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果我們在全球化帶來的新視野中再次回望那段歷史,會發現鄭成功不僅是驅除荷虜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還是大航海時代中國少有的擁有海權意識的領導者,是中國古代史上罕見的國際人物。
“開辟荊榛千秋功業;驅除荷虜一代英雄。”這是1962年,郭沫若在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00周年時寫下的對聯,意思是鄭成功開拓了臺灣這一荒涼之地,建立了流傳千秋的功績;趕走荷蘭殖民者,實為一代中華英雄。
鄭成功短暫的一生曲折而離奇:15歲考中秀才;21歲入國子監深造;22歲因限于時勢投筆從戎,走上抗清復明之路;38歲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被后人奉為“開臺圣王”。
然而,鄭成功在收復臺灣5個月后,便撒手人寰,他一生的光榮與夢想,也隨著他生命的消逝而終結。
今年是鄭成功400周年誕辰,如果我們在全球化帶來的新視野中再次回望那段歷史,會發現鄭成功不僅是驅除荷虜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還是大航海時代中國少有的擁有海權意識的領導者,是中國古代史上罕見的國際人物。
《文史博覽·人物》2024年第8期 《鄭成功的光榮與夢想》
鄭氏海商集團崛起
15到17世紀,隨著西方進入大航海時代,歐洲西班牙、荷蘭等國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大洋上,殖民主義的腳步席卷全球,亞洲地區的東南海洋成了西方殖民者橫行海上的“走廊”。16世紀時,荷蘭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
荷蘭與中國的最早接觸是在萬歷二十九年(1601),荷蘭艦隊要求通商貿易,被當時奉行“海禁”政策的明朝拒絕。1624年,不甘心的荷蘭艦隊強占中國臺灣。也是在這一年,鄭成功出生了。
鄭成功出生于東南沿海一個海商家庭,其父鄭芝龍亦商亦盜,海上貿易做得風生水起。為了能在中國開展貿易,人生地不熟的荷蘭人找到了鄭芝龍,希望他充當本地代理,借助他的武力來壟斷中國對外貿易市場。鄭芝龍抓住了這次機會,鄭氏海商集團迅速崛起。
正中穿綠衣者為“荷蘭人眼中的鄭芝龍”。
荷蘭史學家包樂史在研究中提到,“1625年春天……鄭雇傭了李旦(福建巨商)的船只作為武裝民船為荷蘭人服務。”
通過與荷蘭人的合作,鄭芝龍的實力越來越強,用了兩年時間就擁有上千艘船。
隨著對外貿易不斷做大,鄭氏海商集團雄霸一方,吞并了原先的零散貿易渠道,幾乎壟斷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市場,形成一方割據勢力。
一名西班牙傳教士記載:“鄭氏家族是海上君主和統治者,在中國從未有如此眾多和龐大的船隊,僅在廈門水域的水師就多達13000艘帆船,成千上萬分布在整個沿海線上的其他船只也聽命于這個帝國。”
荷蘭人顯然不會對逐漸壯大卻越來越不聽話的鄭氏家族放任不管。1633年,在金門島的料羅灣,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鄭芝龍所率大明艦隊爆發了一場海戰,此時的鄭芝龍已經接受大明朝廷招安。這次海戰被視為一場中國與歐洲列強早期海上較量的一次重要交手。
是役,荷蘭東印度公司集結了9艘數百噸的先進戰艦和50艘海盜船,對陣鄭芝龍所率大明的50艘戰艦和100艘小型戰船。
據史料記載,1633年10月20日,氣勢洶涌的荷蘭戰艦向北行駛至料羅灣,卻不料處在了下風位,明朝和鄭芝龍的艦隊抓住了這個反攻的機會,奮力應戰,最終取得了海戰的勝利。
料羅灣海戰意義非凡,奠定了明朝對日本、中國臺灣及南海海域的控制權。鄭家的海上產業更是不斷發展壯大。料羅灣海戰反映了海洋文明之間競爭的規律——制海權決定商業貿易權。
荷蘭人先進的艦船。
焚青衣投筆從戎
料羅灣海戰爆發這年,鄭成功年方9歲,兩年前,他才由父親從日本接回泉州安平老家。
由于在日本從事經營活動,鄭芝龍早年居住日本平戶,與當地女子田川氏結婚,生育了鄭成功,當時父親為他起名為“森”。1631年,7歲的鄭森隨父回國。
鄭芝龍亦商亦盜的人生閱歷讓他認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他希望兒子可以好好讀書、考取功名,年僅7歲的鄭森便跟隨名師開蒙。鄭成功天資聰穎、勤學苦讀,15歲成為南安縣學的秀才,21歲時在南京成為國子監太學生,師從名儒錢謙益。錢謙益為了勉勵鄭森,為他起別字“大木”。
鄭成功不僅學習了儒家經典,還對軍事戰略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的父親曾將他送往金門,接受更加嚴格的軍事訓練,這為他日后的軍事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645年夏,南京弘光政權覆亡后,鄭芝龍在福建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是為“隆武帝”。鄭森在父親鄭芝龍的帶領下拜見朱聿鍵。
隆武帝見他風度翩翩,一表人材,對答如流,非常賞識,撫其背說:“恨朕無女妻焉。”因為沒有女兒,深憾不能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就賜他姓朱,賜名“成功”。“以駙馬體統行事。”國姓爺鄭成功的名號便由此而來。
1646年,清廷大軍入閩。鄭芝龍畏懼清軍勢力,不顧鄭成功“哭諫”,決意降清,導致福建西北門戶仙霞關失守,福州淪陷,南明隆武王朝傾覆。母親田川氏在這場劫難中受辱自盡,自己太學時代的授業恩師——一代大儒錢謙益也棄節投誠,鄭成功20余年來信仰的“天地君親師”頃刻轟然崩塌。這對儒生鄭成功來說,打擊是尤為沉痛的。
如今,在鄭成功故鄉南安豐州鎮與泉州豐澤區交界處的孔廟東側,有一座魁星樓,樓前立著一塊刻著“鄭成功焚青衣處”的石碑,這便是鄭成功投筆從戎的歷史見證。
“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所用,謹謝儒服,唯先師鑒之。”22歲那年,鄭成功在孔夫子的廟堂前焚毀了儒者衣冠。從此,他揮別了秀才儒生的角色,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
或許,支撐他做出如此抉擇的精神根源,依然是儒家思想中“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血性操守,與“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悲壯情懷。
開辟荊蓁逐荷夷
要說鄭成功短暫一生的最高光時刻,當數其收復臺灣的壯舉。
那是1661年的一個清晨,海風帶著咸味和遠處的戰鼓聲,吹拂著金門島上的戰旗。晨曦中,鄭成功身著戰袍立在船頭,目光如炬,凝視著遠方的地平線。他的目標?那片被荷蘭殖民者占領的土地——臺灣。
在這之前,鄭成功率軍在東南沿海割據一方,與清廷抗衡,戎馬倥傯十余年,從他留下的一些詩篇可窺見其“抗清”決心。
1652年,鄭成功大敗清將陳錦,攻克閩南的海澄、長泰等地,寫下一首《龍海橋頭觀江潮》詩。詩曰:“神州鼎沸橫胡虜,禽獸衣冠痛偽朝。十萬健兒天討至,雄心激似大江潮。”詩中,鄭成功稱清政權為“偽朝”,把降清的官員,斥為“禽獸衣冠”。
1659年,鄭成功北伐攻克鎮江、瓜州,兵臨南京城下,寫下了《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然而,在清政府的強勢鎮壓下,鄭成功最終北伐失敗,“十萬健兒天討至,雄心激似大江潮”的豪情壯志付諸流水。
這一時期,一直以福建廈門為抗清基地的鄭成功,經過反復研究,決定跨越海峽收復臺灣。彼時,臺灣商人何斌因不滿荷蘭殖民者的血腥統治,將親手測繪的有關臺灣港道和荷蘭兵力分布、炮臺設置的地圖交給鄭成功。有了軍事上的決策依據,更加堅定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決心。
1661年2月,鄭成功在廈門召集眾將,正式宣布了他的計劃:“我欲平克臺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后東征西討,無內顧之憂,并可生聚教訓也。”即收復國土,把臺灣作為抗清的根據地。
1661年4月,鄭成功從金門料羅灣誓師出發。出發前他在《祭海表文》等文告中宣告:“收復臺灣,上報國家,下拯蒼生,建立萬世不拔基業;我師一舉一動,四方瞻仰,天下見聞,關系實為重大。”
1661年9月16日鄭、荷海戰圖。
鄭成功所率大軍先泊澎湖,遭遇風暴及糧荒,他當機立斷,“堅冰可蹈”,冒著呼嘯狂風繼續前進,直指臺南。
四月初一黎明,大軍艦隊抵達鹿耳門。鹿耳門是進入臺灣的北航道,沙石淤淺、航道迂回,只能通行小舟,但可以有效避開荷軍火力強大的防守。因此,鄭成功利用每月初一漲大潮之勢順利通過北航道,成功從鹿耳門登陸。
登陸后,鄭成功給荷蘭東印度公司長官發去信件:“然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之所踞,今余即來索,則地當歸我。”
鄭軍登陸后,荷蘭人不甘心失敗,利用堅船利炮從海上及陸地發起一次次瘋狂反撲。在臺灣民眾的鼎力相助下,鄭軍經過近一年的艱苦作戰,一次次擊退了荷蘭侵略者的進攻。1662年2月1日,荷蘭殖民者不得不在投降書上簽字,被侵占長達38年之久的臺灣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在那個動蕩的時代,鄭成功以其非凡的膽識和智慧,成功地將臺灣從殖民者手中奪回,這不僅是對當時國際強權的一種挑戰,更是對民族自尊和自信的一種彰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核心利益。
收復臺灣后,鄭成功慷慨激昂地寫下《復臺》一詩:
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孔繼昭等人創作的年畫《鄭成功收復臺灣》(局部)。
孔繼昭等人創作的年畫《鄭成功收復臺灣》(局部)。
出師半捷身先死
在舉起“抗清復明”大旗之際,鄭成功提出了其立國舉兵之大戰略“延平條陳”:“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其核心是以海外貿易作為重要的經濟基礎,支撐其軍事力量。
荷蘭人退卻之后,鄭成功秉承“通洋裕國”的戰略思想,控制了東亞的航路,在鼓勵農耕的同時,積極開展海外貿易,使得商船往來如梭,財富源源不斷。
另一方面,鄭成功開始著手重建臺灣。他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建政權、制法律、定官職、興學校、屯田墾荒、開海通商,極大地促進了臺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一大批不愿降清的明朝遺老和文人學士相繼入臺,他們在臺灣著書立說,創辦私塾,看病行醫,促進了臺灣儒學的發展。
正如馬英九所說:“臺灣的文化思想由鄭成功、陳永華來臺引入朱熹閩學而廣為流傳”,正是鄭成功把閩江流域的朱子理學亦即“閩學”引種上島而開花結果。
荷蘭統治即將結束時,臺灣的人口包括土著居民與移民共10萬有余,其中移民據推測有2萬余人。鄭成功的大軍及其家屬約3萬人,可以說是內地向臺灣的最集中的一次集體移民。
位于福建南安的鄭成功紀念館。
令人遺憾的是,鄭成功在攻克臺灣以后,連續經歷了幾件讓其氣塞胸膛、怒不可遏的大事:供奉的旗號和精神支柱——南明永歷帝在云南被吳三桂殺害;降清的父親、叔叔及幾位弟弟等族人被清廷斬殺,祖墳被掘;長子鄭經無行亂倫,眾將抗命……這些打擊導致其氣虛郁結,加重了他因水土不服所致的病情,最終急怒攻心,含恨而逝,終年才38歲。
他的猝然離世,使他那些遠遠未竟的政治抱負成鏡花水月,套用那句古詩:出師半捷身先死,更使英雄淚沾衫。
在那個大航海的時代里,藉由海市通商的力量推動中國社會近代化轉型的機會,卻因他的猝然早逝,及其子孫困囿于臺灣孤島的無所作為而錯失。遠航的夢想,也隨之湮滅在南洋的波濤中。
如今,幾百年過去了,帝制王朝的背影早已隨雨打風吹去,中國前所未有的全球貿易時代已經到來。鄭成功復疆建臺的壯舉,也不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文 | 吳雙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