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不再僅憑資歷級別分紅。”
這是近期有關宗馥莉“爆改”娃哈哈的一則報道。風評頓時兩邊倒:一邊是手握干股等分紅的元老級員工強烈不滿,一邊是正青春的職場人拍手叫好。
一眼看去,就像“舊制”和“新政”的對壘,但再拆解一下,就是:憑實力說話,不要搞“坐享其成”那一套。
只說個人看法,如果我是個新員工,那肯定是能接受這種革新的。
從已經公開的信息來看,部分員工擔心的是,“干股分紅”待遇被徹底取消,未來收入沒法得到保障。
說到底,如果拿到手的錢真的名副其實,用績效說話,這應該影響不了什么吧。
急了眼的,就好像是濫竽充數被發現了,只能靠老一套的“人情世故”變現,這在企業管理中,應該算不上公平,而是問題。
1.“不降薪,但分工基于績效”
說到分紅,在這次風波中,看到有網友拿娃哈哈和華為比。
畢竟,華為的管理,也有股權激勵,被稱作是讓員工覺得是在為自己打工。那別人家是真打工,真做事,而不是只拿激勵。
再一個就是,華為給員工分紅,那企業文化是“狼性文化”,也不是“人情世故”“大鍋飯”“搭便車”。
本質上,只是激勵形式有點像,但執行層面完全不同。
就沒有很強的可比性。
再者說,就算把兩者放在一起比,那宗馥莉就更要推進內部改革了,像華為一樣,讓職場人為自己打工。
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可視化的績效去衡量。多少業績,拿多少錢。
想想,資歷老的要是僅僅只有工齡長,能力上一直平平,后繼者有居上的可能了,也熬不過“資歷和級別”,那企業應該要用老朽形容,新鮮血液直接被堵住干涸了。
2.思維惰性vs招兵買馬,孰好孰壞?
思維惰性,確實很可怕的。
即便不用扯上企業這么宏觀的維度,只說個人,當你想著不費吹灰之力就想拿資源、獲得名利時,就像守著既有的一畝三分地,還想建大別墅——異想天開。
可以看到的是,內部有幾十名員工聯名訴訟維權。
但有數據顯示,2023年娃哈哈這一個企業,有近3萬人。兩位數和五位數比起來,確實很突出,又讓人不禁想問:
該有的激勵依然在,為什么就急了?
插入隨手搜到的兩句話,只是類比不同的時期:
“麥家18歲讀完《麥田里的守望者》,覺得這本書是世界向他洞開的一只貓眼,一孔視窗。”
“80后作家蔡崇達在18歲時父親病重,是因為讀了毛姆《月亮與六便士》,發現自己并不是一個孤軍奮戰的人。”
18歲有想法別人會質疑你“別瞎說大話”“沒啥依據”,但宗馥莉已經是一名企業家,覺得讓娃哈哈再“年輕化”一點,擁抱更大的市場,大抵也是新的碰撞,又不至于毫無經驗。
畢竟,日子過去那么久,誰都會比18歲的自己、別人眼中的自己要穩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