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媒體報道,中國政府網昨天發布“國務院關于《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批復"(以下簡稱《規劃》)。
需要注意的是,“多規合一”改革之后,城市總體規劃被國土空間規劃所取代,《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是一個比傳統總規內涵更廣、影響更深的法定規劃。
國務院的批復強調,“《規劃》是廣州市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換言之,今后廣州所有的建設活動都需要符合這個綱領性文件。
不過,《規劃》全文還沒有發布,本文先從媒體視角劃一些重點,供大家參考。
01
國家對廣州總體定位:
1個目標、6個城市性質、4項核心功能
任何一版總體規劃,首先都會對城市的定位做出表述,本次規劃在這方面的表述可以總結為“一個目標愿景、6個城市性質、4項核心功能”。
先說6個城市性質,在本次規劃中,國家賦予廣州“廣東省省會、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等6個城市性質。
上一版總規《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對”城市性質“的表述為:廣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對比可以發現,本次規劃增加了“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兩個性質,前者利好南沙新區,后者進一步強化了廣州作為國家級科教文中心的地位,這也是廣州相比深圳、寧波、青島等計劃單列市的重要優勢。
再來看4項核心功能,本次規劃要求廣州發揮“國際商貿中心、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全國綜合性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等4項核心功能。
相比上一版總規,本次規劃將“國際商貿中心”從城市性質轉變為核心功能,并新增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全國綜合性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等三項功能。
在這些功能中,我認為最獨特的是“全國綜合性門戶”,因為能稱得上國家級門戶城市的,恐怕只有北上廣,最多再加一個成都。
最后來看“一個目標愿景”,本次規劃明確,建設“美麗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打造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是廣州面向2035的發展目標。
關鍵詞是中心型世界城市,這是一個非常頂級的定位,據廣州日報報道,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州獲國家批復三版總規,城市定位從“廣東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升級為“華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再到“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不斷提升。
而最新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這個定位再次提升至“中心型世界城市”。一般來說,世界城市是指具備較強國際聯系度、知名度與影響力的城市,但世界城市也有很多種,比如像曼谷這樣的世界級旅游城市,像法蘭克福這樣的世界級會展之都,像佛羅倫薩這樣的世界藝術之都……
但這些城市,一般只是在個別領域有著世界級的影響力,而像紐約、倫敦、巴黎等城市則在多領域、多維度發揮世界級的影響力,它們是典型的中心型世界城市,也是廣州發展的目標愿景。
目前,廣州在商業貿易、交通樞紐等領域,已經接近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標準,但在金融、科技、教育、文化藝術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02
國家支持廣州多中心發展
打造“一帶一軸、三核四極”
從“云山珠水”向“融灣入海”
除了定位,本次《規劃》還對廣州的空間結構做出了部署。
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以向南、向東融灣發展是總體方向,堅持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緊湊布局、融灣發展,優化形成“一帶一軸、三核四極”的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城鎮空間結構。
這意味著,經過歷版規劃引導,廣州城市空間框架正在從“云山珠水”邁向更開放、更大氣、更多元的“融灣向海”新格局。
具體來說,搭建“一帶一軸”、聚力“三個核心”、建設“四個增長極”。
其中“一帶”為珠江高質量發展帶,著力推進廣州中心城區與東部中心聯動發展,加強城市核心功能沿江聚集與向東拓展,建設成為一流濱水區,推動城市空間向“兩洋”和“兩江”拓展。
“一軸”為活力創新軸,延續廣州中軸營城的空間脈絡,串聯東部中心、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獅子洋增長極等重要戰略節點,建設成為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質生產力重要承載地,打造支撐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陣地。
“三個核心”分別為中心城區、東部中心、南沙新區。
其中,中心城區合理疏解非核心功能,集聚總部金融、創新創意、文化旅游、國際交往、商貿會展核心功能;東部中心加速形成現代產業體系核心集聚地;南沙新區推進先行先試,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
“四個增長極”分別為國家知識中心城、北部增長極、獅子洋增長極、從化綠色發展示范區四個外圍綜合新城建設。
03
《規劃》點名,這些片區有大利好
從“一帶一軸、三核四極”的空間布局來看,廣州中心城區的“一江兩岸”仍是廣州永不落幕的靈魂區域,它被稱之為珠江高質量發展帶。
媒體報道多年的“廣州科技創新軸”、“第三中軸”,在本次規劃中稱之為“活力創新軸”,串起了東部中心(廣州開發區、增城開發區、科學城、知識城南、海絲城、東江城、新塘TOD)、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金融城、魚珠、大學城)、獅子洋增長極(番禺東)。
相比上一版總規,本次規劃著重提出“東部中心”,并將其與中心城區、南沙新區相提并論,給予的定位非常高。
根據《廣州東部中心總體規劃》,東部中心的規劃范圍達到896平方公里,服務300萬人口,以下是東部中心的規劃范圍
圖片來自《廣州東部中心總體規劃》
從規劃圖來看,東部中心位于黃埔和增城交界區域,其中黃埔占308平方公里,增城588平方公里,將規劃形成“一帶四軸,雙城三片”的結構。
其中“一帶”為延續“兩江東進”發展動能的珠江-東江高質量發展帶;“四軸”為科城創新軸、海絲智造軸、香山智造軸、增江創新軸。“雙城”為海絲城、東江城,“三片”為科學城片區、南香山片區、荔湖新城片區。
這意味著,海絲城(泛魚珠片區)、東江城(含新塘TOD)被定位為東部中心的核心引領區。
關于南沙,本次規劃將其與中心城區、東部中心并列為“三核”之一,南沙新區推進先行先試,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并加強與深圳“雙城”聯動,共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
從四個增長極的表述來看,知識城榜上有名,白云機場片區被劃歸到北部增長極,蓮花灣區域被表述為獅子洋增長極,從化延續了生態涵養功能,給予綠色發展示范區的定位。
本次規劃還特別點名了環五山、環大學城、環中大、環港科大等四個片區,它們均圍繞知名大學而建,將打造為科技與產業雙向奔赴的科研成果轉化基地。
另外,從公共服務的輻射范圍來看,中心城區、東部中心、南沙新區的定位最高,被表述為區域級的公共服務中心,意味著,這三個核心不僅僅是服務廣州市,還將服務整個大灣區。
知識城、北部增長極、獅子洋增長極、從化綠色發展示范區被定位為城市級公共服務主中心。
天河智慧城、廣州科學城、海絲城、東江城、白云新城、白云湖數字科技城、廣州南站、長隆萬博、創新城、白鵝潭、環海珠湖、慶盛、萬頃沙、廣州北站被定位為城市級公共服務次中心,它們相當于廣州的次中心。
番禺萬博商務區
04
小結
總的來說,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全國性綜合門戶、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賦予了廣州城市定位新的內涵與愿景。
沿江聚集、向東拓展,打造珠江高質量發展帶,意味著一江兩岸是廣州永不落幕的靈魂區域。
將東部中心與中心城區、南沙新區相提并論,合稱“三核”,是廣州空間格局最重要的一個調整。
知識城、白云機場片區、獅子洋片區的定位也很高,僅次于“三核”。
天河智慧城、廣州科學城、白云新城、長隆萬博、白鵝潭、廣州南站、海絲城、慶盛被賦予城市次中心的定位,它們是廣州多中心發展的第一步。
環五山、環大學城、環中大、環港科大有望小宇宙爆發,建設成為廣州新經濟的“四小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