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編·鑄劍》
《鑄劍》創作于1927年4月3日,發表于4月25日、5月10日《莽原》第2卷第8、9期。原題名為《眉間尺》,1932改為現名,后收錄于《故事新編》。
我一直認為《故事新編》是魯迅最具代表性和思想性的小說,每篇小說都很有深意。《鑄劍》這個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復仇的故事。
故事主角眉間尺原本是一個生活無憂無慮、碌碌無為的少年,直到母親給他講述了自己的身世和背負的使命后,他幡然醒悟。原來他的父親是一位鑄劍大師,有一次,他接了一個活,為楚王鑄劍。
但楚王是一個“向來善于猜疑,又極殘忍的”封建暴君。眉間尺的父親為他煉成一柄世間稀有的寶劍,他為了免使儔劍者再給別人鑄劍,“來和他匹敵,或者超過他”,便以鑄劍者的血來“飼”了他的劍。
母親的講述讓眉間尺熱血沸騰,他發誓要為父親報仇雪恨,親手刺殺楚王。但是這談何容易?所以當眉間尺刺殺楚王的時候,還沒出手就被暴露了行蹤,結果招致楚王的搜捕,要捉拿眉間尺,斬草除根。就在千鈞一發之際,一個黑衣人出現,這個人就是宴之敖者。
他出手救了眉間尺,宴之敖者為什么要救眉間尺,因為他們有相同的使命和命運。眉間尺是為了自己的父親復仇,所以刺殺楚王。但宴之敖者不同,他是為了正義,為了公平,為了民眾,刺殺暴君。
更何況,宴之敖者認識眉間尺的父親,知道他的父親是個大英雄。眉間尺感謝宴之敖者的救命之恩,為了能讓復仇大計、刺殺計劃繼續下去,眉間尺決定犧牲自己。要宴之敖者拿自己的頭顱給楚王,借機接近楚王,完成復仇大計。眉間尺之所以相信宴之敖者,因為他的英雄氣概,他認為宴之敖者是個可以值得信賴的人。
后來宴之敖者又以自己會異術來到了楚王身邊,毫不猶豫的一道坎下了楚王的頭。楚王的頭依然具有生命力,于是眉間尺的頭跟楚王的頭打了起來。眼看眉間尺處于下風,宴之敖者毫不猶豫砍下自己的頭,合二人之力終于將楚王以及楚王的頭殺死,至此,故事結束。
國王雖然被砍掉了腦袋,宴之敖者和眉聞尺的仇恨得到報復,他們也壯烈地犧牲了。這就說明反抗專制和暴政的代價是沉重的,是巨大的,隨時可能犧牲,等待的將是暴力的對待。
那么,魯迅寫《鑄劍》到底是為了表達什么,其實,這篇小說相當的晦澀難懂,倒不是說文字晦澀難懂,而是里面想要表達的思想很難懂,看完之后,你以為就是寫一個復仇小說而已,如果不結合魯迅一貫的思想來看,你根本看不懂寫的什么。
其實,我倒覺得這篇小說跟《藥》很像,還是寫的對專制的揭露,對暴政的反抗的,對麻木民眾的反思,對國民性的揭露。
英雄的犧牲、麻木的民眾和難以改變的命運
就算宴之敖者為了無辜民眾犧牲,但是無辜民眾知道宴之敖者嗎?不知道。宴之敖者就是一個在黑夜出沒的人,跟《藥》中的夏瑜一樣。為了民眾犧牲了自己,可惜這犧牲根本 不值得,因為民眾根本不知道他的犧牲為了誰,還用他的血來變成人血饅頭。
那個社會中,長期的專制壓迫早已讓民眾養成了膽小,奴性,謹慎、小心、麻木不仁,置身事外。而這種性格根本原因在于專制。專制導致奴性。
因為強權,因為高壓,因為剝削,因為壓迫,因為奴役,民眾早已沒了自己的思想,沒了自己的思考,他們只能順從統治。
“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叢中出現。幾個義民很忠憤,咽著淚,怕那兩個大逆不道的逆賊的魂靈,此時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禮,然而也無法可施。”
盡管暴君已經除掉,但是結局呢?依然什么都沒有改變,民眾還是那個民眾,社會還是那個社會,統治還是統治,專制還是那個專制。
大革命之后,社會根本沒有絲毫的改變,為什么命運始終無法改變,根本在于我們自己,我們的國民性注定了悲劇的延續和命運的反反復復。
本文參考文獻:
魯迅.《故事新編·逐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