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未然現代著名詩人
光未然〔1913—2002年〕,原名張光年,湖北光化人,現代著名詩人、劇作家、文學評論家。
光未然,出身店員家庭,自小天資聰敏,店東招為其子伴讀。中學時參加大革命,加入青年團。大革命失敗后,輟學為店員。1929年,加入共產黨。
光未然
1931年,就讀武昌中華大學中文系,組織秋聲劇社任社長。35年畢業后,任教武昌安徽中學,組織拓荒劇團,創作抗日獨幕劇《阿銀姑娘》,其劇序詩為《五月的鮮花》,這是一首歌頌抗日志士,表現民族覺醒的名詩,流傳甚廣,影響深遠。
18歲創作《五月的鮮花》
1938年,他墜馬折臂,在延安療養時,帶傷寫下組詩《黃河大合唱》,雄健磅礴,深沉渾厚,轟動文壇,傳頌全國。40年,創作長詩《屈原》。皖南事變后,赴緬甸主編《新知周刊》,組織華僑抗日。42年回國,任《民主增刊》編輯。44年,搜集整理彝族民間傳說,創作長詩《阿細人的歌》。
抗戰勝利后,曾任《民主周報》編輯、北方大學藝術系主任、華北大學三部副主任。
建國后,先后任中央戲劇學院教育長,《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同時,著有《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風雨交談》、《光未然詩歌選》等。
2002年,光未然逝世,享壽90整。
五卷集《張光年全集》
他是著名作家,曾任中國劇協黨組書記,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中國筆會副主席,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他是一位文化巨人,著有《張光年全集》
5卷。著名作家邵燕祥評說:“有一部《黃河大合唱》,一首《五月的鮮花》,光未然可以不朽了。”
二、組詩《黃河大合唱》創作背景
1938年,光未然在黃河壺口東渡,當船行翻滾咆哮的瀑布怒濤時,他目睹船夫搏擊狂瀾巨浪的英姿、聆聽高亢蒼勁的船工號聲,他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便開始醞釀“黃河頌”了。
39年初在晉西演出,他不幸墜馬折臂,組織上安排他到延安療養。這時,他從黃河永和關再次乘船過河,又一次領略了咆哮狂瀾的壯觀。到了延安,他一躺上醫院病榻,腦海里便再現出黃河驚濤激流的震撼情景,回響著粗獷豪放的船夫號聲,并且又不自意地把它們與大西北的雄奇偉岸山川、抗日健兒的神勇無敵英姿,聯系起來,一時間,心中蓄積已久的創作激情,都化作洶涌澎湃、一瀉千里的詩意,其時,他手不能寫,就口頭吟誦,讓陪伴筆錄,沒日沒夜,連續5天,一氣呵成,寫下了400多行詩句,創作出一部《黃河大合唱》組詩。
這部宏篇巨制,由《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黃河》與《怒吼吧,黃河》,一組八首相關相連、而又各自獨立的詩篇組成。
這部組詩,是禮贊黃河精神的頌歌,也是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政治抒情詩。在組詩中,詩人描寫了黃河源遠流長、氣勢磅礴的偉大形象,贊美了黃河孕育哺養與保護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同時也歌頌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光榮歷史和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痛訴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與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展現了抗日戰爭波瀾壯闊的壯麗圖景,表達了中華兒女抗日保國的鋼鐵意志與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語言奔放,意境開闊,詩情激蕩,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沖擊力與感撼力量。
26歲創作《黃河組詩》
1939年元月,在除夕晚會上,光未然繃帶吊膀登臺,朗誦組詩之二《黃河頌》,音樂家冼星海聽了異常興奮,當即表示要為組詩譜曲。結果,他嘔心瀝血,一口氣花了6晝夜,給《大合唱》配上曲譜。
同年4月13日,在陜北公學大禮堂,《黃河大合唱》首場公演,冼星海指揮,光未然朗誦,可他仍臂吊繃帶,為防有礙觀瞻,導演給他披上一件黑色斗篷,很有戰場氣派。歌詞大氣磅礴的語勢、歌曲慷慨雄渾的旋律,出色展示出中華民族的屈辱哀號、抗爭怒吼、復仇搏斗的意境。演唱者熱血沸騰,觀聽者心潮澎湃。演出完畢,剛要落幕,毛澤東主席起身鼓掌,連聲贊好,表示肯定!周恩來提筆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就這樣,26歲的詩壇驕子與34歲的音樂巨星協作,讓組詩配上組曲,良金美玉,珠聯璧合,成就了《黃河大合唱》組歌。
34歲與26歲
從此,這部組歌響徹大河上下,傳遍大江南北,在縱橫數千里的抗日戰場上,像進軍的鼓點,似沖鋒的號角,激勵與敦促著四萬萬中華兒女,掄起大刀長矛,瞄準土槍洋槍,砍向日寇腦袋,擊中鬼子心臟,為14年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汗馬功勛。
三、組詩之一《黃河船夫曲》簡介
《黃河船夫曲》是組詩之一。該曲的序詩,開篇直呼讀者:“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你還記得河上的船夫,拼著性命和驚濤駭浪搏斗的情景嗎?如果你已經忘記的話,那么你聽吧!”
詩人開宗明義,先請讀者聆聽《黃河船夫曲》:烏云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夫,呼喚著蒼勁的號子,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千辛萬苦,終于到達彼岸。
這首船夫曲是民歌,它記錄了高亢粗獷的船夫號子,描寫了船夫們與風浪搏斗的情景,表現了穿過急流、靠近河岸的喜悅,表達了黃河兒女戰勝急流險灘的英勇無畏精神,也象征著中華民族艱苦奮戰、克服困難、一步步走向勝利的光輝歷史。
高亢悠揚、粗獷豪放、蒼茫凄清、蕩氣回腸!
四、組詩之二《黃河頌》原詩
〔序詩〕啊!朋友!
黃河以它英雄的氣魄,
出現在亞洲的原野,
它表現出我們民族的精神:
偉大而堅強!
這里,我們向著黃河,
唱出我們的贊歌。//
〔頌歌〕我站在高山之巔,
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
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
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
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
啊,黃河!
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五千年的古國文化,
從你這兒發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邊扮演!/
啊,黃河!你偉大堅強,
像一個巨人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體魄,
筑成我們民族的屏障。/
啊,黃河!你一瀉萬丈,浩浩蕩蕩,
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
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
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
將要學習你的榜樣,
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五、《黃河頌》的內容和結構
《黃河頌》是一首頌歌,重在歌頌。它緊承其一,在這首詩中,詩人身為時代歌手,他站在高山之巔,代表祖國的英雄兒女,以澎湃的激情,向著黃河唱出了頌歌,歌頌黃河源遠流長、氣勢磅礴的偉大形象,贊頌黃河猶如母親般的偉大精神,并表達了學習黃河精神、要鑄就像它一樣的偉大堅強的決心。
壺口瀑布
《黃河頌》為自由體新詩,全詩6節,由序詩與頌歌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序詩、第1節,為領誦詞,它以呼告開篇,呼喚黃河為“朋友”,直接點明全詩主題:贊美黃河英雄形象,與歌頌它孕育出我們民族偉大而堅強特性的黃河精神。開宗明義,直奔主題。
第二部分:頌歌、第2至6節,歌頌黃河形象和黃河精神。又分3層。
層1、第2節,寫詩人望中所見所想的黃河形象:驚濤澎湃、萬丈狂瀾,濁流宛轉、九曲連環,氣勢宏偉、源遠流長,虛實結合,寫出其近、中、遠仨境頭形象;
層2、第3至5節,三贊黃河精神:一贊它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孕育了中華文明,還舉例說有“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邊扮演”,證明其影響力是巨大的;二贊它有歷史貢獻,“用你那英雄的體魄”,在歷史的進程中,“筑成我們民族的屏障”,保衛著中華民族;三贊它有地理優勢、以“滾滾驚濤、奔向黃海”,具有“一瀉千里”、勢不可擋的氣勢,象征著“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哺育著我們民族“發揚滋長”,從而,以此三項,歌頌黃河對中華民族有孕育之恩、哺養之恩、保衛之恩,三恩俱備,就像偉大神圣慈祥的母親一樣,這就是黃河精神!條分縷析,言簡意賅。
層3、第6節,詩人表示要學習黃河精神,做一個“偉大堅強”的人。以學習黃河精神為目的而完美收篇。
六、《黃河頌》寫作藝術小結
這首黃河頌歌,題材特大,很難寫好,而詩人卻以“我望”為線索,半寫實半想像,層次清楚地塑造了黃河的形象。先以我“望”,實寫黃河近景:“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讕”;再俯視黃河全景:“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又縱向寫黃河流向:“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源遠而流長;最后橫向寫黃河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覆蓋面很大,詩人就是這樣,以豐富的想像、虛實結合、合理安排,層次清楚地塑造了黃河的偉大形象,并為贊頌黃河精神,做好鋪墊。
而詩人歌頌黃河精神,則又采用了比喻〔或象征〕的寫法,詩人首先把黃河比喻成“中華民族的搖籃、發源地”,孕育了中華民族;接著再把黃河比喻為“一個巨人,用那英雄的體魄,筑成屏障”,呵護著中華民族;最后又把黃河比喻為“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它以那奔流入海、勢不可擋的氣勢,在精神上,哺育了我們民族“發揚滋長”,生動形象地概括出黃河的精神。
同時,這首詩詩情激昂,語勢磅礴,音韻明快,節律雄健,短句為主,長短結合,錯落有致,自由奔放,宜誦宜唱,堪為名詩。
而光未然的組詩,又借助冼星海的組曲,組成《黃河大合唱》組歌,頌者與歌者聯手,共同鑄造出這部我國文化藝術史上的千古絕唱。陳存選2024、09、22
參資:百度百科《光未然·黃河大合唱·黃河頌》。
光未然塑像:在壺口瀑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