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與自然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世代傳承并賴以生存的農業系統,是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的寶貴財富。這些遺產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具有保障供給、就業增收、保護環境、傳承文化等多重價值。
截止目前,農業農村部先后認定7批18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福建共有7項傳統農業系統收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分別是: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尤溪聯合梯田、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福鼎白茶文化系統、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統、福建長樂番薯種植系統、福建武夷巖茶文化系統,其中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尤溪聯合梯田、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被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為展示農耕智慧,弘揚農耕文化,大地流彩·全國“和美鄉村健康跑”(村跑)晉江站深度融合全民健身與當地特色、和美鄉村建設、農文旅產業振興、農耕文化及非遺文化,活動期間將特別設置福建省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展示區,向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運動員、跑步愛好者展示福建古代農耕思想、理念、技術的活態傳承。
“村跑”晉江站活動信息
【活動時間】
2024年10月20日(星期日)7:30
【活動地點】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英林鎮東埔村
【活動項目及規模】
總規模共計4000人,其中鄉村跑(20.24公里)2000人,健康跑(5公里)1000人,海峽兩岸徒步(10.3712公里)1000人。
【報名時間】
2024年9月10日—9月25日為報名階段,9月30日公布抽簽結果。
【報名方式】
1.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農民體育”,進入“村跑”晉江站活動報名系統,進行報名;
2.掃描下方小程序二維碼進行報名。
掃碼報名“村跑”晉江站
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
福州是世界茉莉花茶發源地,西漢時期,茉莉從遙遠的古羅馬,經海上絲綢之路,作為香料來到福州并在此扎根,并形成了“在江邊沙洲種植茉莉花,在高山上從事茶葉生產”的茉莉花園(濕地)— 茶園(山地)的循環有機生態農業系統,造就了福州獨特的農業文化遺產地。
▲優山茶場 —— 許志強攝
福州茉莉花茶是由茶坯和茉莉鮮花窨制而成的香型茶,其原料是綠茶和茉莉鮮花。當地居民實行荔枝—茉莉、龍眼—茉莉、橄欖—茉莉等間作形式, 形成河流兩岸果樹與茉莉相間的景觀。2012年,福州茉莉花茶被評為“世界名茶”。2013年,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被列入中國首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4年,該系統被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尤溪聯合梯田
尤溪聯合梯田歷史悠久,歷經漫長歷史的演化,已經成為一個完善的自然生態系統,維持著正常的能量流通、物質循環、信息交換等生態功能,造就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其所形成的“森林、竹林—村莊—梯田—水流 ”山地農業體系,充分利用了森林和竹林的水源涵養功能、梯田的水土保持功能。
▲尤溪聯合梯田_夢幻梯田 —— 黃寶峰攝
作為五大梯田之一的尤溪聯合梯田,其稻作耕種系統是當地民眾為解決山多田少而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特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耕作系統。作為中國東南地區為數不多的寶貴的農業文化遺產,既具有獨特的歷史認識價值,也具有推而廣之的普世價值。2013年,尤溪聯合梯田被認定為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8年,該系統作為“中國南方稻作梯田”四個子項目之一,正式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
安溪是中國重要的茶產區之一,境內古老的野生茶樹生長繁茂,產茶歷史可以追溯至唐代。清代安溪詩人林鶴年《山茶》中“千村學種茶”的詩句,記述了當時安溪茶葉生產的繁榮景象。時至今日,安溪全縣茶樹種資源豐富,擁有栽培品種100多種,一代代人的賡續發展,共同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鐵觀音茶文化系統。
▲采摘安溪鐵觀音茶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通過實施“茶—林—綠肥”的復合栽培,合理建設水利和道路設施,達到樹、草、肥、水、路的有機結合,形成“頭戴帽,腰系帶,腳穿鞋”,梯壁牢固、梯層整齊、水土保持良好的茶園模式。安溪茶農吸取了紅茶“全發酵”和綠茶“不發酵” 的制茶原理,結合安溪鐵觀音的實際,創造出一套鐵觀音“半發酵”的獨特制茶 工藝, 并根據季節、氣候、鮮葉等不同情況靈活“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術。2014年,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22年,該系統被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福鼎白茶文化系統
福鼎白茶文化系統是以福鼎白茶制作的茶樹品種選育、栽培管理、采制工藝和茶文化為核心的農業生產系統,以及該系統在生產過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樣性,發揮的生態系統功能,呈現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特征。
▲茶園春早_福鼎市點頭鎮柏柳村 —— 溫青芳攝
福鼎白茶文化系統擁有五大主要特點,一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的白茶及世界白茶的發源地,二是地方茶農賴以生存的農業系統,三是福鼎白茶制作、存儲的獨特技藝,四是源遠流長的特色茶文化系統,五是合理規范的食品安全生產管理體系。福鼎白茶種植在每個福鼎人民的生活中據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人與茶已經形成了某種依存的關系,福鼎白茶的種植、采摘、加工制作等一系列工序也就逐漸形成了獨特而具有深刻農村文化系統,有獨特的茶藝、茶道,以及采茶節、茶歌、茶謠、茶詩等。2017年,福鼎白茶文化系統被認定為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統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統地處福建母親河閩江上游建溪支流松溪河流域的源頭,屬閩西北區域。系統形成起源于公元前202年左右的秦漢時期,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
▲福建松溪竹蔗
千百年來,松溪先民們憑借勞動與智慧,摸索出先進的蔗桿土下砍收方法、蔗葉蓋畦防寒手段、深耕破壟(畦)技術、萌芽期栽培管理等高超技術,形成了竹蔗與水稻、蔬菜、煙葉、芋艿等間作套種的栽培生產系統,并與梅口村、萬前村等古村落和各類種蔗制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民間習俗,構成了一個集自然、文化和農業生產景觀于一體的復合性生態系統。2021年,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統被認定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福建長樂番薯種植系統
福建長樂番薯種植與文化系統遺產地核心鄉鎮為文嶺鎮和鶴上鎮。自1593年陳振龍從呂宋(今菲律賓)將番薯引種長樂后,該農業系統至今已有430年歷史。
▲福建長樂番薯
當地人民在長期耕作中,探索出一整套適應當地沙壤地和旱澇頻發環境氣候條件的番薯農業耕作技術和知識體系以及食品加工制作方法,并引種和培育100多個番薯品種,形成了底蘊豐厚的番薯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具有獨特的價值。近年來,當地積極培育“長樂番薯”品牌,著力推廣“長樂番薯”文化,建設番薯全產業體系,長樂番薯已成為福建三大番薯產業帶之一。2023年,福建長樂番薯種植系統被認定為第七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福建武夷巖茶文化系統
福建武夷巖茶文化系統存在于有“華東屋脊”之稱的武夷山區,獨特的地質地貌特征和氣候環境塑造了獨特的茶樹生長環境,孕育了以大紅袍、肉桂為代表的眾多珍貴的茶樹品種,歷朝歷代吸引了大批文人、居士、官宦、僧侶來此定居修身研學,積淀了豐厚寶貴的文化底蘊,是中國重要的茶文化發源地,是東南茶文化的突出代表。
▲采摘福建武夷巖茶
福建武夷巖茶文化系統的茶樹多種在山間坑澗、長在巖上,以盆景式茶園和梯田式茶園為景觀特色,內含對山區光熱水土資源充分利用的農耕智慧和文化思想。武夷山市是我國南方著名的茶葉產區和福建省茶葉主產區,目前,茶產業已成為武夷山市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綠色發展的支柱產業。2023年,福建武夷巖茶文化系統被認定為第七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10月20日,跟著“村跑”逛農遺,相約晉江站,了解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一起感受、體驗新時代農耕文化的魅力與風采!
注: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責編:郭曉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