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俞經民再次回歸,上汽乘用車的未來也愈發引人注目。這不僅僅是因為汽車新四化沖擊下,上汽乘用車自身呈現出“頹勢”,更因為俞經民在上汽大眾期間就有著“胖頭俞”的美譽,俞經民本身就是車圈的“當紅辣子雞”。
但和此前俞經民擔任上汽乘用車副總經理時,上汽乘用車的高歌猛進不同,眼下的上汽乘用車正面臨轉型的困境,銷量上的下滑和產品上的青黃不接,都考驗著俞經民的救火能力與管理藝術。
來自上汽集團的產銷快報顯示,上汽乘用車8月份銷量僅有41827輛,同比下滑達44.67%,而今年1-8月累計銷量也僅有42.6萬余輛,同比下滑達23.51%,如此銷量和彼時的大幅向上相比完全是冰火兩重天。
而作為上汽乘用車的重要組成,MG無疑是俞經民更需要關注的點,來自第三方的公開零售數據顯示,今年8月份MG品牌國內零售銷量僅有6354輛,和去年同期的8063輛相比同比下滑達21.1%,而且令人擔憂的還有出口量,其8月份出口量為28163輛,同比下滑達43.9%,可謂跌幅巨大。
國內外銷量的雙下滑意味著MG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面臨諸多困境,這不僅包括國內市場的深刻變革包括能源汽車的崛起對傳統燃油車市場構成了巨大沖擊,還有海外市場復雜的關系變化。
同時,面對國內市場消費者,MG仍在強調年輕、運動的品牌形象,但推出的產品卻缺乏智能化與電氣化的內核,這就導致新車往往難以吸引年輕消費者的目光。就拿新上市的MG 5來說,新車一口價6.59萬元起售,看似價格很有驚喜,但其實和23款的老車型相比整體提升并不明顯,而且老款車型相比提升并不明顯,尤其是老款車型配備CVT變速箱的入門版本終端讓利后定價已經來到了6.19萬,而在配置上和新款車型相比差距并不算大,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新款MG 5的競爭力。
當然新MG5也并非沒有亮點,其亮點在于高配車型搭載了一臺1.5T發動機,官方零百加速最快僅需6.9s,不過其在智能化配置表現上并不盡如人意,無法滿足當代年輕消費者既要還要的產品需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MG5能否走俏對于MG而言其實還是十分重要的,作為目前MG品牌下最有望走量的車型,MG品牌總經理陸家俊為MG定下了月銷5000+的目標,其曾公開表示,“可能很多年輕人在選擇第一輛車都會在10萬以內的價格區間里選擇,因此從續航、動力等因素上,新一代MG5有其優勢所在”。
但是陸家俊沒有說的是,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MG5還面臨著長安逸動(參數丨圖片)、吉利帝豪等同級國產對手的競爭,他們的終端起步價也已經進入了6萬開頭,而且合資品牌的A級家轎也已經向10萬內市場靠攏,比如東風日產的軒逸經典版的終端市場入門價已經低至6.88萬,卡羅拉的終端市場起步價也已經跌破9萬元,這意味著雖然MG5定價不高,但是必然會面臨同級對手的競爭。
如果說繼續開拓燃油車市場是俞經民為MG開出的第一劑藥方,那么推出更多新能源產品則是俞經民為MG開出的第二劑藥方。其表示,MG品牌確實在繼續深耕燃油市場,但并不代表不重視新能源市場。電動鋼炮MG4 EV、敞篷電跑Cyberster這些產品已經面世,并且后面還會加速新產品投放。未來還將將面向年輕家庭,推出一款純電SUV,明年還要發布MG6全新能源形式,完善轎跑的型譜。
事實上,俞經民有此想法并不難理解,因為作為上汽集團旗下的重要出口品牌,MG一直被視為中國汽車品牌走向世界的先鋒。然而,接連的出口銷量數據卻給MG的全球化戰略蒙上了一層陰影,在這樣的背景下,MG能否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也就變得十分重要。
在我看來,雖然海外市場目前依然是MG品牌的主要銷量通道,但是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MG除了開拓海外市場外,更應保持清醒頭腦,對國內市場予以應有的重視,惟其如此才能遏制其在海內外市場的雙重頹勢,從而實現銷量回暖。
(本文由【車界】新媒體編輯部原創出品,本文所涉及銷量數據來源于乘聯會或第三方平臺發布的行業綜合銷量數據,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標注來源的數據及相關資料均為引用,具體請以官方信息為準。本文作者藍湛,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