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聶輝華教授兼任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廉政研究分會理事。2024年9月21日,聶輝華教授應邀參加中國廉政研究2024年學術年會并做大會主旨報告。以下是他發言的部分內容。?
我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是政企關系,包括腐敗問題。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么經濟學家也來研究腐敗問題?你們經濟學家不是只關心金錢嗎,怎么也關心道德、公平這類問題呢?事實上,經濟學家不但研究腐敗,而且腐敗問題屬于公共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或制度經濟學的重要問題。因此,我覺得有必要花3分鐘時間科普一下,介紹經濟學家如何研究腐敗。
首先,經濟學與其它所有學科的差異在于視角不同,經濟學關心效率。在腐敗問題上,經濟學家的爭議焦點是:腐敗在什么條件下促進了或阻礙了經濟增長?這并不是說經濟學家贊成腐敗行為。我相信,所有經濟學家在價值觀上都反對腐敗,贊同廉潔,不過分歧在于,在大環境不變或者其它制度不變的前提下,經濟學家對于腐敗究竟是經濟車輪的“潤滑劑”還是“沙子”。這種分歧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很強的現實基礎。大家看下圖,全世界范圍的跨國分析表明,腐敗和經濟增長之間并不存在單純的線性關系:既有高腐敗、高增長的國家或地區(例如東南亞),也有低腐敗、低增長的國家(例如英、德、日發達國家)。在這個現實基礎上,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當大環境不改變時,腐敗在局部意義上可以節約交易費用,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當然,反對者認為,腐敗在局部意義上也難以促進經濟增長,并且在全局意義上肯定阻礙了經濟增長。我之前寫過一個這方面的綜述文章(聶輝華,2014),可以供大家參考。
但是,不管結論如何,這一爭議對于反腐敗的政策設計非常重要。反腐敗的目的之一,肯定是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如果一個地方反腐敗之后,經濟沒有如期增長,那么就要反思,究竟應該怎樣更好地反腐敗?是大環境沒有改變,還是缺乏配套制度?在這方面,我之前的一項研究也許可以提供一點啟示。我們的研究表明:如果管制是腐敗的源頭之一,那么最好的反腐敗政策是既去除管制,又反腐敗;其次是保持現狀;在某些參數范圍內,最次的是不去除管制,而僅僅反腐敗。
我剛才翻閱了會議論文集,發現研究腐敗(或廉政)的學者基本上都來自法學、政治學、公共管理學或馬克思主義學科,以及新設立的“紀檢監察學”和“黨史黨建學”,幾乎沒有來自經濟學科的。因此,我希望從經濟學的角度給大家提供一點不同的視角,讓大家多一副看待世界的眼鏡。我也衷心希望,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加入到研究腐敗和推動廉政建設的行列之中。
參考文獻:
聶輝華,2014,《》,《金融評論》,第1期;
聶輝華、李琛,2017,《》,《世界經濟》,第8期。
理解基層,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如果大家想深入了解中國基層政府的治理邏輯,歡迎大家關注我在B站更新完成的新課“”。本課程曾在B站所有課程中位列第一名!在這里,理解一個真實的基層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