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便吸引著無數人崇拜的目光,要知道,在那時已經可以拍攝照片了,相較于畫像而言,照片既省時省力,且與毛主席也一定是最為相像的,那為何一直以來,在天安門城樓上懸掛著的是毛主席畫像,而非毛主席本人照片呢?
關于這一問題,毛主席的畫像師葛小光給出了答案......
毛主席的畫像第一次被懸掛并不是在建國之初,而是在1949年2月12日,在慶祝北平和平解放的大會之上,在那年7月7日,毛主席的巨幅畫像就被掛在了天安門城樓之上,在國慶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上正式開始懸掛毛主席畫像(戴八角帽),這幅畫像是由周令釗主筆畫出來的。
當然,這幅在開國大典上懸掛著的毛主席畫像尤為重要,在接到畫毛主席畫像的任務后,周令釗即便是在晚上睡覺時都忍不住思考究竟該如何畫,在他看來,畫毛主席畫像要畫出來的就是毛主席的形和神韻。
在經過兩個星期的揣摩和修改后,周令釗終于完成了這幅畫,當時時任北京市長的聶榮臻得知毛主席畫像完成后,趕忙前去看了看,當看到后,聶榮臻對這幅毛主席畫像十分滿意,因為畫出了毛主席的表情和神韻,但與此同時,聶榮臻也對畫中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意見。
在畫畫像時一定是有參考的照片的,因為周令釗參考的照片毛主席的扣子是敞開的,但聶榮臻認為這幅畫像畢竟是要出現在開國大典這樣嚴肅、莊重的場合的,扣子還是系上比較好,就這樣,周令釗又一次修改了毛主席的畫像。
然而就在周令釗改好回家休息時,突然接到了一個緊急電話,要求他再一次修改毛主席畫像,因為在毛主席的衣服上有“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字,雖然在遠處并看不清楚,但還是破壞了畫像的完整性,因畫像已經掛上去了,想要拿下來沒可能,最終只能拿著拼好的梯子,周令釗在拿著顏料桶爬上爬下來回修改,最終畫像修改完時,天已經快亮了,在周令釗返回家后,他甚至來不及休息,只是匆匆換了一身衣服,便趕往學校,與大家一同游行,前往天安門廣場參加開國大典。
在之后的歲月里,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又經歷了數次更迭,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次,也就是1950年毛主席的新畫像僅被掛了一天也就是1950年10月1日這一天,究其原因是畫像師辛莽挑選了一張毛主席眼睛略微向上看的半側畫像,畫像被掛出后,群眾便提出了一些意見,認為毛主席的這張畫像只突出了一個左耳朵,且左眼珠偏上,顯得毛主席有些“目中無群眾”的感覺,因此這幅畫像僅被使用了一天。
從1967年起毛主席的畫像一直都是由王國棟主筆,直到1977年毛主席的畫像開始由王國棟的徒弟葛小光接任主筆。
經過多年的經驗,葛小光畫的每一張毛主席畫像都是有所不同的,而這不同更是包含著葛小光對歷史的理解,也正是因為如此,每當有人從天安門城樓前走過時,總是忍不住看著毛主席畫像感慨一句:“真像啊!”
一直以來天安門城樓上掛著的是毛主席畫像,而非毛主席照片,其本質不僅僅是為了追求與毛主席表象相似,更希望表達出的是毛主席精神、品質,只有做到極致的神似,才能讓老百姓們有親眼見到毛主席的感覺。
葛小光也曾表示,攝影還有個拍攝角度的問題,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只能如實反映,照片只能修一修,但畫畫不同,畫畫不僅可以保留照片的優點,還可以彌補照片的不足,因此,天安門城樓上一直掛著的都是毛主席畫像,而非毛主席照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