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循環的《難卻》是張淇8月18日在《我們的歌》第六季第五期節目中改編演繹的現場版。
沒想到這么快,張淇又呈現了一個神仙改編的國風舞臺。
在9月21日晚山東衛視播出的《戲宇宙》節目中,張淇的《身騎白馬》戲歌創演秀把它從一首歌擴展成一部融合了薌劇、木偶戲、舞蹈、土樓建筑、流行音樂等多種文藝形式的沉浸式劇目,為這歌曲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內涵、跨時空的生命力和浪漫的藝術魅力。
劇目開篇,助演人張靜茹唱著《身騎白馬》的歌詞,打開了一棟土樓的大門,帶領觀眾走進了創演舞臺的現場。
開門即見助演人寶島姐妹花陳禹安、陳禹瑄正在演繹薌劇。
鏡頭轉換,晝夜轉場,場內的觀眾都已坐定,正在欣賞著舞臺上上演的“薛平貴與王寶釧”故事的木偶戲。
作為場內觀眾一員的張淇,配合著木偶戲的情節,拿起話筒,唱起了融入薌劇唱腔的《身騎白馬》。
隨著歌聲的敘事和情感推進,舞臺切換成整個土樓構筑的圓形劇場中。
節目組在承載厚重歷史的土樓里重新打造酷炫舞臺,在兼具科技時尚感與土樓建筑影像感的舞臺中:
陳禹安、陳禹瑄土樓的不同樓層間,交錯著用薌劇(歌仔戲)演繹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戲曲故事。
張靜茹位于土樓的高處,用流行音樂的方式演繹對薛平貴與王寶釧故事的現下解讀。
張淇位于劇場一層的舞臺中央,用薌劇、流行歌曲等不同的音樂形式詮釋著整個舞臺的故事、情節和情感發展。
每個人的舞臺都是既獨立又相互呼應的。
張淇像一個穿越時空的歌者,他的歌聲和演唱像連接所有元素的信使,將舞蹈、薌劇、木偶戲、流行歌曲、土樓建筑、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都唯美、浪漫地融合為一個圓滿的環。
在表演中,一個舞蹈、燈光都定格,只有寶島姐妹花的表演和張淇的歌聲流動的瞬間,為舞臺增加了一種凝固時光,把一瞬變永恒的藝術震撼。
此外,張淇還將京劇《紅鬃烈馬》的一句戲詞融入了表演,作為舞臺故事的情節轉折和情緒轉換,非常有力且恰到好處。
綜觀張淇《身騎白馬》的創演秀可以發現,大秀由兩套結構框架搭建而成的精妙絕倫又完美交融的整體。
結構框架上,整個大秀是從大局、整體,即整個土樓舞臺場景;到局部、細節,即土樓每個演唱者細分的舞臺走位、動線,進行逐步地勾勒、充實與高光呈現。
從敘事框架看,整個大秀的演唱和演繹則是從細節、局部,即女生演唱流行歌曲開啟故事之門;到整體、全局的起承轉合與層層擴散,這種擴散有每位演唱者各自發揮與巧妙配合的情感、情緒的漸濃,也有戲外人、戲中人、今人與古人的對話交融。
經過兩套完美契合的結構框架的運行,整個大秀在創新基礎上,保持了戲曲的統一性,將提線木偶、薌劇(歌仔戲)等戲曲元素與流行音樂唱腔相結合,成為一場層次感豐富、主題表達深邃、藝術呈現精細唯美、文化詮釋浪漫的視聽盛宴。
而張淇聲情并茂的演唱,將觀眾吸引到主體故事的表達與詮釋中,實現了戲劇、流行文化、建筑藝術以及科技力量的交相輝映與魅力升華。
從《戲宇宙》文旅季第四期節目可見,在創演秀正式上演之前,推薦人王珮瑜、創演人張淇以及主持人王曉龍等人就已走進福建漳州,深度感受當地的土樓文化,體驗閩南習俗、風情,觀看布袋木偶戲與提線木偶戲,學唱薌劇(歌仔戲)、錦歌、閩南山歌等當地的戲曲文化。
也正是因為前期的深度走訪、體驗與學習,才讓張淇等人的《身騎白馬》創演秀淋漓盡致地呈現了福建漳州的薌劇、土樓、木偶戲等文藝元素。實現《戲宇宙》文旅季“弘揚戲曲文化,傳播中華之美”的主旨意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