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照斜初徹,浮云薄未歸
江虹明遠飲,峽雨落馀飛
今天是9月22日
我們迎來秋天的第四個節氣
秋分
這一天
白晝與黑夜均分時間
暖陽與涼風共享寒暑
此后夜漸長、日漸短
天氣將慢慢轉涼
或濃或淡的秋色
像調色板一樣鋪陳開來
明黃的白樺葉熱烈、燦爛
墨綠的落葉松濃郁、雅致
共同織就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
秋分·三候
徐立京 徐冬冬
節選自《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
秋分初候·雷始收聲
每年9月23號前后,當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直射赤道時,進入秋分節氣?!扒锓终?,晝夜均而寒暑平。” 和春分一樣,在秋分這一天,晝與夜、寒與暑,都是平分而處于均衡的狀態。
對稱,均衡,協調,包含著人類追求的真善美的境界,難得而珍貴!
對于這樣的時刻,我們的祖先是敬畏的。秋分祭月之禮,就是敬畏的表達。而一年之中最美的月亮,最美的月光,也正是在秋分時節出現。秋月澄澈,月光晶瑩如水,灑在江河湖海,照著高山平原,給世間萬物披上最皎潔的清輝,讓“吾心”和“宇宙的心”都在這樣的月華中得到了凈化。
但這種對稱、均衡、協調的時刻與境界,是可遇不可求的,是轉瞬就會變化甚至消失的!古人認為雷代表著陽氣,“雷始收聲”,體現在外在的氣候變化上,是秋意漸濃,氣溫一天比一天下降,而體現在人們的內心,又會是怎樣呢?
秋分二候·蟄蟲坯戶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以后,太陽直射點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地面的熱量一天天散失而不再得到有力的“補給”,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隨之一次次地下降。
當“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變化累積到一定程度,一個重要的物候特征出現了,這就是秋分二候“蟄蟲坯戶”。
《禮記》注曰:“坯,益其蟄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jìn)塞之?!币馑际钦f,由于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于穴中,并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
從初春驚蟄時節在長久的蟄居之后開始爬出洞穴活動,到此時復歸洞穴“潛伏”,蟲兒們的生活狀態經歷了一個輪回。
秋分三候·水始涸
迷人的秋色,恐怕唯有“絢爛”二字才可以形容一二。而秋色的絢爛,正是從秋分三候“水始涸”這個時節開始明顯呈現。
早在秋季之初,北方地區的降水就已經大為減少,但南方很多地區仍處于多雨模式,只有到了秋分特別是秋分三候時,南方地區才開始進入少雨的時期,天氣變得日趨干燥,水汽蒸發加快,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洼便處于干涸之中。此時大江南北降雨量普遍減少,此謂秋分三候“水始涸”。
秋風四起,秋涼加重,秋水始涸,快速推動著秋色的濃度逐日遞增。秋天的千色萬彩,濃縮在一黃一紅之中。
黃有千姿百態,那高高銀杏樹如瀑的葉子黃得多么燦爛,那凌霜綻放的菊花黃得多么清雅,那田野里成熟得低下頭的稻穗黃得多么飽滿……
紅有千變萬化,那楓葉之紅,如紅霧迷天,如朝霞流丹;那秋果之紅,如少女臉上的紅暈般媚人,如星光紅寶石般亮麗……
當時節進入秋分三候“水始涸”,也便進入了仲秋之末,秋之黃、秋之紅將逐漸加深,終成層林盡染之勢。
丹桂飄香、菊黃蟹肥,在這充滿“色香味”的全息式秋景圖里,伴著秋風賞菊,來一兩老酒品蟹,在月光下循丹桂之香漫步,如此,便是“人間好時節”了!
秋分·絮語
秋天是一個很好的季節。
而秋分,又可算作很好的秋天里最珍貴的一段時節:陽光、溫度、秋風,一切都不疾不徐的,有一種恰到好處的溫柔。
拿北京來說吧,最近走在北京的戶外,總有一種獨屬于秋日的舒爽:
風吹過來,撲在身上,不覺燥,不覺涼,像一個妥帖的擁抱似的,很是舒服;深吸一口氣,空氣里有一種令人愉悅的味道,可能來自草木,可能來自土地,可能來自路邊的果攤,說不好,只是愉快;有時候,一抬頭撞見鋪天蓋地的晚霞,美得輝煌,美得濃郁,美得讓人落淚……
秋天唯一讓人遺憾的,也許就是太短了吧,短到就像一個轉身,如果不好好珍惜,很容易就會錯過。
所以,秋分時節,多出門走走吧,去好好過秋天,去從日常里抽身,看看天色和云影,看看秋水和草木,心間無事,生活如詩。
——轉自《人民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