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拉·瑪爾的人生完全籠罩在巴勃羅·畢加索的陰影下。
他是太陽神,藝術世界圍繞他運轉。她必須熄滅自己的光芒來反射他的光芒。
她被稱為畢加索的情人,畫家的繆斯女神,因《哭泣的女人》流傳千古。
但,這是朵拉的愿望嗎?
01亨利埃特與朵拉
朵拉·瑪爾
朵拉·瑪爾原名亨利埃特·西奧多拉·馬爾科維奇,1907年出生在法國巴黎。
父親約瑟普·馬爾科維奇是一名克羅地亞建筑師,曾在薩格勒布、維也納學習,然后來到巴黎定居。母親路易絲-朱莉·沃辛,有一間時裝屋。
年輕的朵拉·瑪爾
1910年,朵拉的父親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獲得了包括奧匈帝國大使館在內的多項委托,于是3歲的女孩兒跟著父母離開家鄉遠赴南美。
朵拉的整個童年都是在阿根廷和法國之間穿梭,她的成長經歷見識過形形色色的人,充滿了多元文化,讓她能夠用廣闊的眼光和更加深刻的直覺面對世間。
《Nusch éluard》,朵拉·瑪爾,約 1935 年
歐洲和南美海上航行漫長,父親給了她一臺相機,開啟了朵拉的攝影之旅。優渥的生活,良好的教育造就了一個清高自傲、才華橫溢的女子,她身上那種玩世不恭的顛覆感和強烈的表達欲望,令朵拉的作品格外與眾不同。
1926 年,全家返回巴黎。朵拉·瑪爾在中央裝飾藝術聯盟和攝影學院學習課程,同時還就讀于巴黎美術學院和朱利安學院,學習繪畫技巧。
朵拉·瑪爾
4年后,朵拉開始從事攝影師工作。她還沒想好未來的路,在那段時間里,她與匈牙利出生的法國攝影師布拉塞共用一間暗房,并受邀與布景設計師皮埃爾·克弗共用一間工作室。
“她非常雄心勃勃,雖然還不確定自己要朝哪個方向發展,但精力充沛。”
身著泳裝的模特,朵拉·瑪爾,1936
盡管父親一直在經濟上給予幫助,朵拉還是決心要自己賺錢。于是她成了一位商業攝影師,主要為廣告和時尚雜志拍攝商業照片。朵拉在商業訂單中展現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比如在《費加羅報》拍攝的泳裝照時,將比基尼模特曼妙的身心與波光粼粼的池水重疊,藝術與美感兼具。
發油廣告,1934-35
又比如,她為發油拍攝的廣告中,瓶子流出來的不是油,而是濃密的秀發。
巧思讓她很快融入了巴黎的先鋒攝影圈,成為曼·雷的朋友與模特。
在開啟超現實主義旅程前,朵拉有認真的觀察和記錄這個世界。
朵拉的作品
朵拉的作品
1929 年,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爆發后,歐洲社會經濟狀況迅速惡化,失業者和貧困人口數量大幅增加。
商單的時候,朵拉的鏡頭對準身材窈窕,容貌絕麗的模特;私底下,她帶著相機走遍倫敦、巴黎和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布拉瓦海岸的街頭,將底層最弱勢的群體的生活記錄下來。
賣肉攤前的女人,1935
盲人、無家可歸者、懷抱嬰兒的母親和玩耍的孩子……這些人才是朵拉真正想拍攝的主體。她將看到的現實、腦海中的思考與拍攝技術相結合,拍出的作品變得更加奇詭不安。
1932 年,朵拉的首次個展在巴黎范德堡畫廊舉辦,其中超現實主義作品受到世人追捧。尤其是其中一張犰狳胎兒的照片,朵拉給其取名《烏布肖像》,以“令人厭惡的特質”脫穎而出,給觀看的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烏布肖像》
人們忍不住評價道:“這位藝術家的照片要么美得近乎超自然,要么逼真得令人心碎,捕捉到了貧困的現實。”
朵拉·瑪爾的攝影作品
朵拉·瑪爾的攝影作品
驕傲的朵拉對自己擁有的才華也毫不懷疑,她說:“我和曼雷一樣好!”
但所有的驕傲都從認識畢加索開始被碾碎。
02遇見畢加索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
無人不識畢加索,這位大師早年就展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當朵拉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不斷探索之際,畢加索已經名滿天下。
朵拉的攝影作品
朵拉并沒有“肖想”成為大師的戀人,她活躍于左派政治領域,參加了許多超現實主義團體,經常參加示威、集會和咖啡館對話。故而她這一階段的作品充滿了“火藥味”。法國藝術評論家雅克·蓋納將朵拉·瑪爾描述為:“一個捕捉圖像的黑發女獵手。”因為她會將對政治的焦慮和不安投射進自己的作品中去。
朵拉·瑪爾的攝影作品
畢加索主動找上了朵拉。
有一次,他參觀曼·雷的工作室,腳步卻在一幅肖像前停了下來。照片中的女人一頭如云的烏發,眉清目秀,眼神迷離。這是曼·雷以朵拉為模特拍攝的作品,他很滿意,將之掛在了工作室中。
曼雷拍攝的朵拉·瑪爾
“我能保留這幅照片嗎?我會好好保存。”
于是,畢加索離開工作室的時候,帶走了它。
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 1935 年底,當時朵拉正在讓·雷諾阿的電影《朗格先生之罪》片場拍攝宣傳照。匆匆一瞥,沒有正式交談。
曼雷拍攝的朵拉·瑪爾
幾天后,在雙叟咖啡館,他們共同的朋友保羅·艾呂雅把朵拉介紹給了畢加索。作家讓-保羅·克雷斯佩勒講述了他們初次相遇的故事:“年輕女子嚴肅的臉上,淡藍色的眼睛閃閃發光,濃眉毛讓眼睛顯得更加蒼白,一張敏感不安的臉,光影交替掠過。她用手指不停地用一把小尖頭小刀捅進木桌,有時會捅到手,一滴血就會從她黑色手套上繡的玫瑰花縫中流出……畢加索讓朵拉把手套給他,然后把它們鎖在他收藏紀念品的陳列柜里……”
朵拉·瑪爾
有人說這是一種游戲,是朵拉吸引畢加索的手段,但在熟悉畢加索的朋友看來:“我敢肯定,她想勾引他。拿著刀的整個場景在虐待狂看來不過是笑話,幾乎是一場表演。”
誰不想成為20世紀最偉大藝術家的愛人呢?只不過,朵拉以為她是主宰者,但沒過多久天平就向另一端坍塌。
03哭泣的女人
巴勃羅·畢加索的創作經常被劃分為幾個時期:藍色時期(1901-1904 年)、玫瑰時期(1904-1906 年)、受非洲影響的時期(1907-1909 年)、分析立體主義(1909-1912 年)和綜水晶時期(1912-1919 年)。
在此之后,他的創作陷入困頓,好幾個月都沒有新畫作的誕生。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
創作永遠是艱難的,尤其當創作風格進化的時候更是難上加難。
朵拉恰如其時地出現了,她帶著畢加索參觀自己的暗房,傾盡全力教他攝影技術,還將“老畫法”教給他。這是一種結合攝影和版畫的技法,為畢加索打開了新世界大門。
朵拉·瑪爾
畢加索之前是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藝術家,朵拉將自己對政治的認識,底層人民的苦難灌輸進畢加索的胸腔,讓他開始將目光投向以前不曾注意到的角落。
畢加索在創作《格爾尼卡》
策展人阿瑪說道:“遇到朵拉·瑪爾時,一個新的畢加索誕生了”。畢加索靈感如泉涌,在短短25天時間里完成了大型油畫《格爾尼卡》。這幅畫超現實主義繪畫體現了戰爭的殘酷與人民的絕望,死去的孩子,尖叫的母親、殘肢斷臂和死亡。
《格爾尼卡》,畢加索,1937
朵拉年輕時學習過繪畫,她一直對自己的繪畫能力有所懷疑,但在畢加索的鼓勵下,她放棄了攝影,重新拿起了畫筆,筆觸中卻充滿了“畢加索味兒”。每當朵拉對繪畫的事情有所懷疑的時候,畢加索都會鼓勵她不要輕言放棄。
朵拉·瑪爾
如果說畢加索是藝術領域的巨木,那么他所愛過的女人們都是滋養土壤的養料,每一任皆是如此。
從青春期開始,畢加索就保持著激烈的戀愛和性關系,傳記作家約翰·理查森稱:“工作、性和煙草”是他的癮癖。”
畢加索的第一任妻子奧爾加·霍赫洛娃
畢加索一生中結過兩次婚,與三名女子育有四個孩子,朵拉并不算在其中。
女人是畢加索作品中永恒的主題,不同女性出現在他身邊成為他的繆斯,他會將她們高高捧起。但當他厭倦了她們之后,這些女人就是腳下的泥土,可以任意踐踏。
畢加索的情人:瑪麗·特蕾莎·沃爾特
畢加索承認:“對我而言,只有兩種女人:女神和受氣包。”
在沒有到手的時候,朵拉是他的女神,沒過多久,她就變成了受氣包。
朵拉·瑪爾
遇到朵拉之前,畢加索剛剛拋棄舞蹈家妻子奧爾加·霍赫洛娃,與甜美可愛的模特瑪麗·特蕾莎·沃爾特陷入戀情,并生了一個女孩兒——瑪雅。
與朵拉交往期間,畢加索將瑪麗、她的姐姐和母親安置在魯瓦揚別墅。每個周末他都會離開朵拉身邊,在別墅里與瑪麗和女兒一起度過。
朵拉·瑪爾
一次,瑪麗和朵拉在畢加索的工作室相遇。當時畢加索正在畫《格爾尼卡》,根本無暇顧及兩個女人的暗戰。當兩人要求他在她們之間做出選擇時,他只是冷冷的撇了兩個女人一眼:“你們必須自己決一死戰。”
他鼓勵女人們為他爭斗,眼睜睜看著朵拉因為嫉妒而變得越來越偏執。他們天天吵架,而且“怒火越來越頻繁,常常以打架收場”。
《女人的頭部畫像No.4》,畢加索
朵拉的傷口與眼淚激勵了他的創作,《哭泣的女人》就此誕生。
04她瘋了
畢加索與朵拉
畢加索是一位不擇手段的天才,他將自己的每一段戀情都記錄在他的畫作、素描、雕塑中。他的熱情來得很快,但就像是海灘上的潮汐一樣,很快就會退卻。
《DM小姐肖像》,畢加索,1940
被吸引、激情戀愛、虐待、熱情褪去、拋棄幾乎成為畢加索的固定“戀愛”模式。
朵拉的獨立和才華吸引了畢加索,但他既沒有與妻子奧爾加離婚,也沒有離開情婦瑪麗,他讓這幾個女人交織在他的生活中,為他瘋狂。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
我們無法得知朵拉到底怎樣從一個獨立的、自信滿滿的女人變成一個為愛歇斯底里的“瘋子”,但畢加索在其中肯定起了巨大作用。
畢加索的孫女瑪麗娜·畢加索成為家族中第一位公開控訴畢加索的成員,她在回憶錄《畢加索,我的祖父》中寫道他對待女人的方式:“他讓她們屈服于他的動物性/欲,馴服她們,迷惑她們,吞食她們,并將她們碾壓在畫布上。他花了好幾個晚上提取她們的精華,等她們血流干后,他就會把她們處理掉。”
畢加索與朵拉
畢加索的第一任妻子奧爾加·霍克洛娃死于精神崩潰;
瑪麗·特蕾莎·沃爾特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杰奎琳·羅克都在他死后自殺身亡。
“他需要用鮮血來簽署他的每幅畫:我父親的血、我兄弟的血、我母親的血、我祖母的血和我的血。他需要那些愛他的人的鮮血。”
畢加索與朵拉在沙灘上,1938
朵拉也沒能逃過這種命運,根據目擊他們關系的人說,畢加索以羞辱朵拉·瑪爾為樂。他粗暴的對待她,有時候還會動手打她,看著那張哭泣的面容,他的作品變得更大膽,更加豐富多彩和富有表現力。
朵拉·瑪爾坐姿,1938
1943年秋天,洛德第一次見到朵拉時,她還和畢加索在一起。當他們三人在巴黎共進午餐時,洛德總是不由自主的盯著朵拉那雙蒼白修長的涂著深色指甲油的雙手,和她一直叼在牙齒之間的金色煙嘴。“她非常美麗,有著堅挺的鼻梁、完美的猩紅色嘴唇、結實的下巴、略顯厚重且富有力量的下頜。”其實,這尊名貴的瓷器內部已經布滿細紋,稍稍受到外力的刺激就會轟然崩塌。
朵拉·瑪爾
在朵拉不知道的地方,一位名叫弗朗索瓦絲·吉洛特的 21 歲藝術家已經引起了畢加索的注意。藝術家被弗朗索瓦絲身上張揚的生命力所吸引,1944年春天,朵拉被拋棄,由此引發精神崩潰。
05沉寂半生
畢加索告訴朋友,朵拉嚇壞了他,“我離開她是出于恐懼,她瘋了。”他說。
這段時間連續不斷發生了很多事兒,朵拉的父親離開巴黎回到阿根廷,母親和密友努施·艾呂雅接連去世,一些朋友因為戰爭流亡國外,再加上畢加索決絕的分手……朵拉再也承受不住痛苦精神崩潰。她被送進精神病院接受電擊,并接受了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長達2年的治療。
朵拉·瑪爾
在精神病院中,朵拉常常喃喃自語:“只有我知道他是什么……他是死亡工具,他不是人,他是一種疾病……”然而根本沒有人會傾聽一個瘋女人的耳語,史書永遠是勝利者書寫。
畢加索與弗朗索瓦絲
當朵拉在藥物和電擊中苦苦尋找自己的時候,畢加索與弗朗索瓦絲正相愛。畢加索向朋友宣布:“戀情使我的心靈煥發活力,并激發我創作出一系列精彩的畫作!”他早已經將朵拉隨意的丟棄在腦后,就像是一塊已經用舊了的抹布。
畢加索與朵拉
聽聞朵拉的精神狀況開始好轉,畢加索在沃克呂茲省的梅內爾布為她買了一棟房子當做分手費,徹底了結了這段感情。
朵拉一言不發搬了進去,再也沒聯系過畢加索。
朵拉·瑪爾
“我余生與世界其他人的關系并不取決于我是否曾經認識畢加索。”1953 年末,在她與畢加索的戀情結束八年后,朵拉·瑪爾在與作家詹姆斯·洛德的電話中說道:“人們不停地給我打電話,通常都是關于畢加索的,但這一切已經不關我的事,也不關他們的事。”
朵拉·瑪爾
孤獨的朵拉在那棟房子中獨自生活,她放棄了攝影轉而從事繪畫。在她的余生中,作品逐漸擺脫了畢加索的陰影。“清醒而孤立的靜物”是她作品的主角,而朵拉也逐漸放棄了超現實主義,走向純粹的抽象表述。
畢加索的畫作
畢加索的畫作
朵拉的后半生一直在繪畫、旅行和與抑郁癥作斗爭中度過。曾經無畏且無神的她轉身投入宗教的懷抱,每天除了畫畫就是閱讀宗教經典。養了一只貓,深居簡出,她就像是一個被吸干了汁液的橘子,創作水準再也沒能恢復到20多歲時的高度。
朵拉·瑪爾,1948
“畢加索之后,只有上帝。”朵拉說,人們都認為這是她對這位藝術家癡迷的證據,但或許,這代表著她從動蕩的痛苦中走出,奔向了沒有折磨的新生活。
“我盡管傲慢,但這并不妨礙我妒忌。我們所分享的東西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我從來不把現在的畢加索與認識我之前的畢加索相比,也不與在我之后的畢加索相比。我知道人們是這樣形容我的:在畢加索之后,她只愛上帝。如果我沒有說過這話,我感到很遺憾;如果我說過,我一點也不否認。我愛的人,他給我的愛必須是獨一無二的。我不愿成為他唯一的情人,但我要求成為他獨一無二的情人。傲慢,神圣的傲慢。我并不要求上帝只愛我一人,只要我對他的愛是獨一無二的,我就滿足了。他沒有命令我做任何事情,是我自己選擇生活在這種愛情當中。”
朵拉·瑪爾,1956
一個女人耗盡了所有的激情后,卻依然堅持選擇生活在這種愛情當中,朵拉的偏執可見一斑。
畢加索不置可否地道:“對我來說她就是哭泣的女人。這么多年來我一直畫她難受的樣子,并不是因為我是虐待狂,也不是因為這樣我很開心,我只是屈從于這種視覺印象。這是一種深切的,不膚淺的真實。”
朵拉·瑪爾
朵拉卻道:“我的所有肖像都是謊言。它們是畢加索的畫,沒有一幅是朵拉·瑪爾。”
她覺得,畢加索的眼中從沒有看到過真正的朵拉,而她也不希望借畢加索情人這個“標簽”獲得金錢。在整個后半生里,她安貧樂道,努力創作,想要向世人展現真正的朵拉·瑪爾,可是靈感卻將她拋棄,再也不曾眷顧她。
曼·雷、阿迪·菲德林、瑪麗·卡托利、曼·雷、保羅·卡托利、巴勃羅·
朵拉·瑪爾于 1997 年去世,享年 89 歲。
朵拉一生中最熱愛的兩件事:繪畫和攝影。
在與畢加索交往之后,她專注于繪畫,將攝影拋在腦后。多么可惜啊,歷史學家安考斯曾評價朵拉的攝影作品:“只要你看到一張朵拉·瑪爾的作品,就會感受到她的風格,她的照片可以和你說話。”
《海灘上的怪物》,朵拉·瑪爾,1936
但在戀愛后,她卻丟棄了引以為豪的那一部分,變成了畫家的附庸。美麗的女人,才華橫溢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知識分子……這些本該都是朵拉身體的一部分,而我們能記住的僅僅只有依附于畢加索那部分——她是一個被男性天才摧毀的悲劇人物。
她本該是什么樣子?或許就連朵拉自己也已經迷茫。她被剝去的光芒填入畫家的畫作,閃耀了畢加索的藝術生命。而她自己則如同流星一樣劃過天際,落在地上變成一塊不會發光的隕石,被泥土掩埋。
畢加索從不認為朵拉的精神崩潰與自己有關,他將其歸罪于超現實主義。他曾對吉洛說:“你看那些超現實主義者,都自殺了!”他絕對不會存在負罪之心,就像是黑洞吞噬物質的時候,又如何會考慮物質的感受?
《無題》,朵拉·瑪爾,1935
從一個優秀的創作者淪落為繆斯女神,就像其他許多女性藝術家一樣,朵拉·瑪爾就連身后名都被“畢加索的情人”這幾個字覆蓋。
89歲的人生,被短短7年摧毀,朵拉生命中的最后那幾年,她重新拾起了攝影。盡管那個時候,她已經老邁的無法再去街頭拍攝,于是她開始在暗房中做實驗,無需相機,通過在暗房中控制、引導和用光線繪畫而制作的圖像。
她找回自己的名字了嗎?誰知道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