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完全基于事實
——《里斯本丸沉沒》
文丨舊故麻袋
1841年1月26日,英軍占領中國香港。
1941年12月8日,日軍自中國廣東進攻香港。
1941年12月25日,英軍投降,香港淪陷。
1942年9月25日,1816名英軍戰俘被送上日軍征用的改裝貨輪“里斯本丸”號。
1942年10月1日,中國舟山群島以東海域,美軍誤認“里斯本丸”號為日軍運輸船,將其擊至重傷。
1942年10月2日,“里斯本丸”號即將沉沒的危急關頭,中國漁民自發趕來救援,他們冒著風浪和日軍炮火,最終救起384人。
沒有人記得這段歷史,沒有人提起這段歷史,它就像是現實世界里的另一艘“里斯本丸”號,沉沒在了歷史的塵埃里。
直到2014年,中國地球物理學者、電影制片人方勵在東極島偶然聽聞了這一駭人事件,決定探究這一歷史事件,才打開了這段塵封了足足七十二年的真相。
或許你對電影制片人方勵的名字有點陌生,但事實上,他曾擔任過多部大熱電影的制片人,比如愛情電影《觀音山》、《萬物生長》;公路電影《后會無期》;劇情電影《蘋果》、《百鳥朝鳳》等。
最讓他出圈的一次,應是電影《百鳥朝鳳》面臨市場冷遇、排片艱難的困境時,他用下跪、磕頭的極端方式求影院增加排片,這一跪,雖飽含辛酸,卻也喚醒了無數觀眾對于傳統文化保護的意識,最終讓《百鳥朝鳳》獲得了將近九千萬票房。
這一次,《里斯本丸沉沒》遇到了和《百鳥朝鳳》上映時同樣的問題,不僅排片少,還沒宣發,靠著自來水和影評人一波一波口碑推薦,目前票房也沒能破兩千萬。
面臨同樣的窘境,面對記者關于“曾經為吳天明導演的電影《百鳥朝鳳》下跪,這次輪到自己的電影上映,您是否還會下跪?”的尖銳提問,面對媒體關于“傾家蕩產拍電影”的質疑,方勵表示:“錢是個資源,資源只有消耗在有意義的事兒,它才有價值。”
在方勵看來,電影不僅僅是娛樂的載體,更是文化傳承、歷史記錄的重要工具。就像他決定去拍攝《里斯本丸沉沒》時的堅定,即便要付出時間和金錢的巨大代價,他也要在茫茫人海中去找尋那些幸存者和親歷者,去找尋那艘印刻著歷史真相的沉船。
《里斯本丸沉沒》電影開頭有一句話——“本故事完全基于事實”,而這句話背后的代價是方勵尋尋覓覓的八年和身無分文的悲壯。他要還原那段被塵封的歷史,給那些犧牲者應有的紀念,給后人以戰爭的警醒,同時也要讓世界看看中國漁民的善舉和日本軍閥的殘暴。
電影搜集了大量詳實的史料,在中國香港走訪歷史學家獲得事件概覽,在英國、加拿大、美國、日本走訪當事人及其親友獲得一手口述和文本史料,到英國、美國、日本調取一手錄音和文本史料……這些史料構成了復原歷史的堅實基礎,并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在中國東極島實地勘探找到了沉船位置。
歷史的真相,就這樣通過嚴謹的研究、詳實的史料被抽絲剝繭,以偏靜態的動畫復原“里斯本丸”號沉沒前后的事件,然后通過鏡頭,從英、美、日、中四方視角出發,展現了“里斯本丸”號里英國戰俘的絕境與逢生,每一個鏡頭都會輔以相關錄音、現場口述、文字或影像記錄,作為佐證材料,證實了真相的可怖。
1942年10月1日,欲將英國戰俘運往日本做苦力“里斯本丸”正經過中國舟山附近,船上沒有做任何戰俘標識,由于美軍的誤判,船體遭到了美軍重擊,一時間船上一片混亂。
“里斯本丸”號本就載滿了戰俘,戰俘們擠在狹窄的貨艙中,傷病纏身,船體遭遇重創后,海水慢慢灌入,沉船只是時間問題。
日軍為了逃生,想到了棄船,但即便如此,他們也不想給英國戰俘留活路,于是打算封死戰俘船艙,戰俘求生與日軍搏斗,最終很大一部分戰俘都成功逃離船艙,想要通過跳海逃生。
可誰能料到,其余跟在里斯本丸號后面的日軍船隊趕來,為了不留活口,對著逃生的戰俘瘋狂掃射,一時間哀聲遍野。
在危難之際,浙江舟山的漁民劃著舢板船在水中撈起了384個英軍戰俘,但仍有828位戰俘在此次事件中死亡。
為了弄清“里斯本丸沉沒”的來龍去脈,方勵帶領團隊輾轉世界多地,采訪了幸存的英國戰俘及其家人、里斯本丸號船長經田茂的后代和日本歷史學家、按下魚雷導彈發射鍵的美國鱸魚號機械師的后代和救人的中國漁民和他們的子女。
你會發現歷史真的很可笑,可笑到這四方親歷者對這一事件完全不同的感受。
首先是受害方英國。
幸存者們大多患上創傷后應激障礙癥,在漫長歲月里,他們即使活著,也經歷著“黑夜孤寂,白晝如焚”的折磨,他們的靈魂早已變得空洞。不僅會深夜驚醒,連吃飯都要躲到桌子底下,甚至有的時候會產生意識偏差,誤以為身邊的親人是日本人。
而那些死者的家屬們,經歷著蝕骨之痛,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親人在什么地方死去,更無法挽回缺失的親情。
他們的眼淚,他們的欲言又止,他們對自己的父親、兄弟、丈夫葬身異國他鄉,感到痛徹心扉,但他們無能為力,甚至找不到他們死在了何處。
然后是肇事者日本。
“里斯本丸”號船長及其后代對這一事件沒有悔恨,只有尷尬。雖然他們知道虐殺戰俘是不道德的,但他們也只是平民,不得不服從軍方的命令。
然后是襲擊船體的美國潛艇兵。
美軍潛艇兵及其后代堅信當時美軍潛艇是在完成戰爭中的任務,這不存在任何道德上的缺陷,他們同情英軍戰俘的不幸遭遇,甚至覺得自己在這一事件中應當負有責任而悔恨終身。
最后是救下戰俘的中國漁民。
漁民們冒著槍林彈雨把落水英軍戰俘救上船,給戰俘穿衣、給戰俘做飯、給戰俘看病;他們在日軍登島把戰俘都抓回去時,還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了3名戰俘,還將他們送到重慶英國使館。
一位漁民的后代說:13歲時他爸爸出海沒回來,15歲時,他就出去救人了。中國漁民們的行為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出于最樸素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善良的本性。
英軍戰俘幸存者事后稱:“那些中國人一出現,日軍就不敢射擊了!他們害怕自己的罪行被曝光到全世界。”
還有英軍幸存者表示:“那些中國漁民在那天所救的人,遠遠比他們以為的要多得多。”
可笑的是誤擊船體的美國人尚且知道悔恨,而始作俑者日本卻毫無反應,甚至未對死去的這些戰俘有一絲一毫的懺悔。
甚至你會看到這些人的后代們對待這一事件的看法,也有著很大的不同:英國戰俘遺孤哭訴父輩的慘痛遭遇,美國大兵后代感到悔恨與同情,日本船長后代為父輩開脫,中國漁民后代平靜講述。
紀錄片用模擬動畫再現了“里斯本丸”號沉船的始末,但大篇幅以對當事人及其家人的現場訪談為主。
沒有先入為主的視角,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的批判,只有真實的呈現,令人肅然起敬。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它更是歷史的見證,是對戰爭的反思,是和平與正義的呼喚。
2019年,遇難戰俘的后代來到中國東極島沉船上方,向父輩告別、向恩人致謝。影片最后定格在了“里斯本丸”號沉沒的坐標位置。在那里,歷史雖已經遠去,但那些逝去的生命值得銘記。
《里斯本丸沉沒》歷時8年拍攝完成,電影完成了,那800多個年輕人的靈魂也可以安息了。
電影在拍攝時采訪到兩名當年的幸存者,以及東極島參與救援的林阿根老人。但影片上映時這三位當年事件的親歷者都已經不在人世了。
熒幕外,電影也在發揮著它的余熱。
片中英國士兵約翰和中國女孩“梁素琴”的愛情故事牽動人心,由于時隔久遠,方勵一遍遍尋找,也找不到這個中國女孩,電影播出后,為了能讓約翰的家人能與這位素未謀面的“舅媽”相聚,方勵只能通過網絡尋人。
欣慰的是中國姑娘找到了,她叫“梁秀金”,遺憾的是梁秀金已在1997年過世。
接下來,方勵將搜尋馬航370,找到里斯本丸堅定了他去找馬航MH370的信心。
方勵說:“我年紀大了,不知道還有多少時間,但是這件事我是不會放棄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