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9月20日《紹興日報·新周刊》刊發了“守望——浙東運河邊的十張面孔”特刊,其中介紹了寧波市水文化研究會首任會長沈季民從事水文化工作的經歷,現予轉發。
本文刊登于
2024年9月20日《紹興日報·新周刊》
人物簡介:
沈季民,1955年生,寧波人。2014年寧波市水文化研究會成立,他擔任首任會長。10年來,他放棄含飴弄孫的退休生活,不拿一分錢報酬,參與組織舉辦《浙東運河跨學科圓桌論壇》等系列學術研究活動,助力它山堰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被評為全國社科工作先進個人。
寧波姚江大閘西區二樓,是寧波市水文化研究會的辦公地址,墻上寫著研究會的發展歷程:創辦《寧波水文化》會刊,開通網站和微信平臺,設立大講堂,助推它山堰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建議加快推進大運河寧波段文化帶建設……長長的一串文字,展示著研究會成立10年來的印記。
年近古稀的會長沈季民,舉手投足間,難掩軍人的果敢堅毅,“留住寧波人的水利記憶與文化鄉愁,既是自己的一份責任,更是光榮的使命。”
“60歲學跌打——從頭干起”
2012年底,退居二線的寧波市紀委駐水利局紀檢組長沈季民,正想著工作終于可以從高速運行的狀態稍微減緩一下的時候,單位主要領導找上他,希望由他牽頭組建寧波市水文化研究會。
“憑什么是我?”沈季民連連搖頭擺手,他18歲參加工作,握過鋤頭,拿過榔頭,扛過槍,在10來個單位工作過,寧波市水利局是他工作的最后一站,他自嘲是資歷深厚的水利新兵。
但就是這位水利新兵卻令老水利們刮目相看。2013年,寧波市入選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水利部門就如何完善工作方案召開座談會。會上,大家發言更多圍繞于項目的多少與投資的大小建言獻策,沈季民卻另辟蹊徑,“寧波,依水而建,因水而興,向海圖強,已經走過了八千載風雨歲月,我們應在積極打造井頭山—河姆渡文化發祥地、提高城市辨識度上下功夫……”與會人員都盯著沈季民看,側耳傾聽,他的發言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其實我是半桶水和萬金油,斗膽進言。”他謙稱。
在2014年之前,寧波還沒有一個研究水文化的專設機構,而近鄰紹興的此項工作不但起步早,而且成果豐碩,為同行矚目。如今沈季民即將退休,在水利局領導班子看來創辦寧波市水文化研究會的時機成熟了。“會長人選就是你,你閱歷豐富、人脈圈廣,關鍵是工作認真負責。”局一把手不容分說,一錘定音。
“我父親是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革命建設的老戰士、老同志,我從小接受的就是正統教育,服從組織決定刻在我的基因里。”沈季民決定60歲學跌打,一切從零開始,從頭學起,從頭干起。
2014年,寧波市水文化研究會成立,當季就推出《寧波水文化》會刊和公眾號。作為會刊主編,他戴著老花鏡,手持放大鏡,在燈下閱稿,欲將運河寧波段的文脈與盛景重現。他提出開門辦水文化研究會,以及“三不像”的辦刊思路:即不做成純學術期刊、不搞成工作簡報、不限于寧波一地,力求會刊圖文并茂、雅俗共賞。
如今《寧波水文化》已刊發55期,每期印數4500冊,解讀地方黨委、政府重大水利決策背后的故事,以及水利人怎么干、干得怎么樣,并通過古今中外的“他山之石”給讀者提供借鑒,以內容含金量瀝清“浮言摻水量”,中華水文化專業委員會對其認可并指導。
“現在我站在‘壩’頂上,已經沒有退路了。”沈季民感慨地說。
寧紹水文化團隊考察四十里河
“自信做任何事,努力才有希望”
寧波它山堰于2015年10月成功入選世界灌排工程遺產名錄。獲悉消息的那一刻,沈季民會心地笑了。鮮有人知道,最早提出它山堰申遺的就是他!
2014年下半年,沈季民與省水利系統有關人士商討工作,意外獲悉世界灌溉排水委員會從這一年起開始評選世界灌排工程遺產項目。他的腦海里瞬間閃過寧波它山堰,一個建于唐代太和七年(833年)的引水灌溉樞紐工程、中國水利史上首個塊石砌筑的攔河滾水壩,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在心中暗暗發誓,要為它山堰成功申遺不遺余力。”沈季民在電話中對這位負責人說,它山堰歷經1180余年,仍在發揮御咸蓄淡的功能,惠澤四方,這是古代水利工程持續利用的典范。他誠邀對方明天就到寧波考察,又力請水利專家譚徐明教授前來指導并推進它山堰申遺工作。終于,2015年它山堰成功入選世界灌排工程遺產名錄。
2015年11月,在一次全省水文化專委會會議上,有專家提出,支持錢塘江北岸海塘申遺。沈季民一聽就坐不住了,站起來說:“難道錢塘江南岸沒有海塘?沒有足夠分量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嗎?”
為了讓錢塘江南岸一并列入錢塘江古海塘申遺,沈季民四處奔走,聯手紹興、蕭山等地專家學者共同呼吁。
他舉寧波慈溪市境、舊稱“三北”地區為例:其平原多由建塘圍涂而成,造出了600多平方公里的“三北”平原,為寧波的經濟社會發展拓展了空間。他認為,錢塘江南岸海塘不僅有御潮功能,還是抵御外族入侵的重要屏障。從宋代設置沿海制置使,到明朝戚繼光等抗倭、清朝抗英抗法、近代抗日等“四抗”歷史,以及明清期間浙東沿海一帶建立諸多“衛所”,今天尚存的鎮海口炮臺遺址、城塘合一的鎮海后海塘等,無不說明錢塘江南岸海塘發揮了抵御外族入侵的重要作用。
2016年8月,在“錢塘江古海塘保護和申遺學術研討會”上,沈季民再次亮明觀點,最后,會議決定:錢塘江古海塘申遺,理應包括寧波、紹興、蕭山區域的錢塘江南岸海塘。
沈季民笑言,“做任何事,不努力絕對沒希望,努力了才有希望。”
“水文化研究,
遇上千載難逢的好機遇”
2014年5月,寧波市水文化研究會成立,一個月后,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浙東運河寧波段保護傳承利用的研究工作,就成為我們研究會的工作重點。”沈季民爽朗地說,研究會相繼舉辦“運河·海絲文旅講堂”“跟著作家走運河”“運河風情 寧波記憶”征文(影)“浙東運河跨學科圓桌論壇”等系列活動。
姚江、奉化江于寧波匯合成甬江,交匯處就形成了三江口,是中國大運河最南端,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航地,具有千年古韻、江南絲路、通江達海、運濟天下的特色。
浙東運河寧波段橫貫東西,正河、支線合計331公里,交匯三江口,奔流入海,孕育了寧波大地的千年文明,留下豐富的文化遺存。
沈季民(左)邱志榮
在寧波三江口考察運河
2019年冬,寒風凜冽,沈季民邀請一批農口線的老領導,對大西壩遺址、大西壩村和慶安會館等運河寧波段沿線重點點位進行考察。大家豎起領子,邊走邊調研,隨后于次年元月以寧波市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的名義,向寧波市主要領導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大運河寧波段文化帶規劃建設的建議》。
要以大運河遺址為底蘊,建設若干“最寧波”的水文化河岸走廊;要與美麗鄉村建設雙向奔赴,將大西壩遺址等建設成為大運河文化遺址公園,一并推進所在鎮村的建設;要與江邊綠化美化、步行道等建設相結合,讓人感受大運河的魅力;要與文旅開發相結合,大西壩、小西壩、壓賽堰、三江口,以及余姚的通濟橋、舜江橋、丈亭老街都可以成為文旅新亮點……時任省委副書記、寧波市委書記在這份建議上批示:請市委宣傳部、文廣局研究。
擔任寧波市水文化研究會會長10年,沈季民與核心團隊7位同志,朝九晚五,一刻都不肯懈怠,不知疲倦地亮出“金嗓子”,“充分利用寧波的區位優勢,以‘文化+’為指引,保護、傳承、利用協調共進,以文氣聚人氣,讓人流跟著文脈走,煥發古老運河新生機。”
“是什么讓你放棄風輕云淡的退休生活,不計報酬地熱火朝天工作?”
“我是一名志愿者,從事水文化工作,有幸遇上了建設文化強國這一千載難逢的時代機遇,不干則已,既然干了就理應干好!”沈季民的話里滿是果敢和堅毅。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程雪婷
審核:戴秀麗
總期:786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