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百味的開店模式、定位策略、選址方式,總能巧妙地避開它真正應該服務的人群。
賽百味在中國為什么做不起來,一直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
論規模, 雖然這幾年在全球市場過的也一般,但好歹也是門店數能跟麥當勞扳手腕的存在。
論趨勢,作為賣三明治,主打減肥營銷的連鎖店,賽百味更是符合當下健康、減肥的版本。
但放到國內市場,它最多的時候也只有700家店左右,占全球門店數不到2%,金拱門數量大概是它的9倍,萬店大佬肯德基更加不會拿正眼瞧它,甚至比不上賣披薩的達美樂。
01
一般來說,分析賽百味在中國困境的文章,主要會提到兩點:一是中國人不那么愛吃冷餐,所以三明治在國內沒有銷路。
二是賽百味在國外主打一個便宜,但是在國內動輒三、四十一個三明治的單價,實在太貴了,跟肯德基和麥當勞一比,毫無性價比可言。
有道理,但不完全正確。
首先「不吃冷食」這個結論,買過三明治的都知道,國內幾乎所有賣三明治的地方,都會提供加熱服務。
大家只是不去賽百味買三明治,但是便利店的三明治其實一直賣得不錯。
幾年前就有媒體報道過,全家便利店每天光是在華東地區銷售的鮮食,比如便當、飯團、三明治等等,數量就高達三四十萬份。
鮮食在便利店營收構成里是很大的一塊,全家、羅森和7-11的鮮食營業額可以占到30%到50%,而三明治在其中,可能是僅次于便當、包子和玉米的品類。
尤其是在寫字樓附近的門店,每天只要過了午飯時間,很多便利店貨架上的三明治就基本上不剩多少了。
便利店才是中國最大的三明治出貨渠道。
其次是價格問題,賽百味確實很貴,但如果你去過任何一個主打健康的輕食餐廳,就會發現一個三明治、一份沙拉賣五六十都是正常的,相比之下賽百味算便宜的。
所以賽百味真正的問題,我認為是開店的戰略問題。
02
賽百味1995年入華,比肯德基麥當勞沒晚幾年。
企業規模的差距,背后往往是運營能力的差距,而運營能力則是由戰略路徑決定的。
麥當勞和肯德基如今遍布全球,都要仰賴特許經營的機制,以及全球各地加盟商孜孜不倦的經營。但在中國,情況是反過來的,在中國市場,麥當勞和肯德基都選擇了直營為主,加盟為輔的路徑,尤其是早期,更是完全以直營為主。
比如麥當勞,入華13年后,才放開了加盟。而且麥當勞的加盟模式很特別,一般是總部先挑好地段,建成門店,把門店運營起來之后,再把店面整體轉租出去。肯德基也有類似的做法。
并且肯德基的開店門檻非常高,加盟費和整體投入都遠高于同行。麥當勞則是干脆不面對個人開放加盟了。
強直營,弱加盟,先直營,后加盟,這是肯德基麥當勞的路徑。
這條路徑帶來的是極強的門店管理和強大的執行力。
在美國,麥當勞和肯德基都是快餐,主打的是一個好吃不貴,快吃快走。
但入華之初,麥肯硬是把快餐基因凹成了家庭餐廳,做成消費升級的調性,追根究底,依賴的是直營門店強大的管理能力,讓他們可以把每個門店都運營成精品,讓店員給小朋友開生日會,在店里布置兒童游樂區,吸引80/90后兒童和他們的家長們。
無論是改變品牌基因,還是精細運營門店,靠加盟都是做不到的。
當然,這個路徑也有弱點,就是開店慢。但是早期麥當勞肯德基,相比中國居民收入都還挺貴的,既然是貴價餐廳,要開店速度有什么用呢,不如好好打磨品牌調性,強化運營能力,坐等中國人民富起來。
所以等到第一批兒童長大了,麥肯又是推咖啡,又是搞窮鬼套餐的,脫掉家庭餐廳的外衣,轉而為社畜服務。
但賽百味的路徑是反的,它一上來就在中國招加盟商,而且它選擇的加盟路徑不是常規的單店授權加盟,也不是大品牌常用的區域授權模式,而是一種特別的發展代理制。
這個模式有點類似傳銷發展下線,也就是品牌會在已有的加盟商里挑選比較優秀成熟的,成為發展代理,也就是可以替品牌發展新的加盟商。
但和純粹發展下線不一樣,這些發展代理不僅需要拉人頭,還要承擔初步的資質審核、幫加盟商選址、店面設計、訂購設備、開店培訓工作。
從工作內容看,發展代理更像是一個不領固定工資,沒有編制的區域總監,他們的報酬大概是每個加盟商加盟費的50%,以及特許使用費里的33%。
但和真正的區域總監不同,發展代理和下面的新加盟商之間并沒有嚴格的從屬關系,和賽百味總部之間也并沒有真正的隸屬關系。
可以看到,賽百味選擇的是一條優先加盟的路徑,而且哪怕在加盟模式里,賽百味的發展代理制也是很松散的,優勢就是開店快。
但缺點就是,它一直沒有一個合理的定位,賽百味的店鋪選址,堪稱混亂。
我查了一下十幾年前的報道,有媒體吐槽過,賽百味最早進入北京市場的時候,門店只能集中在使館區一帶,只有這里有足夠多的外企辦事處,能支撐起賽百味多開幾家店。
直到2005年之后,賽百味才把門店布局重心放到寫字樓和購物中心里,但沒有改變的是它一直堅持的強加盟路徑和發展代理制。
03
但寫字樓和購物中心這么個選址,依然問題很大。
前面說到便利店才是國內最大的三明治出貨渠道。
那么,為什么大家更愿意去便利店買三明治,而不是賽百味呢?
2022年,便利蜂發布了一組關于三明治的調研數據,里面有些亮點:
有三成消費者每周會購買三次以上三明治,消費集中在工作日,以及超過六成的消費者會把三明治作為早餐的選擇。
所以,中國人對三明治的消費場景是很單一的,工作日的早餐,就這么簡單。
但是賽百味呢?對不起,它壓根不做早飯。
在中國,賽百味目前700多家店,其中40%以上集中在四大一線,而在這些門店里,有一大部分的選址是在購物中心里,也就是10點才開門。而那些獨立選址的門店,開業時間也很少有早過八點的,等于是放棄了早餐市場。
過分缺少獨立門店,也讓賽百味很難往高端化去走。
貴其實從來不是問題,為什么貴才是問題。肯德基麥當勞剛到中國時不貴嗎?一樣很貴,但是人家有貴的理由。以當時麥肯的餐廳裝潢與服務,在90年代足以稱得上高級餐廳,都能辦婚禮的地方,十多塊錢的漢堡能有什么問題。
國內現在能賣出高價的輕食餐廳,其實走的也是類似路線。像wagas之流,一杯果蔬汁就三十多,比賽百味貴多了。
輕食要賣高價,消費人群肯定還是以大城市白領為主。或者換句話說,應該摸著小紅書開店,只有這些人能不在乎白人飯的干巴味道。除了食物本身之外,餐廳的定位、裝潢都需要提供情緒價值。吃一個6寸三明治是不是真健康不清楚,但一定要給人立馬瘦兩斤的錯覺。
你麥當勞500大卡套餐算什么,我賽百味吃完,還能倒吸你50大卡。
但賽百味無論是哪個門店,都給人一種即吃即走的氣質,而不是能坐下來正兒八經吃頓飯的餐廳。
尤其是選三明治材料的檔口,看似花里胡哨一大堆,無論如何組合,最后都能神奇的一個味道。我每次吃都有一種感覺,跟我的人生差不多,總是看起來機會很多,其實壓根沒得選。
尤其現在很多賽百味的門店,喜歡開在商場底商,提供一兩個小桌板,看著比蓋飯、砂鍋菜啥的還寒酸。
大家可以想想,當我下到商場負一層,我想要的是什么?是蓋碼飯、是肉夾饃、是酸辣粉、是炸雞漢堡。然后突然出現一個賽百味,在一眾美食中卓爾不群,好奇進去,左選右選,點了一個套餐。
一掃碼,發現三十幾塊沒了。咬咬牙,啃一口又冷又干的三明治,眼淚都快下來了,感覺一天白過了。
所以,既不是中國人不吃三明治,也不是賽百味賣貴了。而是它的開店模式、定位策略、選址方式,總能巧妙地避開它真正應該服務的人群。
00年代,洋快餐的光環已經開始慢慢消退,到了這個階段,無論規模還是品牌力,賽百味不僅被肯德基和麥當勞遠遠甩在后面了,更錯過了在中國消費者心中建立認知的黃金期。
既然copy麥當勞肯德基不成功,賽百味在國內野心勃勃的開4000家店計劃,最好就是順應最新版本,走瑞幸的路子,把三明治的價格壓到20以下才有出路。這也是打工人午餐比較能接受的價格。
04
那么,賽百味最核心的問題是什么?
我覺得還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傲慢。
跨國品牌進入一個全新的國家,面對不同的文化,必然要調整自己去適應目標消費者的。光想著教育市場,不想著如何改變自己,生意多半是做不起來的。
有意思的是,在入華后很久,它在中國市場的決策者都是位于新加坡的亞太總部,不是獨立的中國區團隊。而它在中國的發展代理,也大量使用外籍人士而非中國人。品牌對中國的加盟體系很難建立掌控力,結果就是賽百味出品質量不穩定,而且無力像肯德基麥當勞一樣,頻繁展開全面的市場活動,做不到門店級別的指哪打哪。長期來看,反而影響了賽百味沖規模。
從賽百味一開始選址在外國大使館附近,就不難發現,它其實從來沒有好好思考過如何服務中國的消費者。而更像是定位為,服務于在中國的外國人。
從產品層面就能看出來,很長時間以來,賽百味并沒有針對中國人的口味做出改良,哪怕是做做樣子也沒有。這和早早推出老北京雞肉卷的老鄉肯德基截然不同,很久之后才有了川香麻辣口。
尺寸也是如此,我看很多人描述賽百味,就是6英寸吃不飽,12英寸吃不完。
很神奇,就像它三明治的尺寸一樣,賽百味的定位和店鋪選址,總能精妙得卡在一個尷尬的地方。
最后得出的結論還是中國消費者不愛吃冷餐,不愛吃三明治,不愛吃太素太寡淡的東西,這不就是自己騙自己嘛。
事實上,賽百味不僅在國內如此,在全球化戰略上,它都存在本土化不夠的問題。
雖然它門店數量堪比麥當勞,但大部分都開在老家美國,市場遠比想象中單一。
所以一旦本土市場產生波動,就會極大影響賽百味的業績。這幾年表現不好,最終出售,也是情有可原。
另一個角度看,目前快餐連鎖品牌,世界范圍內開店數量,除了美國品牌,幾乎全是中國品牌。
當中國市場飽和,這些快餐連鎖出海是必然選項。
如果麥當勞、肯德基是優秀模版,那我認為賽百味就是瑞幸、蜜雪們值得研究的反面教材。在本土無往不利的模式,在他鄉未必就行,無論是產品還是定位,都是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關注IC實驗室視頻號
B站:IC實驗室
微博:IC實驗室
公眾號:IC實驗室
全網同名,歡迎來撩?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這里。
關注大眾消費,互聯網商業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見與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