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艙外》2024年9月刊
《艙外》
尊重 發(fā)掘 培養(yǎng)
《艙外》雜志創(chuàng)刊于2022年4月,由“高校科幻”平臺創(chuàng)辦,是專門面向高校科幻創(chuàng)作者服務的一本刊物。《艙外》寓意著不斷前行,去探索去尋找去想象。刊物定位為發(fā)掘、培養(yǎng)新人,幫助新人走在科幻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為中國科幻事業(yè)的發(fā)展輸送新鮮血液。每期雜志經(jīng)過投稿、選送與編排,將為讀者們帶來故事、評論、圓桌會記錄等不同形式的文本,展現(xiàn)科幻創(chuàng)作、評論與交流的不同面,并通過“高校科幻”公眾號發(fā)布每期《艙外》的精彩內(nèi)容。歡迎搭乘《艙外》,共同尋找漫長星際旅途中的思想光源。
SHORT STORY
超 短 篇 小 說
地球短路
■ 作者 / 宋釹帆
珠穆朗瑪峰變矮了。山頂向下收縮,凹出一個三千米深的大洞,被命名為“珠穆朗瑪谷”。
新聞沖上全球熱搜,當?shù)卣o急疏散了幾百公里內(nèi)的民眾,大家躲在防空洞里,等待隨時可能降臨的災難。然而,幾個月后,除了珠峰變矮,什么災難都沒發(fā)生,人們才放心地走出來。
地質(zhì)隊經(jīng)過一系列考察,認為珠峰變矮并不是板塊運動導致的,而是一種未知原因。很快,“珠穆朗瑪谷”取代世界最高峰成了西藏的地標,大家漸漸把此事遺忘了,似乎除了變矮,沒有別的任何影響。
誰知半年后,青藏高原上更多山峰變矮了。一夜之間,十幾座著名的山下凹,不是變成平地,就是成為一個大洞。而這回,災難一窩蜂爆出來,暴雨冰雹、颶風海嘯、沙塵污染,仿佛上帝收納災難的袋子被戳了一個大洞,一股腦傾瀉到人間。
禍不單行。青藏高原的山變矮了,華北平原的山卻瞬間彈起來。在一座平原縣城里,人們?nèi)缤R粯由习啵I菜,突然,市中心拔地而起,一下子彈到天上,在海拔六千米處停下。煙塵散去后,眾人才看清這座新的山:它高聳入云,仿佛一根圓形的石柱,山壁呈90度陡峭,山頂?shù)娜讼虏粊恚紫碌娜松喜蝗ィ瓦@樣被分隔。
山脈的突然變矮和拔升越來越頻繁,而且往往沒有預兆,就連地震也沒有,下一秒它就突然出現(xiàn)了。各國緊急召開聯(lián)席會議,請出了最知名的地質(zhì)學家,卻遲遲弄不清原因。
汪教授在對比幾百例山脈變矮事件后,終于找到一個共同點。變矮的山,無一例外位于宗教文化深厚的地區(qū)。藏區(qū)的“大洞”附近,必有一座雍仲苯教的神廟,盡管多已廢棄;在河南,突然拔地而起的山,與“愚公”的故事發(fā)生地高度重合;在希臘,變矮的奧林匹斯山是眾多傳說的發(fā)源地。
但這一發(fā)現(xiàn)似乎不能說明什么。畢竟,有山的地方就有傳說,這很正常。當他把自己的假設告訴別人時,只換來一陣嘲笑:“你的意思是說,眾神搬家把山帶走了?”
不過,汪教授并沒有死心,他只身進入一個個危險的大坑考察。第一站,他就去了青藏高原。
到了某座變矮的山后,他發(fā)現(xiàn),這座山形成的凹坑異常規(guī)整,是一個完美的圓,仿佛某個巨大的機器在地球表面鉆了個洞,洞壁表面還有一枚特殊的圖騰,圖騰是一種比藏文還要古老的文字。
他想方設法下到洞底,抱起一塊巖石進行化驗,卻發(fā)現(xiàn),這片地區(qū)的礦物成分與正常的地殼成分區(qū)別巨大,甚至還出現(xiàn)了幾種未見過的新元素。
汪教授馬上意識到事情不簡單,可這時,坑底突然往下凹陷了幾百米,旋即天上下起暴雨,就連周圍的湖水也一股腦全傾瀉進天坑里。在翻滾的險浪中,汪教授嗆了幾大口水,差點窒息;他好不容易抓住巖壁上一塊小石頭,波濤就夾帶著一塊尖石沖過來刺向他。水越積越深,他只能拼命掙扎,好在水最后一直漲到了坑口,他才浮上岸得救。
天色已深,他只好爬進一座破廟休息。無意間,他在墻洞上翻出幾卷古代經(jīng)軸,誰知經(jīng)軸上的圖騰與坑里發(fā)現(xiàn)的圖騰一模一樣,而在遠古的描繪中,這座山腰上本來也有這個圖騰,只是被風化或改鑿成了石像。先民還提到一個現(xiàn)象:他們祭祀了幾百次山神,其中,有幾十次山變矮了,不久就會下起大雨,緩解周邊的干旱氣候。所以,只要山變矮,就是祭祀顯靈的征兆。
汪教授走訪了其他幾十個大坑,最后他得到一個離奇的結(jié)論。
在匯報廳里,他問:“各位,有什么東西能夠突然降低,然后觸發(fā)某種效應?”
眾人面面相覷。一人看了看眼前的表決器,回答:“是按鈕!”
“沒錯,我想說的就是這個。假如地球上的每一座山,都是一個按鈕,那珠峰這個最大的按鈕,有可能是什么?”
“是開關。”
“是的,珠峰是開關,它變矮了,其實是開關被按下了。只有開關啟動,其他的小按鈕才能被按下,所以珠峰變矮后,才會有幾百座山不斷變矮。由于每一個按鈕都具備某種功能,所以每一座山被‘按下’后,也會引發(fā)某種效應,比如‘雨神山’按下后會下雨,‘風神山’按下后會刮風。如果地球是一部巨大的機器,每座山都是一個被風化的按鈕,一切就說得通了。”
隨后,他調(diào)出幻燈片。“現(xiàn)在,這些山和原始宗教的關系,也顯而易見了。遠古時期,珠峰這個大開關還沒有生銹,其他小山尚具備功能。這些按鈕有時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松動,自然下沉,觸發(fā)深層的地球機器,就會引發(fā)氣候變化。先民們會把它當成山神顯靈,然后祭拜,祭拜十次,只要有一次,祭祀與按鈕松動同時發(fā)生,就是顯靈了。”
“但后來,珠峰開關老化生銹,其他小山失去作用,祭祀不靈,原始宗教紛紛被拋棄,更加哲學化、概念化的一神教取代了它們,因為新的宗教不與山川氣候牢牢綁定,不會受祭祀不靈的影響。”
一名學者敲敲桌。“解釋得很完美,但是人類能做什么?”
“很簡單,潤滑。”
幾個月后,一條石油管道被引向珠峰。幾千萬噸石油倒進坑里,人類在珠峰主體上鉆了一個洞,用幾十萬架大型起重機把珠峰重新拽出來。
當黑乎乎的石油珠峰被重新拽回正常海拔時,地球上幾百枚下凹的按鈕瞬間彈了起來,一切都恢復了正常。
原來,地球早已被史前文明改造為一部巨大的機器,全球布滿了調(diào)控氣候的終端,他們把地球變得風調(diào)雨順,任意操控。不過現(xiàn)在,該輪到人類了。
原文刊載于
《艙外》2024年9月刊
宋釹帆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研一在讀
曾獲第六屆“星火杯”優(yōu)秀獎
比起看病更適合寫文
《艙外》動態(tài) | LATEST NEWS
■ 創(chuàng)刊·征稿
■ 《艙外》2022年7月刊(總第1期)
■ 《艙外》2022年12月刊(總第2期)
■ 《艙外》2023年4月刊(總第3期)
■ 《艙外》2023年7月刊(總第4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