發的科技公司之一。
2014年,阿里成立數據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并在當年打造國內首個人工智能平臺PAI;
2019年,阿里啟動了大模型研發;
2021年,阿里做出了國內第一個百億級參數規模的大模型;
2023年4月,阿里云正式發布了自研大模型“通義千問”;
2024年5月,阿里云發布通義千問2.5,宣布性能趕超GPT-4 Turbo。
而在此刻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開始全面迎接“云+AI”時代。
從阿里云的發展歷程中不難看出,在不同的技術時代,它總能抓住當下的機遇。正如它在互聯網時代創造了淘寶,開創中國電商的先河;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推動了計算范式從本地向云端轉變,研發了飛天操作系統,促進了國內云計算的發展。而如今,“百模大戰”已成歷史,“大創新”方興未艾,面向AI時代的到來,阿里再次站在了技術革新的浪潮之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