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這詞首次進入人的概念大部分應該是從政治課本上對它下了一個定義——充當一切商品的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是價值的一般代表。比較有意思的是,在英語里它還是“Money”這詞,不像中文要用“貨幣”這種日常用得少的詞匯。
從貨幣這個詞我們可以看到它里面其實是包含的兩部分——貨和幣,就是我們都共同認可的等價貨物(不一定是非常值錢的)然后就說金幣銀幣紙幣這些“幣”。
正因為我們對等價貨物的認可,讓勞力士在幾十年間長盛不衰,表廠千千萬,銷量更是千千萬,雖然價格和檔次不如百達翡麗,愛彼和江詩丹頓,可是要能當一般等價物的只有勞力士。這就是勞力士的獨特之處,以致江湖上有種說法,當你看到大佬把百達翡麗換成了勞力士,那這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這就表示:他可能要跑路了!
為什么勞力士會那么有趣,這個就非常復雜了,不在今天聊的話題呢,今天主要想來跟大家聊聊貨幣的歷史。
一本關于貨幣的書《貨幣之語:聽貨幣講述其演變之滄桑》。
書中以圖文并茂的方式講述了貨幣的功能、發展歷史,以及對人類文明和經濟學范式的影響。全書分為三個部分,按照三大塊歷史時期講述了貨幣的發展歷程,以及作者對貨幣發展的展望,具體內容涉及一般等價物、名義貨幣等,并隨之延伸討論了和貨幣相關的理論、經濟危機、貨幣中的人文因素等。
按照我們的以往的概念,貨幣的出現是在“以物易物”的中間產品,比如我們用十只雞換一只羊,然后需要五只羊換一頭牛,但是當我們不需要的時候怎么辦呢?這時候貨幣就出現了。但事實卻不是那樣的!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在“以物易物”的年代,中間產物是“信用制”,更多時候是一種“掛帳”的方式來應對非即時的交換。
其實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信用制”其實也是貨幣產生的一種重要基礎,因為和金銀這些稀有金屬不一樣,貨幣用一個數字來標注它的“價值”,如果它缺乏“信用”,我們很難去接受這種共同的貨幣,所以可以說貨幣就是信用制的實體化。
貨幣的產生也伴隨著國家權力的產生,因為更具信用背書能力的是國家以及法律制度和度量衡的規范化。
同時,發行貨幣還以為國家缺錢了,因為鑄幣權本身就是一個很有趣的“斂財”方式。
說到鑄幣權,這里就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為什么要想辦法獲得鑄幣權呢?那就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貨幣的流通比現在要廣泛得多,這種廣泛直接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特別是在貿易發達的地方。不論是一兩百年前的貨幣,還是外國貨幣都不影響其價值,一樣可以進行交易——這一切其實都源自“信用”,就像今天美元作為一種全球公認的硬通貨,勞力士也是。
在另外一個方向,現代社會其實一直都在“挑戰”鑄幣權,特別是隨著區域鏈的發展,我們可以在“信用“的基礎上讓貨幣的界限不斷模糊,再次回到貨幣早期只是“一個數字”的本質上去——數字貨幣,它只是標注了一個數字,本身幾乎一點價值都沒有,還不如紙幣。
如果對錢的歷史,或者說對貨幣的歷史感興趣,這本《貨幣之語》就絕對值得一讀。
最后還是那句話,跟大象一起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