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學良晚年的一次采訪中,當記者問到西安事變的問題時,只見他擺了擺手:
“這件事請不要再往下問我,我說不出來?!?/p>
《中國時報》記者陳月卿在詢問西安事變時,亦被回復道:
“有的事情是不能告訴你們的,這其中,就包括西安事變。”
當遇到提問犀利的記者,實在無法避開這一問題時,張學良也會借助其他話題,巧妙地搪塞過去。
時至今日,80多年過去,人們所熟知的西安事變,也大多趨于事件表面。
但關于西安事變的內情,卻一直不為史學界乃至世人所知。
眾多媒體和學者都希望通過深入剖析,去了解背后的故事:
當年,張學良、蔣介石與周恩來的談判究竟說了什么?
他們也曾多次在采訪中詢問張學良,試圖找尋答案,卻鮮有收獲。甚至張學良在給哥倫比亞大學做口述歷史時,對于西安事變的內情依舊是閉口不談。
他對張之丙姐妹直言:
“有也不能告訴你,現在我絕不說?!?/p>
他也曾提到過不愿透露的原因:
“我與蔣介石、周恩來在西安的談判往事,現在蔣介石與周恩來都過世了,只剩我一個活著。
我一人的說法,根本拿不出證據,另外兩個人也不能作證,所以說了也沒用,不如不說?!?/p>
許多人認為是因為他后悔發動西安事變了,不愿再回首那段往事,因此絕口不提。
但按照張學良晚年“他不后悔”的說法,這似乎又有相沖之處。
晚年的他寧愿承認對日軍的不抵抗,也不愿再提及自己理應引以為傲的西安事變,其中,又有何緣由?
出人預料遭軟禁,沉默不語道故事
張學良在軟禁期間,曾多次談到自己對于西安事變的看法,這些想法在他的回憶錄中亦多有記載。
但在重獲自由后的訪談中,他亦曾隱約談到過對西安事變的想法。結果發現,訪談內容與書中記載大相徑庭。
在晚年的訪談中,張學良斬釘截鐵地說:
“到南京的時候,那我是真決心去赴死啊。”
“我沒混過與我自己地位、利益有關的東西?!?/p>
可實際上,當初張學良之所以下定決心深入南京“虎穴”,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得到了宋美齡和宋子文的允諾:
“漢卿,我們可以保證你的安全?!?/p>
聽到這話的少帥被打了定心針,毅然決然踏上這一不歸路。
在南京接受審判期間,他致電毛澤東:
“弟在此盡力奮斗,雖多困難,尚可順利,俟二三日把政府事做完,幾天即回?!?/p>
此時的少帥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己處境有多尷尬,他尚以為自己很快就可以回去。
很快,他就被軟禁了。
起初少帥認為老蔣囚禁他也只是一時之計,不會長久,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軟禁地的一再轉移,張學良終于明白:
短時間內,蔣不會釋放他。
在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曾希望蔣釋放張、楊二人,遭到嚴詞拒絕。
蔣介石下野后,李宗仁繼任代總統并與中共和談,發表八項主張,其中就包括釋放罪犯。自然包括張學良和楊虎城。
老蔣聞到風聲后,當即將張學良轉移到臺灣高雄。
自此,少帥遠離大陸,再未踏上故土。
不過好在宋氏兄妹履行了當初的承諾,其間,老蔣乃至特務多次想除掉張學良,但考慮到宋美齡,始終沒敢下手。
這一點,對比楊虎城的下場就足以見得。
重獲自由后,張學良多次感慨:
“我的事情只到36歲,以后就沒有了?!?/p>
其實在軟禁后,許多事情就已經注定身不由己,他只能按照老蔣的意圖行事。
包括在此期間由他所寫的諸多文章,亦大多在表示對西安事變的懺悔之意。
既如此,那晚年的張學良在接受采訪時,又為何聲稱“自己不后悔”呢?
原因之一,即他想借此機會,實現對自己形象在公眾前的重新塑造。
如他所言,此時的蔣氏父子已相繼離世,周總理也已離開,這個世界上真正把握西安事變話語權的人,只剩他自己。
雖說張學良一口咬定自己無悔發動西安事變,但當記者希望他再深入講述有關當年的內情時,他卻擺了擺手:
“這個地方請不要再問我?!?/p>
數次采訪道千言,唯獨不吐內情事
在張學良被囚禁期間,蔣介石曾對他說:
“我這里有三個條件,只要你答應,就可以恢復自由?!?/p>
這三個條件分別是:
承認西安事變是上了共產黨的當;
交還九一八事變前,蔣發給他含有“不予抵抗”意圖的密電;
答應得到自由后在國外定居,并終身不提及西安事變前后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
張學良拒絕了。
但對于西安事變前后的內幕,他托人轉告蔣介石,表示自己不會提起這件事。
他是這么說的,也確實是這么做的。
2000年,楊瀚受到父親楊拯民囑托,曾兩次前往美國拜訪張學良。
這天,張學良正坐在輪椅上曬太陽,侄女張閭蘅帶來一個人。
“這位是楊瀚先生,他是楊虎城將軍的孫子,他來看您了?!?/p>
雖然上了年紀,但張學良還是立馬捕捉到“楊虎城”三個字。
他怔住了,盯著眼前的這個人,只是接連說了幾聲“你好”,便陷入了沉默。
但在第一次見面中,張學良和楊瀚聊了許多,卻唯獨沒有談到西安事變。楊瀚見狀,也沒有強行挑起話題。
幾個月后,張學良壽辰,楊瀚受邀在場。
在宴會正式開始前,二人再次進行了深度交談,這一次,張學良和楊瀚談到關于楊虎城的諸多往事。
但只要楊瀚一詢問西安事變,張學良就閉口不言,不再說話。
后來,楊瀚找到少帥的四弟媳,謝雪萍,希望她出面找張學良聊一聊。
意料之中,得到的回應依舊是“我不記得了”。
事實上,只要是涉及西安事變的問題,張學良在回答時都會相當謹慎,甚至默不作聲。
在接受日本NHK電視臺采訪時,他曾透露:
“周恩來見蔣先生是我領他去見的。”
此時的張學良已經重獲自由,他卻用這句話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對于發動事變的原因,張學良明確說了兩點:
一是要為國家做貢獻;二是反對內戰,要求抗日。
在剛剛被軟禁的那段時間,張學良曾直言:
“對于西安事變我后悔了,因為我沒辦法前往前線戰場,上陣殺敵?!?/p>
他將后悔的原因歸結于自己無法報效祖國。
在那種處境下,少帥的這種說辭是否為肺腑之言,估計只有他自己知道。
或許是真心吐露;或許是對蔣氏的權宜之計,希望給蔣造成輿論壓力;亦或許是想向蔣證明,自己可以助他一臂之力。
但歸根結底,是少帥想要達到被釋放的目的。
當記者問張學良:
“您說送蔣回南京是準備受死,你有沒有想到一去會軟禁50年?軟禁50年這日子不好過的,假如時光能倒流,您還會如此做嗎?”
張學良回答道:
“我還是一樣那么做,我是軍人需負責任,被審是我應負之責,我做的事我負責,沒什么后悔的,假使事是如此,我還是那么做,別說軟禁50年,槍斃了,我都不在乎。”
雖說少帥一腔熱血道了個滿懷,但此時的他已經毫無顧忌,畢竟蔣氏父子已經不在。
而通過分析這段對話就足以見得,張學良有意回避第一個問題。
綜合宋氏兄妹的保證及張當初給毛澤東發送的電報,他顯然沒有想到自己此去竟會被軟禁54之久。
幾篇文章幾步路,步步皆是無言處
西安事變結束后,蔣介石曾公開發表過一本書,即《蔣委員長西安半月記》,其中記載了老蔣被軟禁期間的所見所聞。
本書情節扣人心弦,事件極具戲劇性。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戲謔地說道:
“我愿稱之為偉大歷史‘小說’?!?/p>
張學良在晚年直言:
“很不客氣地說,西安事變后,蔣介石發表的《蔣委員長西安半月記》都是假的。”
而當記者追問曾經發生的細節,張學良卻不再向下展開講述。
實際上,這本書的真正作者是陳布雷,只不過是在蔣介石和宋美齡的授意下完成的。
其中杜撰的許多文字缺乏可信度,自然也就有了業界和學界的諸多調侃。
1956年,蔣介石正在撰寫《蘇俄在中國》這本書,其間需要添加部分西安事變的內容。
他要求張學良:
“將西安事變前后事實,寫一回憶呈閱?!?/p>
少帥按照蔣的要求寫了兩封長函,匯總成了后來的《西安事變反省錄》。
但反省錄中的內容只記述了西安事變的經過,至于事變之后,諸如扣押蔣介石、周恩來與蔣介石會面等內容卻只字未提。
理由是:“或覺與正題無關,或覺此時不當再為提起。”
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這是張學良迎合蔣介石,害怕惹他生氣所做的說辭罷了。
當蔣經國看到張學良的長函后,卻十分不滿,認為少帥是在有意隱瞞,便打回命其修改。
如何既讓老蔣滿意,又能應付小蔣呢?無奈之下,張學良只能加大篇幅去檢討自己,聲稱西安事變是自己犯的過錯。
而在后來由他杜撰的《雜憶隨感漫錄》中,張學良亦表達了“懺悔”之意。
本錄言辭較前者愈發犀利,其聲稱“中共包藏禍心,別有所圖”,贊揚“蔣于西安事變中剛正嚴厲”,自貶“行動魯莽,思想幼稚”。
蔣介石看后十分歡喜,稱贊該文“有價值,有貢獻”。
除此之外,張學良甚至對自己的性格缺陷進行了剖析:
“自幼就具有不柔順的性格:違犯我的父母,違犯我的老師,違犯我的長官。
富有同情感:同情他人,同情對方,甚至欽佩我的敵手?!?br/>
縱觀以上種種,都是張學良在軟禁期間所述觀點,但實際上,對比重獲自由后他所說的話,顯然是南轅北轍。
既如此,兩個階段究竟哪一個才是少帥的真實想法呢?
張學良在后來的《口述歷史》中提到:
“蔣介石的貢獻只有黃埔軍校?!?/p>
這句話雖有偏頗,但此時的張學良明顯態度大變,不再奉行此前吹捧蔣介石的話。
過去由于受到限制乃至威脅,他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今看來,這倒像是其真實的吐露。
蔣介石在世時,張學良迫于軟禁的生存壓力,只能恭維奉承他。
結果老蔣不在了,少帥的話匣子也算是口無遮攔地打開了:
“他這個人就是為他自己的……那是唯我的利益獨尊主義?!?/p>
“我本來是很尊重蔣先生的,但后來就不尊重他了。他要有機會,他真能當皇帝。他的思想非常頑固。”
“蔣介石是個投機取巧型的買辦,好吹,什么‘幾年準備反攻,幾年成功’,這樣只會失信于民?!?/p>
“他不用人才,用奴才,何應欽就是一個奴才?!?/p>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均為張學良站在政治的角度出發,對蔣進行的批判。
若論及個人感情,他依舊十分尊重蔣介石。
實際上,張學良雖然把政治問題和個人感情分開,但有時候他把個人感情看得過重,甚至超過了政治。
就像他曾經對老蔣保證時所說:
“自己不會透露西安事變的內情?!?/p>
而這個秘密,他守了后半輩子。
結語
關于張學良是否對西安事變后悔這件事,他曾在晚年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
“我不后悔。”
但回顧少帥的后半生,即他36歲被囚禁之后,許多事情就已經命中注定,并不為他所左右了。
雖然他在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所說之言語多有矛盾。
但歷盡幾十年歲月,或許那句“不后悔”的背后,更多的是那份對人生的妥協、對過去的消磨、對未來的無奈以及對自己的心酸。
即使是在重獲自由后,也沒能如愿返回大陸,回到東北故土。
許多人認為他不愿告知西安事變內情,是因為他后悔了,其實不然。
實際上,是他在履行對故人的承諾,亦是對某位尚在世間之人的保護。
這位“故人”,無疑正是蔣介石。
而后者,其實亦在上文中暗含答案,此人,正是宋美齡。
至于原因為何?且看下文分曉。
參考文獻:
《稱無以為證 張學良一生拒談西安事變內情》 中國新聞網
《張學良晚年后悔發動西安事變嗎?事實并非如此!》 石家莊黨史網
《張學良最“大膽”的口述史》 人民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