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 “東北王”張作霖因乘坐的專列,被日寇提前放上了炸彈,不幸命喪皇姑屯。
經過一番“推辭”,少帥張學良順理成章地掌管東北大權。
而跟隨張作霖征戰多年的參謀總長楊宇霆,則繼續一心一意效忠于張家。
他對飽受喪父之苦的張學良說:“你放手去做,我一定死心塌地支持你。”
誠如他所言,楊宇霆盡心盡力,輔佐張學良做了很多利于東北的事情,也數次搗毀了日寇的陰謀。
雖然他足智多謀,深得軍心,但有個致命的弱點,即功高震主,倚老賣老。
而張學良恰恰又是氣度小、疑心重、聽信讒言之人。
楊宇霆多次觸及他的底線、忤逆他的決策,自然會遭到張學良的忌憚。
而張學良是如何下定決心,一定要槍殺謀略過人的楊宇霆?
01周密部署,槍殺楊宇霆
1929年,楊宇霆和他的智囊常蔭槐笑容滿面地手持文稿,相約來到大帥府。
他們此行,意在勸說張學良創辦東北鐵路督辦公署,而督辦一職,必須由常蔭槐擔任。
但張學良卻認為, 日寇對東北地區虎視眈眈,多次派人阻止修建鐵路。
若是再成立鐵路督辦公署,勢必讓東北的局勢陷入更為艱難的境地。
張學良看著他們,思考片刻,說:
“東北易幟不久,此事應當慎重,待我上報南京,與中央商議后,再回復你們。”
但楊宇霆和常蔭槐聽到此話,卻不為所動。
他們覺得在自己的領土內成立鐵路督辦公署,并無不可,也無需商量。
楊宇霆將提前備好的文稿,推到虛與委蛇的張學良面前,一副“今日非簽不可”的表情,仿佛逼宮一般,
“我們倆都覺得此事可行,也應當立即去辦,你只需簽個字,剩下的事情,由我們來處理。”
張學良低頭看著面前的白紙黑字,一言不發,也不拿筆簽名。
即使早已怒火中燒,但依舊若無其事,甚至笑意盈盈地看著咄咄逼人的兩位,假意推脫:
“已經到了晚飯時間,你們先去吃飯,飯后我們再商量。”
楊宇霆的臉上表露出些許不耐煩的神情,斬釘截鐵又不容置喙:
“沒什么可商量的,你快點看完,立刻簽名,我們也好回家吃飯。”
常蔭槐也以下犯上,催促道:
“我們先去處理其他的要事,一會回來后,把簽好的文件給我們。”
張學良看著幾乎穿一條褲子的兩人,一前一后走出去,手指無意識地敲打著桌面,陷入了沉思。
今天能逼他簽署合同,后天就能要了他的命!
但張學良還做不到殺伐決斷,所以選擇拋擲銀元,決定楊宇霆的生死。
如果袁大頭朝上,就殺!
一連三次,都是正面。
他又改變規則拋了三次,結果還是殺。
楊宇霆做夢都沒想到,他的命運被系在了一枚硬幣上。
下定決心后,張學良叫來警務處長高紀毅,讓他帶人躲到暗處,等楊、常二人一來,立即槍殺。
高紀毅雖有不解,但還是問:“少帥打算在什么地方槍決他們?”
張學良思考片刻,說:“就在老虎廳這兒。”
不多時,處理完其他事務的兩人,按照約定來到張學良處,準備領取簽好字的文稿。
但出乎他們意料,張學良非但沒有簽字,反而埋伏好士兵,就等他們自投羅網。
談笑風生的兩人,絲毫沒有察覺到周圍環境異常安靜,空氣仿佛都凝滯了一般。
前腳剛邁進老虎廳,他們就被蓄勢待發的士兵一槍斃命。
與張作霖配合默契,共御外敵的楊宇霆,究竟做了何事?讓張學良容他不得。
02 聽信讒言,錯殺良臣
1928年,張學良不顧楊宇霆的反對,堅決推進東北易幟的事項。
楊宇霆多次曉以大義,好言相勸,卻始終未能阻止此事的發生。
眼看著東北軍都掛上了青天白日旗,楊宇霆氣不打一處來,卻又無計可施。
據他的兒子楊茂元回憶:
“父親非常反對東北易幟,見無力阻止,他選擇不懸掛青天白日旗,以此表達自己的不滿。”
殊不知,楊宇霆此舉,既得罪了張學良,又引起蔣介石的忌恨。
所以,一有機會,蔣介石就會想方設法離間二人。
一次,常蔭槐鬼使神差地寫信給蔣介石,而捎信人就是被張學良十分看好,后來卻成為漢奸的東鐵理事呂榮環。
呂榮環收到信后,不是送往蔣介石處,而是私自拆開看。
不僅如此,他看完后,還前往張學良的住處,直接將信交給他。
張學良不明所以,看著桌上的信,問:“這是什么?”
呂榮環說:“常蔭槐寫給委員長的信。”
張學良趕緊打開,只是信的內容令他眼前一黑。大致意思是:
“張學良每天吃喝玩樂,不務正業。東北的事情,可直接找楊督辦和我處理。”
常蔭槐此舉,直接惹禍上身,將自己與楊宇霆陷入危險之中。
針對呂榮環背地里將信拿給張學良的行為,楊茂元評價道:
“他絕對是多此一舉,就算是將信成功送往蔣介石處,老蔣也會轉交給張學良,他絕不會放過任何挑撥離間的機會。”
不止如此,日本人數次與楊宇霆打交道,都沒有討到一絲一毫的便宜,他們早就欲置他于死地。
所以,他們竭盡所能離間兩人的關系。
在得知張學良猜忌之心已起,并逐漸疏遠楊宇霆后,為進一步激化兩人的矛盾。
日本人送給張學良一本《日本外史》,主要是講臣下借機奪取政權的內容,還擔心他不能理解書中之意,特意用紅筆標出“意有所指”的片段。
在蔣介石與日本人的內外配合下,本就偏聽偏信又疑心太重的張學良,愈發對楊宇霆不滿。
而楊宇霆的一言一行,也給了他下死手的借口。
在張學良掌握大權后,楊宇霆經常倚老賣老,對他的行為指手畫腳。
更是當眾羞辱他:“老帥在時絕不會像你一樣,意氣用事。如果以你的性子來處理政務,東北早晚得完蛋!”
可以說,楊宇霆的結局,離不開各方勢力的博弈,也與他的性格息息相關。
而當張學良聽信讒言,槍殺楊宇霆后,是否會后悔呢?
如果后悔,又如何彌補自己的過失?
03 悔不當初,盡力彌補
楊宇霆和常蔭槐死后,張學良蹲在地上,神情復雜地盯著兩具尸體,靜默許久。
高紀毅看著愣神的張學良,悄悄帶兵退出去,留給他獨處的時間。
張學良蹲在地上,摸了摸涼透了的楊宇霆,過往的一切歷歷在目。
雖然他數次當眾反駁自己,但從未做過傷害自己的事情。
作為彌補,他向張、常兩家送去了1萬元的撫慰金,還親筆給楊宇霆夫人寫信,解釋此事原委。
同時,又特意寫信給尚在德國留學的楊家長子,大意是告訴他:
“我聽信讒言錯殺了你的父親,但你大可放心,此事到此為止,不會牽連到你,你要心無旁騖地讀書,繼承你父親未竟的事業……”
不僅如此,張學良還分別給楊、常二人送去了挽聯。
送給楊宇霆的挽聯,寫道:
“詎同西蜀偏安,總為幼常揮痛淚;凄絕東山零雨,終憐管叔誤流言。”
給常蔭槐的挽聯,則寫道:
“天地鑒余心,同為流言悲蔡叔。江山還漢室,敢國家事最淮陰。”
兩副挽聯,情真意切又相得益彰。
既可為自己洗脫槍殺元老的罪責,又流露出了對二人的哀思之情。
不久后,楊家面臨分家的問題。
張學良擔心年幼的楊茂元吃虧,便派出邢士廉、于珍等人前來主持分家事宜。
而且,他似乎格外喜歡楊家小子楊茂元。
有次,喜歡小孩兒的張學良在春天舉辦兒童大會時,環視四周,都沒有看到楊茂元活蹦亂跳的身影。
于是招手叫來侍從,問:
“為何在這些孩子中,我沒有見到楊家小貴子(楊茂元的小名)?”
可見,錯殺楊宇霆后的張學良,的確悔不當初。
不僅及時送去豐厚的撫慰金,還盡己所能善待他的孩子。
但是,人死不能復生。
即使張學良努力在彌補曾經的過錯,可對于失去丈夫、失去父親的楊家人來說,傷害已經造成。
就算他給的條件再豐厚,也無法消除失去至親的痛苦。
而張學良也因自己的偏執與沖動,讓自己的后半生都活在愧疚之中。
結語
縱使被譽為“東北小諸葛”的楊宇霆,雖謀慮過人,卻因不諳人性,高調行事,罔送性命。
而張學良也因為低估了人性之惡,才中了他人的離間計,錯殺了能夠輔佐他成就大業的元老級將領。
縱觀古今中外,做成大事的上位者,無不具有容人之雅量、識人之忠奸的智慧。
而輔佐之謀臣,則都具備表達的技巧、做事的手段,以及恰到好處的邊界感。
很可惜,張學良和楊宇霆都欠缺這些能力。
所以,悲劇的造成,在所難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