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六朝何事
仁川登陸后,美軍加緊向漢城前進,各部都已經到位,陸1師從三面包圍了漢城:1、5、7三個團級戰斗群(筆者注:為對應各團加其他支援部隊加強而成,類似于我軍加強團的概念),分別在右翼、中央和左翼,而陸11團在漢江南岸。
次日,美10軍還組織了其他兩支部隊渡河行動,一個是步7師的32團,另一個是韓17步兵聯隊(筆者注:原隸屬于韓首都師團,登陸前配屬給美10軍)。美10軍給參與攻城的各部隊劃定了行動區域(參見圖1.18)以及戰斗目標:
- 陸1團級戰斗群,加韓陸戰2大隊,作戰區域是一條1.5至2.5公里寬的自西南向東北的狹長區域,最終目標A為133高地;
- 陸5團級戰斗群,加師偵察連和韓陸戰1大隊,作戰區域包括漢城西北部分以及政府大樓,最終目標B為漢城到議政府(Uijongbu)公路邊上的高地(在圖外),此處距離出發線約9.6公里;
- 陸7團級戰斗群的任務是保障左翼安全,目標C是漢城至開城(Kaesong)公路沿線一個距離漢城中心9.6公里的高地(筆者注:不在圖中)
- 步7師32團和韓17聯隊,區域內有南山和德壽宮(筆者注:美陸戰隊戰史描述德壽宮在陸1團區域左側,對比地圖應為筆誤。該宮殿在南大門以北不遠),任務是首先奪占并堅守南山,爾后攻占漢城東南部120.2高地,最后攻占并堅守位于漢城以東8公里的348高地。
為配合陸5團2營對105-中(老姑山)的攻擊,炮兵和轟炸機從清晨到一直在轟炸人民軍陣地。D連從前一日占領的56高地出發,緩緩向北運動,攻擊魚鉤狀山脊線的柄部,之后從296高地向東南推進,準備于下午從魚鉤的尖部攻擊88高地。
午后,2營其他部隊已經攻占105-中。3營經過激戰也控制了105-北。據朝鮮人民軍俘虜稱,在北部高地扼守的人民軍3個營當日共損失500人。此時人民軍在漢城西面的防御已經被攻破,戰斗結束時,陣地上有人民軍1200具尸體。據陸戰隊估計,被擊斃的人民軍人數約為1750人。
筆者以為,連日來戰況激烈,人民軍應該沒有時間和人員將尸體大量掩埋或移送后方,所以清點的尸體數可能更接近人民軍實際陣亡的人數。
這時,陸5團進攻路線前面的目標先是西大門監獄,然后是長德宮和皇家花園,再然后就是政府大樓,距離大約3公里。
圖1.18:美韓軍攻占漢城
陸1團方面,3營在清晨向北做90度轉向,直指漢城市的核心部位。同時,右翼的1營在南面占領陣地,封鎖人民軍退路。當3營完成轉向之后,1營也轉而向北,在3營右側并肩行動。當面盡是一些重要目標:漢城火車站,法國、美國和蘇聯的領事館,市政大廳,杜索皇宮,藝術博物館以及主要的商業區和旅館區。漢城市內巷戰正式展開。
當日早晨,坦克1營B連的兩個坦克排出發,準備在漢城與陸1師會合。同行的還有2輛裝有推土設備的坦克,約1個排的噴火坦克,1個工兵排和一些步兵。他們在105-南附近受到人民軍伏擊,戰斗一度十分激烈。噴火坦克及時趕到,向人民軍陣地噴火,造成大量殺傷。此后,這支坦克分隊于午時到達漢城,配屬給陸1團的普勒上校指揮。
步32團方面,6時30分,F連先行渡江,在濃霧掩護下安全抵達北岸。于是,2營迅速渡江,直插南山,此處只有人民軍的少量兵力——阿爾蒙德的迂回想法實際上是可以成功的。2營于15時到達南山山頂,過程中未遇到頑強抵抗,隨后開始構筑環形防御。1營跟在2營后渡江,于8時30分在漢江對岸沿江向120高地運動。3營于午后開始渡江,跟著1營向東運動,奔向120高地。韓17聯隊跟在3營后渡江,之后向右翼運動,于21時50分開始向348高地攻擊,徹夜不止。
隨后,師部和軍部又出現矛盾。
阿普爾曼書中記載,黃昏之前,根據空中偵察報告,大量人民軍開出漢城向北運動。阿爾蒙德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呼叫空軍和美10軍炮兵進行嚴重打擊。20時40分,阿爾蒙德的電報到了陸1師,通知他們空軍已經發現人民軍向北運動,空軍已經出動,要求陸1師馬上出擊,以求最大限度摧毀人民軍。
日方資料提到的是黃昏,而美陸戰隊戰史完全沒有提到偵察這件事情,只提到軍里的命令。這次一樣,日方資料提供的細節最多,摘述如下:
接到命令后,陸1師作戰科長鮑澤(Bowser)中校,打電話給軍的作戰處長,提出質疑:“夜間航空偵察(筆者注:注意收到命令的時間和偵察的時間不同)很多都是錯誤的,所說的正在逃走的敵人是不是難民之誤?”但作戰處長要他按照命令進攻。隨后,鮑澤又打電報給史密斯,提出自己的看法。于是史密斯打電話給軍參謀長拉夫納,說東方人都會堅守到最后一個人,所以不贊成進行夜襲,覺得可能會遭受到意想不到的損失。但是拉夫納告訴他,這是阿爾蒙德的命令,必須執行。這樣,史密斯才不得不在22時給陸1、5兩個團傳達攻擊的命令,同時要求部隊沿著夜間容易識別的道路前進,注意保持相互之間的聯系。這么一看,美陸戰隊戰史為了使鮑澤的質疑顯得十分正確,就沒有提黃昏之前的偵察,這比夜間偵察的準確度還是好很多的。
好巧不巧,陸5團接到命令后幾分鐘,3營就遭到約200名人民軍的襲擊,戰斗一直持續到次日清晨4時45分,才將人民軍打退。團里和師里都派出巡邏隊,試圖建立聯系,但都未能成功。陸5團除了派出巡邏隊外,主力從傍晚到夜間并沒有向前運動,也就是沒有執行命令。
陸1團接到命令后,當即命令1營經過15分鐘炮火準備之后,于當夜1時45分開始進攻。結果,炮火準備后,3營派出的一個巡邏隊出發不久,就和準備實施反擊的人民軍遭遇。巡邏隊趕緊派人回來通報,3營長隨后通知團長普勒上校。于是,炮兵又進行了15分鐘火力射擊,在3營正面形成阻攔火力。大約700名人民軍在12輛坦克和2輛自行火炮,以及120毫米迫擊炮的支援下,沿著主要大街實施攻擊。人民軍先頭坦克觸雷,其余的遭到美軍火箭筒痛擊。旁邊大樓還著了火,照亮了整個3營的正面。
根據日方資料,彈幕射擊持續了兩個小時,創造了朝鮮戰爭中發射速度的最高紀錄。陸戰隊的4個炮兵營把陣地上和軍補給所的全部彈藥都打光了,107毫米迫擊炮平均每門發射326發,81毫米迫擊炮650發(筆者注:注意這是兩個多小時的每門平均數,不是每天),重機槍1挺打完了120箱(3萬發)彈藥。
【筆者感覺可以稱之為陸戰隊彈藥量,或者干脆史密斯彈藥量。根據網絡資料,美軍在1951年8月夏季攻勢中,對983高地的攻擊時,九天中僅消耗的炮彈就高達36萬發,平均每門炮每天350發。而上甘嶺戰役,在43天的戰斗中,美軍共出動17個炮兵營和8個坦克連,向上甘嶺上發射190余萬發炮彈,平均每天發射4.4萬發炮彈。但美軍10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就300多門,平均下來每門每天150發左右。某一天的速度可能會更快,但是很難超過上面兩小時的量。當然,這次戰斗都是迫擊炮,威力不一樣】
之后,人民軍的攻擊有所減弱,但直到天亮才完全停止。陸1團共俘虜83人,擊斃250人,擊毀4輛坦克和2輛自行火炮。這么打了一夜,陸1師也就如愿沒有在夜間發起進攻。
那么人民軍到底有沒有撤退呢?據阿普爾曼書中記載,在南山和西郊都失守后,朝鮮人民軍指揮官感到守城無望,于是開始命令18師團約5000人撤離。為了掩護撤退行動,人民軍指揮官命令部隊對美軍的各個攻城部隊進行了頑強的反擊。陸1團3營遭到的是一個加強營的反擊,陸5團3營遭到的是一個加強連的反擊。
在午夜來臨之前,阿爾蒙德宣布了漢城的解放,此時正好距離戰爭開始3個月。
D+11日:9月26日
天亮時,人民軍反擊停止,陸戰隊開始進攻。人民軍憑借沿街的房屋和街壘進行抵抗,所以必須逐次爭奪。陸1團2營沿馬漢大街激戰竟日,推進不足1英里(約1.6公里)。陸5團從269高地出發向城內攻擊時,遭到更強烈的抵抗,唯一的進展是和陸1團取得了聯系。下午,師部讓陸7團也加入了漢城的戰斗,命令其攻占漢城以北的山地,并且在政府大廈東北1英里的位置切斷通往議政府和鐵原方向的交通。陸7團D連沿開城至漢城公路向南挺進,力圖與陸5團建立聯系,不過在到達西大門監獄時,遭受嚴重打擊,退至296、338兩高地之間的公路上組織環形防御。兩架飛機在向D連空投時,被擊中一架。后來,友鄰部隊坦克開過來帶走了傷員。
步32團2營在南山頂上緊張地等了一夜,人民軍也沒有反攻。直到清晨4時30分,士兵們聽到坦克運動和自動火器射擊的聲音。半小時后,發現大批人民軍(約為1000人)向南山頂攻過來。G連守住了山頂西部較高的突出部上的陣地,但是F連丟掉了東部較低的突出部。營長蒙特(Mount)中校動用了預備隊,經過兩小時激戰,恢復了原陣地,并于7時把人民軍趕下山坡。據統計,共擊斃人民軍394人(110人被打死在防御陣地內,284名在陣地前),俘虜174人。
天亮后,1營的部隊在南山以南展開激戰,俘虜約80人,應該是反擊南山時的人民軍殘部。
與此同時,3營在舒曼(Schumann)中校指揮下從120高地向348高地進發。前進中,L連發現人民軍一個行軍縱隊正離開漢城沿公路機動。連長小麥克弗里(McCaffreyJr.)中尉指揮全連發動迅猛攻擊,擊斃人民軍約500人,擊毀坦克5輛,擊毀或繳獲40余輛車輛、3門火炮、7挺機槍、兩所彈藥補給站,以及大量服裝和油料,還俘虜了一個軍級規模的司令部。日方資料顯示,麥克弗里因此獲得了銀星獎章。
午后,韓17聯隊已經攻占348和292高地,該高地控制著漢城以東五六公里的一條公路。
晚間,步32團和韓17聯隊在各自占領區內清除殘余之敵。32團E連在南山西山腳下同陸戰隊建立了聯系。此時,第10軍部隊占領了漢城大約一半的地區。
另外,騎1師的777支隊,由騎7團(欠2營),第77野戰炮兵營、第70坦克營組成,在22時26分與進攻烏山的第10軍一部會合。
D+12日:9月27日
城內的巷戰依然在持續,城內中心區街壘橫貫整個大街,通常構筑在十字路口位置,高度齊胸,用袋子裝土構筑。街壘前面部署有反坦克地雷,正面和兩側部署有反坦克炮,并有機槍火力控制路面,臨近的建筑物也有士兵把守。陸戰隊逐漸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戰術:先是飛機進行空襲,迫擊炮和步兵火力掩護工兵排雷;隨后出動兩三輛“潘興”坦克進行沖擊,摧毀反坦克炮和自動火器,進而進行突破——有時候還需要噴火坦克來消除障礙物;步兵緊隨其后,為坦克提供保護,清掃區域。一個街壘有時候能阻擋1個營長達一個小時。
陸1團2營沖過馬波大街直奔市中心,上午先占領了法國使館,下午又占領蘇聯使館,都升起美國國旗。1營經過激烈戰斗,于清晨攻克火車站,并沖進市中心,韓陸戰聯隊緊隨其后。
在西北部的陸5團遭到的抵抗相對較小,E連未遭抵抗便進入西大門監獄地區。陸5團的主要攻擊軸線繼續南移,3營上午占領了漢城中學以及以北的79高地,爾后準備攻占政府大廈。進至廣和門廣場時,遇到一道街壘。在坦克攻占街壘之后,3營穿越大街,直抵政府大廈,掛上美國國旗。
陸7團方面,前一日在西部受阻的D連的防務也被7團其他部隊接替。到午時,陸7團已經與陸5團取得了聯系。
清晨,陸5團1營跟隨3營之后前進,到達漢城中學后左轉,攻擊北面的338高地,并于下午7時占領。這個高地瞰制著漢城至平壤公路經過城西北角的一段路面。
陸1團克服了輕微抵抗之后,順利地占領了漢城東北部。黃昏時,該團又攻占132和133兩個高地,瞰制著漢城-議政府-鐵原公路。陸7團在1英里以北的224高地受阻。
至此,人民軍在漢城的抵抗完全終止。漢城于6月28日被人民軍攻占,3個月后的9月28日被美軍攻占。在接下來的幾天里,陸1師各部和韓陸戰隊繼續向漢城以北地區前進,于10月3日抵達議政府一線,距離38度線只有不到30公里的距離。
整個仁川-漢城戰役中,美韓軍付出大約3500人左右的傷亡。步7師戰斗傷亡572人,其中陣亡106人,傷409人,失蹤57人。這些人中,有166人是編入該師的韓軍。
陸1師的傷亡數據有幾個不同說法,阿普爾曼書中正文給出的如下:陣亡364人,53人受傷后不治身亡,傷1961人,失蹤5人,總計2383人(這個數據和陸1師關于1950年9月和10月的特別行動報告中附錄A人事報告完全吻合)。但他在腳注中說,史密斯在54年給他的一封信中提到的是戰斗傷亡2430人;還提到另一本書TheInchon-SeoulOpertaion中給出的是陣亡366人,49人受傷后不治身亡,傷2029人,失蹤6人,共計2450人。這組數據和美陸戰隊戰史中提供的數據完全吻合。阿普爾曼提到,陸1師傷亡最大的是9月21至27日這幾天,一共傷亡1482。其中,9月24日這一天傷亡最大,共285人。
圖1.19:美韓軍向漢城以北前進
接下來的幾天內,陸1師各部繼續向北推進。陸7團于10月初推進至議政府,而陸5團3營同期達到高楊和汶山之間的水踰峴一帶,控制了漢城以北的兩條主要路線。這兩地至三八線的直線距離大約在25至30公里這一范圍內,已經是非常接近了。接下來,擺在美軍面前的問題就是何時以及由哪支部隊先跨過三八線了。
(本文作者:六朝何事,“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后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