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楠
出品|華祥名財經全媒體
過去兩年,復星集團因持續性的處置資產、轉讓股份套現舉措引發廣泛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復星系在拋售資產的同時,也在加倉一些重點項目。比如在今年6月末,復星醫藥公告表示,控股子公司復星新藥將私有化復宏漢霖,收購其他現有股東持有的股份。
在持續“瘦身”、退出各種重資產的背景下,郭廣昌仍然擁有著斥巨資吞下一家生物醫藥“新貴”的魄力,不得不說,復星對于旗下專注于醫藥健康產業的復星醫藥期待值很高。
那么,復星醫藥有沒有成為復星系“修復估值”之路上的助力呢?
8月27日晚間,復星醫藥披露了公司2024年半年報。從最新的財報數據當中能夠看到,營收、凈利潤雙降的復星醫藥仍然處于業績下滑的不利態勢中。對于整個復星系而言,復星醫藥離成為公司復興的希望還有一段距離。
公開信息顯示,復星醫藥是一家植根中國、創新驅動的全球化醫藥健康產業集團。公司成立于1994年,以藥品制造與研發為核心業務,滬港兩地上市。公司直接運營的業務涵蓋制藥、醫療器械、醫學診斷、醫療健康服務等領域,并通過參股國藥控股覆蓋到醫藥商業領域。
根據8月27日晚復星醫藥披露的2024年半年報信息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04.63億元,同比減少4.3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25億元,同比減少31.09%;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12.54億元,同比減少8.64%。①
整體來看,復星醫藥2024年半年報的成績與其交出的2023年年報一樣,都或多或少令人擔憂:過去的2023年,公司總營業收入為414億元,同比下降5.8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3.86億元,同比下降36.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營性損益的凈利潤為20.11億元,同比下降48.08%。②
2023年、2024上半年,公司營收和凈利潤同比都在持續下降,市場仍然未能感受到復星醫藥擺脫“新冠后遺癥”的樣子。
事實上,對于復星醫藥營收下滑的態勢,這一點早已是意料之中的事。近年來,在復星系兜售資產的主旋律下,復星醫藥制藥、醫療器械和IVD業務的營收規模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
為此,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占比超七成的制藥業務板塊實現營收146.77億元,同比下滑8.24%;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業務板塊實現營收20.69億元,同比減少6.72%。唯一實現正增長的是醫療健康服務業務,實現營收36.59億元,同比增長16.9%。
同樣,在2023年,復星醫藥制藥業務、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板塊營收分別同比下滑1.91%、36.83%,公司到今年上半年尚未止住頹勢。②
而對于歸母凈利的大幅下降,復星醫藥解釋稱,主要系非經常性損益同比減少107.23%,上年同期存在持有的藥師幫(09885.HK)等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收益以及天津藥業部分股權等非核心資產出售收益。
另外對于扣非凈利同比下降,復星醫藥表示,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新冠相關產品收入大幅下降導致相應利潤減少;醫學診斷產品銷售未達預期,以及復銳醫療科技部分區域分銷轉直銷過程中運營成本上升;報告期內投資收益同比下降,等等。
復星醫藥董事長吳以芳在中期業績溝通會上還表示,今年上半年營收和利潤同比下滑,是受到新冠產品影響,但從環比看,該因素已影響不大,公司許多針對疫情的投入造成了很大的消化壓力,多數已經出清,“今年底這些消化應該能夠完成”。
能夠看到,一直到今年上半年,復星醫藥仍然在承受著新冠相關產品收入大幅下降、醫學診斷產品銷售未達預期等帶來的直接影響。對于新冠業務對公司業績的不利影響到底什么時候才會真正消除,復星醫藥目前把希望寄托在了下半年的業績表現上。
只是,“這些消化應該能夠完成”的說法畢竟還存在不確定性,若復星醫藥在今年下半年無法交出一份令投資者滿意的業績表現,公司或將承擔更大的質疑。
相比于財報數據“雙降”的成績單,在具體的業務、產品表現上,創新藥可以稱為復星醫藥今年上半年的亮點。
在創新藥業務方面,復星醫藥今年上半年成果頗多,自主研發及許可引進的4個創新藥/生物類似藥共9項適應癥獲批上市,例如重磅品種注射用曲妥珠單抗獲美國FDA批準上市;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 細胞)于中國境內獲批;漢達遠(阿達木單抗注射液)4項新增適應癥于中國境內獲批。
年中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復星醫藥創新藥品貢獻營收37億元。作為復星醫藥承載創新藥的主要平臺,6月份剛剛“收入囊中”的復宏漢霖,給復星醫藥帶來了不錯的增長數據。
上半年復宏漢霖業績表現堪稱亮眼,實現營業收入約27.46億元,同比增長約9.8%,凈利潤約為3.86億元,同比增長約61.0%。③
對于復宏漢霖能夠給復星醫藥在創新藥上帶來的發展潛力,復星醫藥方面顯然信心滿滿,這從公司對復宏漢霖的私有化動作就能看得出來。
復星醫藥董事長吳以芳曾表示,在藥品領域,復星醫藥選擇聚焦在腫瘤、炎癥免疫以及中樞神經這些領域,堅定不移往高價值、原始創新方向轉型,在這種背景下,公司的管線進行了調整,并且淘汰了一些同質化的產品。完成對復宏漢霖的私有化后,可以拓寬復星醫藥整體的腫瘤管線布局,并協同開發,減少資源浪費;復宏漢霖自身具備很好的國際化基礎,作為母公司的復星醫藥在國際化方面也走在了前頭,私有化后,雙方的國際化也可以協同發展。
不過,潛力歸潛力,從現實情況而言,復宏漢霖在短時間內還很難承擔起提振公司整體業績表現的重任。
一方面,復宏漢霖雖然是國內“創新藥二哥”、也是為數不多成功扭虧的創新藥企,但此前資本市場對其并不認可,原因在于復宏漢霖依靠生物類似藥放量的發展模式以及短期內并無重磅創新藥上市的預期讓他自身也在高度承壓。
另一方面,相比于復星醫藥今年上半年兩百億的營收“盤子”,復宏漢霖貢獻的不到30億實在杯水車薪。
可以確定的是,對于復宏漢霖這樣的公司而言,想要在創新藥領域取得長期成功一定需要巨額資金的支撐。而當復宏漢霖成為復星醫藥的一環,到底是復宏漢霖為復星醫藥“輸血”還是復星醫藥為復宏漢霖“輸血”又成了一個問題。
在創新藥研發領域,存在一個“雙十定律”的說法,即研發一款創新藥需要十年時間以及十億美金,“雙十定律”高度概括出創新藥研發的艱辛,以及所需投入的資本。
于是,短時間里,復宏漢霖所代表的創新藥可以是復星醫藥不佳業績表現中的一個小亮點,讓投資者相信公司長期發展的潛力。但從長期來看,復宏漢霖既需要證明自身堪當公司業績大任的能力,又要直面創新藥研發的高難度。
“復星最重要的聚焦是兩個板塊,一個是生物醫藥、大健康,未來的方向是生物醫藥+AI;第二個就是文旅板塊,尤其是冰雪旅游”。2024年1月13日,在浙江商會2023年年會上,郭廣昌在演講中表示。按照郭廣昌的說法,生物醫藥和文旅板塊,將成為復星以后的主營方向。
為此,復星醫藥在今年上半年的投入力度尤為值得關注,因為所謂“聚焦”,除了要重點抓住相關業務領域的市場機會,更要加強投入。
然而,即便郭廣昌已經公開表態重視,復星醫藥研發投入后勁不足的問題仍持續到了今年上半年。
年中財報數據顯示,復星醫藥與去年一樣,依然在控制研發投入。今年上半年,公司支出研發費用18.62億元,同比減少12.75%,復星醫藥表示,是由于聚焦優勢管線,研發體系整合提效所致。④
值得注意的是,照此趨勢不變的話,復星醫藥在2024年的整體研發投入,可能會降低到幾年前的水平。
2023年,復星醫藥研發總投入共計59.37億元,包括制藥業務研發投入51.72億元;研發總費用為43.46億元,包括制藥研發費用為36.38億元。彼時,公司研發投入尚且還能說是維持在高位,但只是與2022年基本持平。⑤
要知道,從2015年開始,復星醫藥每年的研發投入都在提升一個門檻,超過10億元、20億元、30億元、40億元、50億元所花費的時間基本都在一年左右。2023年實際研發投入低于預期、2024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同比下滑,說明公司研發投入后勁不足。⑥
而在醫藥領域,研發投入力度無疑是企業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保證。若復星醫藥無法擺脫復星系復雜的資產瘦身局面、強化研發投入,則有可能會影響研發創新的深度與廣度,也會直接影響投資者的信任。
復星系危機還未真正解除的背景下,“優質資產”復星醫藥何去何從仍待時間檢驗。在此過程中,如何挖有高附加值的“礦”是關鍵。
注:
1 2024.08.27,財聯社,《復星醫藥上半年業績同比下降超三成 核心業務營收規模持續收縮 | 財報解讀》
2 2024.05.10,新浪財經,《看財報|如何看復星醫藥疫苗事件后的這份年報》
3 2024.08.28,第一財經,《財報解讀|復星醫藥上半年業績承壓,下半年有望觸底反彈?》
4 2024.08.28,財新,《上半年業績下滑 復星醫藥稱年底前能“出清”新冠影響》
5 2024.06.25,新浪財經,《郭廣昌豪砸50億,買下抗癌藥新貴》
6 2024.01.29,鈦媒體APP,《復宏漢霖的“莫比烏斯之環”詛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