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8日至2025年1月13日,中法兩大博物館聯動舉辦一場“互鑒共通·龍鳳呈祥——中國明代金器特展”,中法文化旅游年,本次展出的館藏也是重量級,共有72組。
展覽以濃艷、華貴的明代金銀器館藏為主,特展地點位于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而提供這些館藏珍品的,則是我國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
在眾多金銀器中,一支如意掐絲金簪和鏤空龍紋耳墜,格外顯眼。
發髻和耳飾無疑是古時女性最為重要的裝飾品。從古至今,這些精美的簪釵和耳環,不僅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也成為了我們傳承文化的載體。
發釵和發簪,這兩類頭飾,在古代婦女的梳妝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用于插發。這兩者在結構上稍有區別,發簪通常做成一股,而發釵則由雙股或多股組成。有趣的是,"釵"字最初的寫法實際上是"叉",原因就在于它的造型與枝叉實在是太像了。
發釵的普及大約始于西漢時期,從那時起,它就一直是我國婦女主要的首飾之一。即便到了今天,發釵在女性梳妝用品中也依然占據重要地位,現代的發夾不正是發釵演變而來的么?可見這些古老的首飾,在時光的洗禮下依然屹立不倒,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無法割舍的文化記憶。
而耳飾,在中國的歷史上要晚一些。它直到宋代才被廣泛接受,但要到明代才真正達到普及。對于明代的耳飾來說,可以說是別開生面。因為,明代是中國正史中第一次把耳飾納入皇家冠服制度的朝代,這無疑大大提高了耳飾在整個社會的地位。
這些耳飾的款式可謂是豐富多彩。主要分為三類:耳環、耳墜和丁香。其中,耳環可以說是最為正式的一種,經常出現在婦女出席正式場合時的佩戴。
這種耳環在明代還有別稱,如"環"、"環子"或"環兒"。從明代的人物畫像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類耳環的典型特征:在耳后延伸出很長的"S"形環腳,直指脖頸處,這種設計不禁讓人聯想到宋代官帽上用于防止大臣上朝時交頭接耳的"展腳"。
與耳環相比,耳墜則更顯活潑。它的上半部分大多為一個圓環,下面懸掛著可以搖晃的墜飾。這樣的設計在明代廣為流行,特別是未婚少女或平日里的居家常服時更為常見。
正如明代《客座贅語》所載:"耳飾在婦人,大曰'環',小曰'耳塞',在女曰'墜'。"可見這一分類頗有代表性。
不過,到了明代晚期,這種分類似乎有所松動。畫像中的神宗孝端顯皇后和孝靖皇后所佩戴的,竟然已經是圓環式的耳墜。而定陵中出土的孝端皇后的盛裝服飾相配的,也正是這種耳墜。這似乎說明,到了晚明時期,婦女佩戴耳飾的禮制和規范已經相對寬松了。
無論是耳環還是耳墜,它們在明代都呈現出了極高的工藝水準。從裝飾風格上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抽象幾何形態的嵌寶形,常見的有珠排環、八珠環、垂珠耳環等;
另一種則是具象造型的仿生形,比如四珠葫蘆環、梅花環、佛面環、宮燈形等。這些作品無不散發著宮廷工匠的非凡技藝,不僅造型優美,還往往配有精美的寶石鑲嵌,華貴奢靡到了極致。
很多這樣的珍品,都出自明代宮廷。明初朱元璋就專門設立了御用監、內官監和銀作局,專門負責皇室金銀珠寶的制作。這些宮廷工匠的技藝可謂是爐火純青,不僅在花絲工藝、鏨刻技法等方面精益求精,就連紋飾設計也別具一格。
他們擅長運用龍、鳳、花、云等富有象征意義的圖案,再加上精湛的花絲工藝,使得整體的圖案結構從宋元時期的松散疏朗,轉而變得更加繁復華美,給人一種精巧工藝的視覺沖擊。
而在鏨刻技術方面,他們更是爐火純青,運用各種陽鏨、陰鏨、平鏨、鏤空等手法,讓金器表面浮雕出生動的畫作,仿佛隨時會躍然而出。
這些宮廷出品的精品,無疑也折射出了明代皇室的奢華生活方式。光彩奪目的金器,無不彰顯著統治者的尊貴地位和富足的物質生活。可以說,這些精美絕倫的首飾,不僅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興衰,更成為了皇家生活的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