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調休?這是很多打工人的靈魂問題。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換一下心情。看看吃苦耐勞的前輩打工人們假期有多少,可能心情會好很多。
第一,吃苦耐勞的59天假
1949年12月,新中國成立不久,政務院發布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全國人民普大喜奔,終于我們的法定假日正式確立。
一共7個法定節假日:元旦放假1天,春節放假3天,勞動節放假1天,國慶節放假2天。當時還沒有創造性的發明調休。
每周工作6天,休息周日1天,共52個公休日。加上前面7個法定節假日,法定休息時間為59天。
這個模式一共持續了40多年,有一句話概括的很好:戰斗的星期天,疲勞的星期一。
因為當時工作族下班之后,商場和賣鋪也下班了,購物只能全部放到星期天。
一到星期天,各大商場和賣鋪都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緊俏的商品甚至一大早就得開始排隊。
再加上干家務、帶娃、理發等等,星期天比工作日可累多了,導致大部分人一到周一就昏昏欲睡。打工人實際相當于幾乎全年無休。
第二,一個人帶來了雙休日
1979年1月,國家科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員胡平到聯合國開會,發現周五下午會議結束后,居然要休息兩天,因為當地人要過雙休日!
這讓胡平心中極為震驚,如此落后腐朽的制度,竟有如此休假的方式。
回國后,胡平第一時間將這一奇怪的休假方式,上報了國家科委的領導,希望能以身感受。
很快得到了領導的大力支持,并成立了專項課題組。課題組調研了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工時制度,發現先進發達國家多采用“每周5個工作日+雙休日”的模式,而且工作效率比單休高很多。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課題組還印發了問卷,征求老百姓的意見。
結果毫無疑問,大部分人都支持雙休日的模式,并且保證,工作效率肯定會大大提高。
盡管雙休日的方案已經層層上報領導,但全國范圍推行還需要很大的勇氣。
這個方案也被很多人提起,又被擱置。一直持續到了1994年2月。
國家出臺了里程碑意義的文件:《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明確自1994年3月1日起,當月第1周雙休,第2周單休,依次循環。
這就是著名的大小周制度,今天的很多70后、80后都經歷過。
大小周制度,實際是為了執行全面雙休的過渡。1995年,國家正式實施每周五天+雙休的工作制。
第三,黃金周來了,調休也來了。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發展越來越好,刺激消費也成為重要發展目標。要想消費,得讓大家休假,去旅游,去住店,去逛景區。
于是在1999年9月18日,《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完成修訂并正式頒布:
將春節、勞動節、國慶節的休息時間,與前后的雙休日拼接,形成三個7天長假。
當然,假不能白給,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要想7天假,就得調休。
當然成果也非常矚目,1999年的國慶節是第1個黃金周,2800多萬人加入了旅游大軍的行列,創造綜合收入141億元,而且每年以恐怖的速度飛快增長。
第四,小長假模式開啟。
黃金周好是好,但也有很多問題不可忽視。大家集中旅游,導致路上堵車,景點排隊,火車票更是一票難求,酒店和飯店價格暴漲。
于是在2007年,我國休假制度發生了再次變革,將三個黃金周拆為2+5模式。
五一黃金周被取消,中秋、端午和清明三個傳統節日新增為法定假日。
此時的我們休假天數已經增加到115天,上班族,尤其是工作在異地的上班族,也能在清明祭祖,端午和中秋與家人團聚。
當然小長假的代價也是調休。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靈魂問題,我們為什么要調休?
有一些專家給出了答案,因為在現階段,我們國家的發展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保持高質量穩健的經濟增長是首要任務。
而要完成這個任務,就需要大多數的打工人努力工作,增加工作時長。
再加上現在很多崗位與國際接軌,在小長假和國慶假期期間,其他大部分國家是不放假的,這讓我們的競爭力會變弱。
前面的解釋是部分專家說的,不是我說的,而且我也不太同意。
不過好消息是,現在很多官媒也在吐槽,也許調休很快就取消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