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盤點了各家車企的單車利潤,在賺錢這件事上,豪華品牌和合資車企們霸榜也是意料之中。在自主品牌里,長城汽車以1.28萬的平均單車利潤拿下第一,這似乎和我們預想的有點出入,銷量巨頭比亞迪去哪了?從公開的財報數據看,比亞迪上半年營業收入3011.27億元,同比增長15.76%,凈利潤136.31億元,同比增長24.44%,今年1-8月,比亞迪累計銷量達到232.8萬輛,同比增長29.9%。這組數據的背后,反映出比亞迪無論在賺錢能力還是在市場表現上,成績都非常耀眼,但是單車盈利僅8450元,比亞迪的錢花在哪了?
談到比亞迪,就不得不說比亞迪一直以來的一個標簽“研發之王”,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也曾多次強調要以技術為王,創新為本,毫無疑問,技術就是比亞迪的護城河。比亞迪對技術有多執著?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的研發費用高達201.77億元,已經超過了特斯拉的161億,在A股的上市公司里,研發費用排名第一。還有數據統計,比亞迪已經有13年研發投入高于當年的凈利潤,累計研發投入接近1500億元,這意味著在市場上獲得的收益,又全部回到了研發投入上。
長期高強度的研發投入,獲得的技術果實也實打實的提升了比亞迪的產品力,比亞迪的技術魚池也越來越大,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易四方、云輦,還有今年推出的璇璣架構、第五代DM技術、e平臺3.0 Evo等等技術,最終也反饋到產品和反哺用戶上。就比如目前比亞迪在售的插混車型,全系標配12V 磷酸鐵鋰啟動電池,雖然增加了成本,但是可以提升用戶的用車體驗,比亞迪“加量不加價”的策略,并不是個例。
2024年,比亞迪采取了更激進的“價格搏殺”,鋰電池原材料的大幅度降價,讓比亞迪有了更大的定價空間,隨后旗下車型也采取了“薄利多銷”的戰略,實實在在的讓利給消費者。除了上游原材料的降價,比亞迪的底氣也來自于背后的規模效應和垂直整合能力,無論是產業上游的原材料到中游的零部件還是下游的基礎措施,比亞迪基本實現了全覆蓋。高效的成本控制,不斷的摧毀和蠶食合資車企的市場,甚至沖擊到了高端市場和海外市場。
單車盈利僅8450元,因為背后是長期高強度的研發投入,還有“薄利多銷”的戰略,雖然單車利潤不高,但是投入研發建立起的護城河同時形成了良性循環,還有強大的規模效應和產業鏈整合能力,讓比亞迪快速占領了市場份額,也有望終結合資汽車品牌暴利的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